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P2

  ..續本文上一頁同意後方可外出雲遊。到了欲挂單的寺院,須先拜訪知客,然後到堂司(維那)那兒挂單,等維那把禅堂座位單送來,審定後,再請侍者報告請示住持,經同意後才能前往方丈室拜谒住持。不過,一般叢林人衆往來頻繁,大都到寮元(上客堂的堂主,掌管僧衆挂單事物)審單後,即完成挂單程序。

  

  在挂單過程中,也有一套問話的語言。如當知客把參訪者迎入屋內時,熟悉叢林規矩禮儀者即說:

  

  「即日恭惟知賓、尊長、禅師,尊候起居多福。久欽道譽,獲奉瞻際,下情不勝感激之至。」

  

  知客則回答:「山門多幸,特荷遠臨,無任歡迎。」

  

  想禮拜住持,可跟侍者說:「某等特來禮拜和尚,敢勞侍者通覆。」展具禮拜和尚時言:「某等久聞道風,此日拜見尊顔,下情不勝喜躍之至。」或言:「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久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然後觸禮一拜言:「謝和尚賜搭。」

  如此典雅有禮貌的叢林語言,假使運用得當,相信一來一往中,雙方定是舒坦愉快的。

  另外,如果是想挂單幾天,就說:「打擾常住。」想留下來參學,則雲:「親近常住。」挂單後,要依寺院的規矩安單。過去受戒者,都要學習挂單,現將傳統挂單的程序說明如下:

  

  1.先至客堂挂單,人往東邊凳子坐,衣單放在西單門口外。

  2.等候茶房或侍者來問話,辦資料,之後通知知客師。

  3.知客師穿著大袍由房間出來,到門口看一看可有衣單,隨後即走回門內東單椅子處,此時學人要機警起身,向上言:「頂禮知客師父!」知客師答:「問訊!」參學僧即問訊,知客師坐下,參學僧也隨之坐下。

  4.知客師問話:「從何來?」「上下何名?」「來作什麼?」此時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稱自己名○○。若是要長期留下,即言:「親近常住學習。」若爲短期數日,即言:「打擾常住挂單。」

  5.知客師檢閱戒牒。(有報紙二倍大,有一定折法,不可以折錯。)

  6.送單時須言:「禮謝知客師父。」

  由茶房、侍者帶至雲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師會在此請挂單者先禮佛叁拜,並說:「頂禮寮元師父。」然後,寮元師喊:「禮送知客師父回寮。」此時學人要向前二、叁步送至門檻,目送知客師,直至不見身影才轉頭,再聽寮元師父的吩咐,交待事項及日課行程。

  7.若是親近常住者,寮元會將其詳細的資料送至常住,由常住爲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當清衆學規矩。表現優秀者,往往半年後即由清衆升做悅衆,漸漸成爲綱領職事,若是一般領行單者,就不一定要經禅堂訓練。

  

  在叢林裏,單也表「人」,除了挂單是指到寺院投宿之外,若已額滿不接受雲水僧挂單,稱爲「止單」。自己左右兩鄰的單位,稱「鄰單」。辭別寺院而他去,稱「起單」或「抽單」。僧衆挂單後,日久知其行履確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稱「安單」。拜訪他人的住處,稱「看單」。若犯戒被擯出門,稱「遷單」。偷偷地離開常住,稱「溜單」。提供僧衆住宿額滿,稱「滿單」。無限製接引僧衆投宿,稱「海單」。安排僧衆住宿,稱「送單」或「進單」。

  

  (二)請職圓職

  

  叢林的任期製度,對于人才的養成與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頭期尾」(叢林職事的調職分期頭、期尾。期頭指農曆七月十六日,屬于大調動;期尾指農曆正月十六日,屬于小調動)職務調動時,凡任期圓滿者,必須分別向大和尚或客堂請辭,經過大和尚邀約全山長老開會安排後,完成「請職圓職」的新任命。

  

  圓職即指任期圓滿了要請職或再任一期;請職則是于期頭、期尾時的人事調動,因任期圓滿,要向住持辭職。圓職有二義:1.職務圓滿到期(任期之內做完,圓滿要辭職)。2.圓滿到期,可以請調,但獲常住欣賞肯定,要其再續職留任,也稱爲圓職。

  

  古代叢林,凡組織系統嚴謹的寺院,其人事製度有所謂「四十八單」職事。四十八單又分爲序職、列職二種;序職有職無權,列職則有職有權。序職,代表的是道德、學問、階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長于道德修行者擔任,雖然有名、有職,但無實權,譬如軍隊的上將、上校等;列職,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職務,譬如團長、總司令等,握有實權。

  

  職務調動時,任期圓滿的序職者須向方丈和尚請辭,列職者則向客堂請辭。因此過去叢林中,每當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師在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參上座,各位職事師父,學人有話打諸位的閑岔,今天有叁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規,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將屆滿,應該依祖訓向住持請辭。……」請辭後,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約全山長老召開會議,詳分序、列職者,經長老通過,送至客堂,客堂則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叁、十四日,大和尚先請圓職者吃飯,委任其下一期繼續原有的職務,亦即不調動。未圓職者,經大和尚協調安排新職務後,大和尚也會擇期請新任職務者聚餐。在此期間,約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張貼挂牌:「奉和尚命,請○○法師爲堂主兼副寺;請○○法師充任某職事……」,挂牌以後,當天交接,次日上任。這就叫做「請職圓職」。

  

  依傳統規矩,新任知事(掌管僧衆雜事、庶務之職務)須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禮拜說道:「某等乍入叢林,諸事生疏,過蒙提拔,下情不勝恐懼之至。」事後,堂司行者(維那之下,掌諸雜務之役僧)也會高聲呼:「大衆禮賀新知事。」大衆觸禮一拜之後,又呼道:「新知事禮謝大衆。」

  

  出家爲僧,大多抱持爲法而來的心態,無論擔任何種職務,只求盡心盡力奉獻常住,因此,職務或上或下的調動,都能以平常心視之,而在和平的請職圓職儀式中莊重完成。

  

  (叁)普茶

  

  叢林裏逢春節期間,或特定法會活動之後,住持和尚爲慰勞住衆的辛勞,會舉行「普茶」儀式(如今日之茶會),請大衆喝茶、吃點心。各寺院普茶的時間、地點、形式稍有差異。在《金山規約》裏寫道:

  

  維那臨上殿時,預命一位悅衆師在堂內照應,擺和尚桌子、座位、桌盒茶等,以及香花燈炭。大衆師的普茶,皆須預備裝好。普佛下殿時,維那在殿雲:「外寮諸師,請至禅堂吃普茶。」回堂候外寮師到齊,維那預先請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悅衆鳴引磬,迎請和尚進堂,問訊至座。維那雲:「大衆師頂禮和尚。」尚雲:「不爲禮。」辦事人散茶點。待至吃畢,維那招呼:「大衆師送和尚回方丈。」尚雲:「免禮。」維那又雲:「外寮師將手巾取出來,吃不了的點心帶回去慢慢吃。」

  

  除了普茶,尚有住持爲大衆說法的「普說」;請全寺大衆齊心協力、共同勞動的「普請」(今俗稱「出坡」);上供的「普供」,齋後的「普回向」;用于消災、作壽、喜慶的延生普佛;用于往生、超薦、冥壽的薦亡普佛,「普佛」是對叁世一切諸佛普遍恭敬、普遍禮請、普遍結緣。佛門的「普」字有普遍、平等之意,如果人人皆能具有普遍的慈悲、忍耐、思想、行爲,則無論自我修持或度衆弘法,皆似真如自性,能橫遍十方,豎窮叁際,遍滿虛空法界了。

  

  (四)巡寮

  

  在古代叢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視山內諸寮,以谘問老病,點檢寮房的缺失等。其緣起是:佛陀在世時嘗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視僧房:1.挂念弟子著于有爲事;2.挂念弟子著于俗論;3.挂念弟子著于睡眠;4.爲探問病僧;5.令年少比丘見到佛陀的威儀庠序,心生歡喜。

  

  後來中國叢林爲恪遵佛製,也立下巡寮製度。巡寮有「巡山」之意,即是到方丈室、客堂、庫房、大寮等各單位巡視,藉此認識環境及人事物等。過去叢林巡寮,也相當于拜訪各寺衆,讓大衆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衆巡寮,即各單位的巡示告衆;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師父及諸長老處銷假、頂禮。

  

  (五)升座說法

  

  叢林中,大和尚晉山就職,或逢節日慶典,乃至平日對大衆說法,都稱爲升座。依傳統說法,升座和上堂同義,在《敕修百丈清規‧上堂》裏提到,凡是初一、十五,必須舉行上堂儀式。侍者于前一天晚上會向住持禀告:「來晨祝聖,上堂。」升座前,兩序執事領著僧衆,依序到住持座前向他問訊,然後分兩列整齊站立。侍者再請住持離座,升上法座,拈香祝禱之後,坐下來爲大衆說法。

  

  百丈禅師說:「上堂升座,主事、徒衆雁立側聆。」所以按照傳統聞法的規矩,聽法者須站著聽法,以示對法的尊崇。針對此點,《祖庭事苑》卷八「上堂」裏則說明,由于禅門「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接學者俾于一言之下頓證無生,所聚之衆非久而暫,故不待坐而立也。」

  

  (六)叁壇大戒

  

  叁壇大戒是中國佛教特有的授戒儀式,也是寺院重要行事之一。佛教傳入中國時並無傳戒儀式,至曹魏嘉平二年(二五○)昙摩迦羅于白馬寺譯出《僧祇律戒本》後,中國才開始依律傳戒。

  

  根據中國佛教的習慣,出家者必須受足叁壇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的僧格。初壇授沙彌(尼)戒前之請戒忏悔儀,有淨堂集衆法、通啓二師法、請戒開導法、驗衣缽法、露罪忏悔法、呈罪稱量法等。二壇授比丘(尼)戒前之請戒忏悔儀,有明習儀法、請戒開導法、通白二師法、教衣缽法、審戒忏悔法等。叁壇授菩薩戒前之請戒忏悔儀,有通白二師法、請戒開導法、開示苦行法等。

  

  初壇傳戒儀式,于法堂或其他適當場所舉行。受戒之時鳴鍾集衆,待新戒齊集法堂,戒師問道:「僧集否?」引禮師答:「已集。」再問:「和合否?」答曰:「和合。」戒師接著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爲?」引禮回答:「爲行者剃頭受戒。」戒師于是說:「可爾。」

  

  然後,由引禮師帶班首前往引請…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