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就子孫滿堂;大部分的動物都各自具備有人類無法相比的超凡本領。
昆蟲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飛行家」,早在叁億年以前,它們就已飛上天空了。根據《觀念生物學》書裏的說法,昆蟲早期的翅膀很短,不能飛翔,只是用來吸收太陽能,以提高體溫和活動能力,經過長期的進化,它們的翅膀才達到可以飛行的長度。這就是法國動物學家拉馬克( Jean-Baptiste Lamarck,1744-1829)著名的「用進廢退」學說,他說:「凡是還未達到其發展限度的動物,它的任何一個器官利用的次數越多,就會促使這個器官鞏固、發展並增大起來,而且其能力的進步與使用的時間成正比。」
依照拉馬克的理論,長頸鹿也是因較低樹枝的葉子吃光了,爲了要吃到高處的葉子,拼命伸長脖子去吃,愈拉愈長,這個性狀遺傳下去,就變成有著長長脖子的長頸鹿。
無論是拉馬克提出的「生物有一種內建的驅動力,導致生命愈變愈複雜」的「用進廢退」說,或達爾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物競天擇」說,演化至今日的動物,有許多具備各式各樣令人稱奇驚異的超凡本領。
例如駱駝的耐旱能力,一般而言,人如果失水達體重的百分之五以上,會知覺紊亂;失水達百分之十時,會引起神精錯亂,耳朵失聽,痛覺消失;失水達百分之十二,就會嚴重中暑而死亡。反觀沙漠中的駱駝如果沒有補充水份,八天後體重會減少一百公斤,相當于它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十二。處于脫水狀態的駱駝,雖然身體衰弱,肌肉褶皺,腹部塌陷,但是仍沒生命危險,一有水喝,馬上恢複體力,而且它們還具「豪飲」的能力,可以在二十分鍾之內喝下一百公升以上的水。
鴿子具有優秀的歸巢本領,它們能以九十公裏的時速,從一千公裏的遠處飛回原來的棲地。不只鴿子,許多候鳥在遷徙時都有「定向識途」的本能,有的候鳥甚至每年幾乎都在同一季節的同一月、同一日飛到同一地點。杜甫詩雲:「故國霜前白雁來。」看到白雁飛來,就知道霜期即將來到,所以河北人稱這種白雁爲「霜信」。
這些候鳥在長距離遷徙時是靠什麼來辨識方位呢?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候鳥是利用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場,來作飛行的羅盤、定向識途的標志。它們這種不用依靠任何儀器,能長途飛行而不迷失的本領實令人佩服。
除了候鳥,鲑魚也是不會迷路的識途老馬。鲑魚在一定的河川産卵,兩個月後卵孵化,春天來臨時,小魚沿著河流下溯遊入海洋,四年後,這些魚又會逆流遊回原來的那條河流産卵。有人研究說鲑魚能記憶自己誕生的河流的氣味,憑著這股記憶,它們可以從大海旅行一千多公裏之遙,回到故鄉的河川。
同樣的,青蛙雖然嗅覺不發達,也能分辨池塘邊、地面上的濕氣味道,出門之後,總會回到自己出生、裝著家鄉池水的池塘,絕不會回錯家!有些狗、貓、馬及馴化的動物,也擁有很好的方向感,無論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這一點人類就遜色多了,不只迷失人生道路,更會忘失自己的「本家」呢!
《生物的超能力》書中提到,蝙蝠是非常機警的動物,它們會發出一種高頻的超音波,並以這些超音波的回音來判斷周圍環境和獵物位置,靠著優異的導航系統,它們能在黑暗中自由的飛翔、捕獵,絕不會撞到牆壁、樹幹,甚至一公厘粗的絲線也有辦法避開。科學家們即是利用蝙蝠「回音定位」的本能,發明了聲納與雷達。
除了蝙蝠,海豚、鯨魚和鼠類也是以超音波相互聯絡。例如當田鼠的幼鼠被放到巢外時,它會發出超音波呼叫母鼠,母鼠也會發出超音波回應幼鼠。不過動物的這種本領卻給人類帶來困擾,曾經有電腦的電線頻頻被老鼠咬壞,調查的結果發現,原來電腦的線路會發出人耳聽不到的超音波,這種超音波卻把老鼠給引來。
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再生的能力,如人體受傷的部位會自行愈合,就是一種廣義的再生,不過人的手或腳斷了是無法再長出來,相形之下,動物的「斷肢」自保實是一種頗爲神奇的能力。壁虎、蜥蜴的尾巴斷了還會再長出來,因此當遭逢外敵攻擊時往往會棄尾而逃。再生能力最強的應屬渦蟲,將它的身體切成兩半,它不但頭部能再生出尾部,尾部也能再生出頭部,于是變成兩只渦蟲。而水螅又比渦蟲厲害,它圓筒形的軀體即使被切成數節,每個小節都能再生成完整的水螅。
螃蟹是甲殼動物中最進化的一種,它一共有十只腳,最上面的一對,已進化爲似鉗狀的螯,可以用來覓食和禦敵,其余的八只腳能在路上行走,也能在水中遊泳,不過這八只腳的關節只能左右彎曲,因此螃蟹只好左右橫行。當它碰到危險狀況,那一對螯抵擋不住敵人的攻擊時,它也會自斷一螯,轉移敵人的注意,然後趁機逃走。
章魚遇到敵人攻擊,除了吐出墨汁,也會切斷觸腳來逃命。動物這種壯士斷腕,不執著、不留戀,懂得割舍的勇氣,也值得我們深思。
蟑螂已在地球生存了叁億二千多萬年,它們能如此「長壽」,就是憑恃著無所不吃,又超級耐饑、耐渴、耐寒、耐壓的本事。蒼蠅的翅膀每秒可振動兩百次,而且動作敏捷,是空中特技高手,雖然它們會傳播病菌,惹人討厭,但它們能分解動物屍體,對整個生態系統,仍有很大的貢獻。
動物具備形形色色的天生本領,其他如蛇有精良的溫度感測器,對溫度很敏感,能感知獵物的體溫,尋找溫度適合的環境;紋白蝶能看見紫外線;鳥類在稀薄空氣中也能呼吸;抹香鯨借著頭部脂肪塊來調節浮力,讓身體能在海洋中安穩的浮著;有的動物能預知災難的來臨等等,凡此可知許多動物的天生本領,都強過人類的肉體和體能!
2.情深義重-
動物有情識、有心智能力,已是衆所皆知。過著社會性生活的動物,更有著親情、愛情、友情、社會倫理,以及和人類、其他生物之間溫馨有趣的互動。
骨肉親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動物身上,我們也能發現許多鞠躬盡瘁、無條件付出的愛。燕子是人類喜愛的鳥類之一,親燕爲了喂食剛出生的雛燕,每天會不辭辛苦的出外捕捉昆蟲達二、叁百次,雛燕張開嘴巴吃飽之後,還會對著親燕翹起屁股,讓父母把它的糞便銜出巢外。唐朝詩人白居易詩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叁十日,母瘦雛漸肥。」即是描寫親燕育子的辛勞和偉大。
企鵝橢圓形的身材,和左右搖擺蹒跚行走的模樣,很令人憐愛。企鵝媽媽下完蛋後,它就把蛋交給企鵝爸爸,自己則長途跋涉到不結冰的海岸,爲未來的寶寶尋找食物。負責孵蛋的企鵝爸爸會把蛋擺在兩腳之間,用它厚厚的皮下脂肪輕輕蓋住。在冰天雪地中,企鵝爸爸如老僧入定般不動不吃達六十天,等到小企鵝孵出時,企鵝爸爸已精疲力盡,形銷骨立,體重減輕了五分之二。這時出外覓食的企鵝媽媽會帶著食物及時趕回來,接著由餓壞的企鵝爸爸開始出外覓食給寶寶吃;小企鵝就是如此的在父母親細心呵護下慢慢長大。
撫養照顧之外,動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剛出生的小海獺不會遊泳,海獺媽媽逐一教導它們如何遊泳、潛水、覓食,晚上睡覺時,海獺媽媽會讓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後用長長的海藻把母子倆牢牢綁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風浪也沖不散它們。
母獅子爲了訓練小獅子,經常故意把小獅子推下山谷,讓小獅子在不斷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練中培養生存的能力。無尾熊教子也很嚴格,小無尾熊不聽話時,母熊會按住小熊,用手打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嬌哭鬧,母親會繼續打,直到它不哭爲止。
當敵人出現時,母鹿爲了保護小鹿,會假裝受傷,設法把敵人引開。在《大唐西域記》卷七裏,也記載母鹿護子,鹿王慈憫的感人事迹。有一位國王常常到樹林裏打獵,樹林裏住了好幾百頭的鹿,爲了避免全族一時覆滅,鹿王和國王商量,一天送一頭鹿過去讓國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輪到一頭懷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對鹿王懇求:「我雖然應該去死,但我的孩子還沒到死的時候啊!」
鹿王心生不忍:「可憐慈母愛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
國王看到鹿王親自前來,非常訝異,了解實情後慚愧說道:「我是人身,卻和野獸一樣殘忍;你是鹿身,卻具有人一般高貴的道德。」從此不再打獵,讓這些鹿能自由無懼的在樹林裏生存。
現代的社會履行一夫一妻製度,在動物世界中也不乏夫妻忠貞相守至老死的。有句成語「燕雀安知鴻鹄之志」,這裏的「鹄」就是天鵝,是大自然裏的美麗動物,它們不但嚴守一夫一妻製,而且一輩子夫妻恩愛,感情深厚。
作爲和平象征的鴿子非常戀巢,夫妻間常會親昵的輕啄對方的頭、臉,互相抓癢,整理對方的羽毛,它們也是白頭偕老,永不分開。海豚會細心照顧生病的伴侶,伴侶死了,海豚會悲傷哭泣,不肯進食,甚至到後來也跟著去世。
從許多哺乳類、鳥類和魚類的行爲中,能明白它們鞏固的家庭倫裏,以及歡喜、悲哀、痛苦的感情反應。
猿猴是人類的近親,它們有百分之九十八的DNA組合和人類一樣,所以在感覺、感情、族群互動上的表現都和人類很相似。猴子習慣過團體生活,喜歡有頻繁的互動交流。它們最感興趣的大事就是生小猴子,每當一只猴子誕生,許多猴子就趕去探望,大家幫剛生産完的母猴理毛,也會去摸摸剛出生的嬰兒,品頭論足一番。
鯨魚和海豚也喜歡群居,尤其在生育季節,更是互相照應,如鯨寶寶在海底誕生,母鯨和其他鯨魚會合力把它擡出水面,以免溺斃。有同伴受傷,它們絕不會棄之不顧,一定留在身邊照顧它、陪伴它,這種高貴的情誼實值得贊歎!
螞蟻是靠著觸角的嗅覺來傳遞訊息,辨別敵友及食物的味道,因此同窩的螞蟻在路上相遇,會頭碰頭,晃動觸角…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