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叁寶之意義
在無始輪回中,我們現今有機會得到了圓滿的人身,若再有機會皈依叁寶,並依循皈依學處做人,這一生便變得極有意義了。
甚麽叫做「皈依」呢?我們應當知道,「皈依」並非單指一次性地參加皈依儀式,亦不單指口頭上念誦皈依偈。「皈依」就是把我們的命根至心托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賴錢勢及名位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叁寶,但也有人皈依世間天神,乃至龍族或餓鬼道衆生等。在這裏,我們所說之皈依是指以正確的皈依態度而皈依正確的皈依對象。許多漢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爲是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之心態。正確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門的門坎,所以它極爲重要。我們是否叁寶弟子,正取決于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佛寺參拜,自己也看一些經論,心裏對叁寶也多少有些信仰,這也可稱爲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在沒至心皈依前,他們的功德是間斷性的。在他們行善時,例如在布施或誦經時,固然有功德,然而這功德的積聚在布施或誦經完成時便告暫停。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地皈依叁寶,則功德會二十四小時不斷增長,即使在我們休息時,由于未舍皈依,這功德仍會繼續增長不停。在睡前,如果我們憶及皈依的對像,即使在睡眠中也會積長功德。只要我們不舍依止、不違皈依的各學處,這皈依之功德的增長會延續至我們成就佛境爲止。甚麼才是舍棄依止及違犯其各學處呢?如果我們有一天對叁寶不再信任、認爲因果教法及業力等俱不存在,這就等于舍棄了依止。譬如說,大家在今天這下午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在後來,朋友說叁寶並不存在、世上也無因果這回事,我們信心動搖了,對叁寶的依止退卻了,這就是在一刹那依止而下一刹那舍棄依止的情況。總之,只要我們不舍依止,這皈依之功德會不斷增長乃至延至未來生。這也等于是說,我們在今生死後,不會墮入叁惡道。
判別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心皈依,而真正的皈依,端賴有否生出正確的皈依動機。若缺了動機或缺了清淨而正確之動機,我們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合格的皈依因有叁重。下者知道人死不如燈滅,而經觀察又知來世處境似乎不妙,便思慮:「誰能救我!」他們明白到唯有叁寶能救助他們于叁惡道厄運之能力,以此心尋求庇蔭,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者見苦谛及集谛與十二因緣等,便明白到就算能生于叁善道,仍然並不夠徹底及安全,所以他們欲求解脫。誰有能力令他們脫出六道呢?唯有叁寶可以!故此,他們以這動機作爲皈依因。最上根者見衆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來救助度生。爲著這目的,他們必須依賴叁寶而求成佛,這是大乘之皈依心。以上叁重皈依心的動機不同。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此外有些人,只是爲了求財、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叁寶,甚至有強盜爲求搶劫行動成功而禮拜、上供及皈依叁寶的,這些都非正確或合格的皈依動機。只有前說叁種皈依因之任何一種,方爲合格的皈依因。
剛才講過,皈依的因有分爲合格的及不合格的,被依止之對象亦然。在世俗上,如果我們尋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須認定他有能力和願望救助我們。對方若根本無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願施助,便不是我們求助的理想對象。如果我們有正確及堅定的皈依因,卻依止了沒有資格或能力的對象,仍然不可能得益。我們已說過了叁重合格的皈依因,現在說堪作我們的依止之對象。
許多人喜歡見廟便拜,以爲這樣便會多福無難,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雖然福報很大,而且也有少許賜福的能力,但他們並不能救助我們的未來生,而且也不見得一定願意爲我們的現世賜福。如果我們剛好能討得天神之歡心,或許的確能得到少許有限的好處。明天他們不願意賜福了,便可能隨意地加害我們。再説,天神連自己的未來生也照顧不來,如何救助我們呢?至于龍王等,牠們本屬畜牲道衆生,其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之對象。至于惡鬼類等就更加不必多講了。對于旁門左道的事物,我們宜少接觸爲妙。至心依止鬼道衆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説不定的,但卻種下了因緣在死後淪爲鬼道中之小喽啰衆。此外有些人,雖不依止上述對象,但他們只依止叁寶中的一寶或其中一員,譬如說有許多信奉民間信仰的漢人便一心依止觀音大士或彌陀,卻連叁寶是什麽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亦能得到許多利益,但卻不能得到最圓滿的好處,因爲單單皈依叁寶中的其中一寶或其中一員,雖足以令我們脫離現世中之劫難,但卻並不足以令我們離叁惡道、解脫乃至成佛。值得我們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對象,是佛、法、僧叁寶。這並非說我們單單皈依叁者之一,而是必須對祂們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許多人自稱皈依叁寶,但卻搞不清楚叁寶是甚麽,所以現在我們討論一下叁寶到底是甚麽意思。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爲「覺悟者」。佛陀是斷一切過及具一切德的完美導師,具有圓滿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傳了我們現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祂是我們佛教的創始人。可是,皈依佛寶並不狹指皈依釋迦牟尼,而是指依止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陀。世間的佛像雖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寶。法的梵文是Dharma,乃指一切教法。佛經雖非真正意義上的法寶,但它們代表了法寶,而且能令我們最終證得法寶,所以它們是住持法寶。法寶是叁寶中最主要的依止對象。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寶可分爲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法等,後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體。
在叁寶中,法寶是佛所教及所證之法,僧寶是修持法寶的僧侶。所以,如要確定叁寶是否堪以信賴依止,主要必須看佛陀是否真有能力及是否有過人之處。前面已說過,自身亦難保者肯定無能力救助別人,但佛陀卻是斷除一切怖畏之自在者。佛陀不單自己已離怖畏,而且有圓滿能力引導我們亦脫離怖畏,亦願意引導我們,絕不偏心。對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視同仁地巧作教導。佛陀的圓滿身相有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共一百一十二種特征,例如無見頂及眉間白毫等。我們並非只因這些身相奇妙而贊歎,而是因爲它們之中的任何一項,皆必須經許多劫之修持方能獲得。在佛説法時,其聲美妙吸引,不論遠近皆可聽清,聽衆聽到佛陀以聽衆各各所熟識的方言説法,而且所說的更是適合個別根機之恰當教法。如果今天佛陀在這類説法,便不需翻譯員及擴音器,四川人會聽到佛陀以四川話開示,北京人會聽到佛在說北京話,不論坐得遠或近,佛的話音一樣清晰。此外,下根的人會聽到佛在講適合下根理解及修學的法,中根者聽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則聽到佛在說上乘之法。這就是佛陀與凡夫的分別。佛陀的意充滿悲心,不分親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說我們在五臺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許砂土混在一起讓佛陀看,佛能把它們分開,並說出:「這顆砂是五臺山的中臺一樹下所取的,那顆砂是北京雍和宮前馬路邊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別。沒有什麽是佛陀不知道的。佛陀的身、語、意,不斷地爲衆生而作利益,而且這都是自然而發生的。因著正法,衆生才賴以斷除一切過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終成佛。佛陀之偉大及圓滿,全賴法寶所賜。所以,法寶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釋了。菩薩、羅漢等的功德不可言盡,譬如說祂們能化身千萬而利益衆生等。在佛經中,常常會讀到佛陀之羅漢弟子如何在一座講法中便令幾萬人同時見道的例子。由于上述原因,我們知佛陀有能力及願意幫助我們,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 法寶,及同走此路的僧寶,值得我們一心信賴。
在皈依儀式中,我們必須從歡喜心去納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我們卻難以生出歡喜的心。所以,我們當知道皈依叁寶的利益。皈依的利益十分廣大,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們盡說,故此分八點來略說:
(1) 在皈依後,我們正式成爲了叁寶弟子。
(2) 皈依爲受戒之基礎,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礎。只要我們皈依了,便有資格在以後進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積聚功德。
(3) 因爲依止了叁寶,尤其是正法,我們便會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惡行善,所以罪障便會自然消退。
(4) 罪障與功德及福報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則彼弱,此弱則彼增。在皈依後,由于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報便會隨而增長。
(5)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長了,我們一切所願便會自然成辦。
(6) 我們一生中,常會有地、水、火、風的災害及野獸、非人、盜賊等之加害,亦會受種種煩惱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叁寶後,這些違緣皆不能加害我們。
(7) 只要有決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憶及叁寶,我們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叁惡道。
(8) 一旦依止了叁寶,我們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決定最終成佛。
在皈依叁寶後,有些事是我們應作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應作的,這些稱爲「皈依學處」。皈依學處分爲叁寶共同的學處及不共各別學處。共同學處是皈依叁寶後該守的行持;不共的各別學處是指因爲皈依了叁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戒的事行。各別學處針對叁寶中的某一者而講,共同學處是普遍適用于叁寶之總體的教授。
在不共學處中,分爲該戒除避免的事及該奉持的事兩種。該避免的事行稱爲「遮止學處」;該奉持的事行稱爲「成辦學處」。
遮止學處有叁條,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 因爲皈依了佛,我們不宜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並未超脫生死,所以絕無能力利益我們的未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象。這些凡夫衆生,的確有少許能力,但卻並…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皈依叁寶之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