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P4

  ..續本文上一頁方玄學者,動手無非觸祖公。

  

  此外像菠菜、新羅茄子、胡桃、胡椒、胡蘿蔔、菠羅密、貝多樹等植物,原爲外國植物,藉由中外僧侶的弘法交流,成功地引進中國,也是佛教對農作物的貢獻。

  

  2.草木說法-

  佛教有許多藉由花草樹木說法、溝通、往來,乃至悟道的例子。《佛說寶如來叁昧經》卷一描述:

  

  有東方無極佛剎土,遣無數菩薩悉如如來等。各各自持無形之華,十萬種異色之華,來到竹園,爲正覺作禮,以華散正覺上卻就坐。複有南方無極佛國土,複遣無數菩薩悉如如來。各各持二十萬種華,來到竹園中,爲正覺作禮……。

  

  諸佛菩薩之間的往來也和人類一樣,相見時會互贈適當的禮物。所以,當他方世界的諸佛菩薩,來到娑婆世間拜訪佛陀暢談法義時,莊嚴的花朵,就扮演著諸佛菩薩的佛心。擁有佛法滋潤的鮮花,在諸佛菩薩間相贈流轉,散發著清淨與莊嚴。

  

  除了在佛菩薩間相贈流轉外,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透過花表達心與心的相應。還有所謂「一步一蓮花」、「天女散花」、「借花獻佛」、「雨天曼陀羅花」……都是表示花草樹木清淨、有佛性,能與佛道相應。

  

  樹木也是禅觀的對象,《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中第四觀「寶樹觀」。觀想淨土的七重行樹,每棵樹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寶映飾,珠網覆蓋樹上,而且「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衆葉間,生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

  

  佛陀在《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二,說明樹木是修行者的修道助緣。佛陀未出家時,目睹宮女爲采花取果,任意摧殘園中樹木枝葉,踐踏青翠草地。使得原本花果枝葉茂盛的樹木,雕零敗落,慘不忍睹。佛陀看了心生不忍,也感歎生命的無常。

  

  在中國禅宗公案裏,樹木常被用來作爲參究的對象。《聯燈會要》卷六有一則「庭前柏樹子」的公案。有一學僧問趙州從谂禅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禅師回答:「庭前柏樹子。」學僧無法理解,于是再問一次,禅師依然回答:「庭前柏樹子。」禅師透過眼前的「柏樹子」,截斷學僧的思想,提醒他體取自然;庭院中的一花一木無不是禅,無不是祖師西來意。

  

  還有「香嚴上樹」也是禅宗相當有名的公案。《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記載,有一天香嚴和尚問徒衆:有一個人用嘴巴銜著樹枝,而他手不攀枝,腳不踏樹。這時,樹下有人詢問他什麼是祖師西來大意?如果不回答,對不起樹下的人,但是回答了,自己將會喪命,該如何處理呢?這個公案中,樹上的人雖有手腳,卻全無用處;表示當一切語言文字都用不著時,該如何是好?當然是回歸自然最好!

  

  3.善巧譬喻-

  佛教裏也常以植物爲喻或爲名,來形容甚深微妙之法義。如原産于東印度的畢波羅樹,因佛陀在此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稱爲菩提樹,又稱覺樹、道樹、佛樹。現居于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將于佛陀入滅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間,在龍華樹下成道、說法度衆。由于龍華樹是彌勒菩薩的成道樹,他也在此爲衆生叁度說法,因此以樹爲名而稱爲「龍華會」。

  

  《仁王經》卷上說:「法王無上人中樹,普蔭大衆無量光。」這裏以「人中樹」來形容佛陀的德行和慈悲。

  

  另外,禅林用語中「樹」,也常被使用到,例如「鐵樹開花」,以鐵樹無花無果,比喻無心、無作之妙用,絕了思慮分別。「鐵樹華開世界香」則比喻法界一切物,皆由無心無作之妙用所顯現者。《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叁,記載學僧問石門慧徹章禅師:「如何是和尚家風?」禅師回答:「解接無根樹,能挑海底燈。」「無根樹」是形容超越情識的境界。

  

  《法華經‧藥草喻品》裏有有所謂的「叁草二木」,以小藥草、中藥草、上藥草及小樹、大樹,來比喻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的根機差別。《道樹經》裏,認爲修道者從初發意菩薩至具足一切智、轉*輪,乃至滅度的過程,猶如種樹的發芽、開花、結果。

  

  《維摩诘經‧法供養品》說:「……叁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蘆、稻麻、叢林。」以這些植物的數量之多,來形容如來法身無所不在的普遍性。另外,因栴檀木能出妙香,用來比喻菩提;伊蘭樹有惡臭,被喻爲煩惱。葛藤盤根錯節,枝葉繁茂,密如蛛網,比喻衆生諸多的煩惱、愛欲,禅宗也把繁瑣的名相語言稱爲葛藤。

  

  其它如以蓮花喻佛之清淨;以芭蕉的不堅實,比喻空虛無實之物;蘆葦之蘆杆中空不實,比喻自性本空,虛幻不實,而根根相束之蘆葦,則比喻六根六塵的相互依存。

  

  花草樹木不只哺育人類和其他動物,更肩負著整個地球生命延續、生態平衡的重責大任。從佛教角度視之,植物的全身奉獻布施,以及多采多姿、啓發人心的各種生命活動,無一不是慈悲、清淨、平等、自在的佛性展現。

  

  --------------------------------------------------------------------------------

  

  二、蟲魚鳥獸皆有佛心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存在,會是怎樣的景況?沒有清脆婉轉的鳥聲,看不到翩翩飛舞的蝴蝶,海裏沒有款擺遊動的魚兒,陸上見不到貓狗,草原沒有牛、羊、象、馬……,地球上只有兩肢站立的人類,和他們所發明的各種人造物。

  

  當然,這樣的畫面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動物已滅絕,人類是絕不可能單獨延續生命的!

  

  在《觀念生物學》書中提到,約莫叁十八億年前,海底誕生了第一個細胞,由于這個細胞不斷的演化形成今日多樣性的物種。可以說,追本溯源,現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來自于這個細胞,因此在顯微鏡之下,所看到的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的胚胎,其發育早期幾乎長得一模一樣。達爾文的《物種源始》提到,所有生命有一個共同起源,經過不斷地變化、分枝、淘汰,和由簡至繁的演化,生命才越趨複雜,而人類則是一個極致表現。

  

  在漫長的生命演化史上,物種不斷地存在、滅絕,目前存在地球的物種約有叁千萬之數,每一個物種又和其他物種相關連,無法單獨存在,如植物靠昆蟲來傳播花粉,它們也成爲昆蟲和其他動物的食物;當然,如果能如《賢愚經》所說的「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就是動物與植物最美妙的相處方式了。魚兒在水中覓食,同時也成爲其他動物的腹中物;幸而魚能産卵,數量之多,難以估計。萬物即是如此相依相存,形成一個巨大的生物圈。

  

  思惟著我們哺乳類是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演化而來,是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同一個祖先,而且彼此分不開,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爲動物定位,並糾正、調整對待它們的觀點與態度?

  

  喜歡動物的人會在家裏飼養貓、狗、小鳥或其他寵物,不過,作爲玩伴的寵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對待?街頭四處蹓跶、製造髒亂的流浪狗、流浪貓,除了愛心人士的喂食,填飽它們的肚子,或環保單位捕捉、撲殺,有無更妥善的處理方法?動物園的動物和馬戲團裏表演的象馬獅子等,生活得合理、有尊嚴、自由自在嗎?我們視爲「害蟲」,侵犯我們生活環境的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等,真的非除之而不快,有百害而無一利嗎?我們說它們是害蟲,它們則認爲人類是「恐怖份子」;生命之間以利害相對待,當然會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體共生,相互包容」的觀念和態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還有,人類語言中以動物之名來罵人、作負面形容的,如豬狗不如、獐頭鼠目、狼心狗肺、河東獅吼、叁腳貓、兔崽子……,似乎也對動物有輕視侮蔑之意。

  

  自稱爲「智人」的人類,我們的感覺、感情,甚至思想、智慧各方面能力都勝過動物嗎?基本的感官上,我們的視覺不如雕,聽覺比不上蝙蝠,嗅覺不及豬狗,聽覺不如魚類。難怪現代科學家、歐盟科學記者協會第一任英籍主席布萊恩‧福特(Brian.J.Ford)在《蒲公英的記憶》這本書裏寫道:

  

  動物世界帶給我們很多艱巨的挑戰,如果你真想跟其他物種分個高下,先學烏鴉用細小的樹枝造個巢,要不就學庭園鳥編個窩,再不然學河狸蓋水壩看看。有些變形蟲會利用池塘底部細小的碎砂石,爲自己蓋個長頸瓶般雅致的被鞘,人類的手工做不出這麼複雜的東西。如果敏捷、適應力、利用環境改善生活,以及解決特殊問題的能力,可算是智力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就該向住在臭水溝裏的微生物族群致敬。

  

  達爾文也說道:

  我們應該將每一種生物視作一個小宇宙,也就是由一大群能自我繁衍,而且小得不能再小,又多如滿天星的細胞所組成的微小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科學家經過精密儀器和反複的實驗證明,所得的結果不就印證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言的「一即一切」、「多從一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因緣法則嗎?

  

  本單元從動物的各種本領、能力、情感表現中,來探討、欣賞它們感人的佛心,也說明佛教和動物的因緣及對待它們的態度。

  

  (一)動物自在的清朗佛心-

  

  1.天生本領-

  人類很聰明,能夠完成許多動物永遠無法做到的事物,像建造高樓大廈,做衣服,發明各種交通工具、電器産品、電子網路通訊等等。但是人類的能力和成果,大都需要依靠工具或機器才能發揮,而非肉體本身即能達成,最簡單的例子,鳥類能在空中自在飛翔,人類則須靠飛機、直升機才有辦法升空。

  

  此外,人類孕育一個世代子孫大約需要二十年至叁十年,可說是所有動物中最耗時的,反觀果蠅只需要兩周,細菌不到一小…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