..續本文上一頁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視師爲佛,弟子便會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視師爲菩薩,則得菩薩之加持;若只視師爲凡夫,則即使師長客觀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會得到任何加持。以前有一個人向其師求法,其師大喝一聲「瑪裏利渣」,這是印度話「滾開!」的意思,但這弟子卻以爲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誦,後來竟然成就了以此「咒」爲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許多即生成就羅漢境界的案例,但在現代卻少見這些殊勝的事例,這正是因爲現今的人對師長的信心薄弱之緣故。
如何才能達到視師爲佛的信心呢?除非我們有宿世的善因緣,否則這就需要長時間努力培養方能達至。弟子必須長時間地觀師長之功德、優點,而避免挑剔師長的過失、缺點。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斷一切過失的聖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師長是釋迦牟尼,弟子也一樣可能覺得自己的師長滿身過失、毫無優點,就似當年提婆達多視其師長釋迦牟尼一般。反過來說,若師長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視其爲佛陀,便一樣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須視師爲佛。這一點的確不易做到完美,少一點功德便難達到,但我們要有耐性地訓練自己。
如果從功德的角度來說,佛陀的功德是圓滿的,師長功德再高也高不過諸佛,頂多也只是與佛同等,況且師長在客觀上也有可能根本還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從功德角度來說,師長之功德既有可能與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從恩德的角度來說,師長對我們的恩卻比諸佛的爲深。爲甚麽這樣說呢?我們想想,釋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雖然曾廣弘正法,令許多衆生得益,可是我們卻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們或許是在叁惡道中,也可能在別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這個世界的人但卻未遇佛陀,總之我們未有福緣在當年遇上佛陀而得度。現在,直接度我們的是師長,爲我們授法的是師長,教我們如何成佛的也是師長。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區,若果不是有師長之教授,別說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連「佛境」這個名詞都未曾聽說過!由此角度來說,師長對我們個人的恩德,可說比諸佛還要深。我們將來得以不墮叁惡道,乃拜師長教我們止惡所賜;我們若得以生于人間或天界,乃因師長教予布施及授予戒律而得;我們若最終能得佛境,亦因師長之教授及傳法之恩而成就。所以,除了以九種心事師及視師如佛外,弟子更應常念師長之大恩大德。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們亦要在行爲上承事師長。承事師長的行爲主要有叁種類別,一爲以財資供養,二爲爲師長辦事,叁爲依教而奉行。
師長並不見得需要我們的供養,這樣做是爲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剛才我們說過,師長是最勝功德田。甚麽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們透過悉心照顧、播種、施肥及澆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樣地,經過事師、供養、頂禮師長等行爲,我們便得到無量功德。所以,我們稱師長爲能長出功德的「功德田」。師長並非唯一的功德田,透過供養、頂禮佛像等,也能長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是功德田。然而,師長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們爲師長辦事,例如替師長打水、燒飯或洗衣等,這行爲勝于以物資供養。有關這一點,衲必須把例外情況說明一下:如果我們已與某人建立師徒關系,而這位師長叫我們替他做一些明顯與佛法背道而馳的事,譬如說他叫我們代偷東西等,弟子便要很謹慎處理這情況了。如果我們能完全肯定師長之要求與佛法不合,而並非只是我們對師長的密意要求誤解,我們當然不能照辦。可是,爲了維系自己的師徒關系之清淨性,我們尚該顧全另一方面,故此我們必須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辭,而不應與師長發生沖突。在推辭後,我們仍應視師如佛,不應執此爲上師之過失而作批判或毀謗。這一點就是前面說過的、像鑽石般堅固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兩方面都照顧好,便不存在違背上師的業因。一般來說,我們如果在拜師前曾好好地觀察,便很少會遇上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許多不具格的師父,若不經觀察便依止,或許便會常碰上這類的無奈情況,這時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邊推辭,另一邊同時盡量保全師徒關系之清淨性了。
叁者之中,以依師所教地修持爲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師便說過:「堅韌耐苦之修行,是令師喜之侍奉!」說叁者中以第叁種爲最優勝,第二種爲次等,第一種爲最基本,並非等于我們挑優勝的而進行。以上所說叁種承事方式,並非挑一種而做,而應長期地全部奉行。
如法地依止師長的好處有八大點:
(1) 由于實修上師教示故,我們可以趨向佛境。同時,由于上師是無上的功德田,透過供養及承事師長,我們能于短時間內積集極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資糧。
(2) 諸佛很樂于見到有人對師長恭敬。經論中有雲:「如理依止善士時…無余佛陀至心喜」我們供佛時能得供養之功德,但說不上令諸佛歡喜。對師供養,既能得供養之利益,更能得令諸佛歡喜之額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師長之功德力大,一切魔類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師的人。
(4) 依著師長的教誡而止惡,便不會再積集惡罪因及受到其果報了。
(5) 如法地依止師長,便會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師之業因,我們生生世世皆會有緣常遇明師。
(7) 不墮叁惡道。
(8) 任何心願皆能順利達成。
如果我們不尋找一位或多位師長而依止,便不會得到前述依止師長的八種好處。如果既已有了師長,卻並不好好地敬師及事師,損失有八大點:
(1) 由于上師乃諸佛之總體代表,若弟子輕視師者,便感召不尊重諸佛之果報。
(2) 如果對自己的師長生瞋恨心,會毀滅自己曾積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師及事師的弟子,即使修無上密法,亦難以成就。
(4) 以不敬師之心修持,不但難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獄之因。
(5) 不敬師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絕不會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會消失。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飛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飛過,見到自己的上師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飛行神通,師父卻沒有!」在這念一生之際,他實時失去了神通,由天上丟了下來。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現世即會感召許多不如意的業報。從前有一個名叫「佛智」的大師。這位大師的其中一位老師是養豬的人。有一次,大師受衆人擁戴著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這位老師。由于他名聲極大,一時之間他便生出了師長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裝看不到師父,並未趨前相認或頂禮問安。由于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來。這並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師對他所作之責罰,而是自己不敬師所感召之現報。
(7) 冒犯師長的另一果報,是在未來生中生于無間地獄之中,不得脫出。在許多佛經中,佛陀曾很清楚地開示甚麽業會感召甚麽地獄之果報,但在《金剛手灌頂經》中,大勢至問佛陀輕慢上師會有何果報時,佛陀卻說:「我不敢說!這種果報的嚴重程度要說了出來的話,連大菩薩都會嚇至昏倒!」由此可見,輕慢上師的業報比其它惡業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業因,將于未來多生中都不遇明師及正法。
輕慢自己的師長是極嚴重的不善業。一旦輕慢了其中一位上師,你在其它任何師父處所學得的法,都難以成就。所以,輕慢上師是我們修行路上的一塊大路障。
在修行的道路上,師徒關系是其中一項至爲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師,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則即使所拜師長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無量罪業。在古印度,曆代以來的修行人都依這些開示而事師,從而得到成就。我們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須效法他們敬師及事師的方法。曾經有人問阿底
#123;祖師:「爲甚麽在印度,許多大師才修行甚短時間,便有所成就,我們西藏人勤修很長的時間,卻不見有成呢?」祖師答:「這是因爲西藏人視本尊爲本尊、上師爲凡夫,而印度人視上師和本尊並無分別!」由此可見,視師爲佛乃修持成就之關鍵因素。
有些人會問:「我應該依止一位師長、還是許多位師長呢?」答案因人而異。如果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幾位師長,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數幾位師長,因爲這樣較易確保自己不犯事師方面的過錯。
這些有關敬師及事師的開示,是佛經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參考《地藏經》及《華嚴經》等。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尋找及依止上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