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保育運動的先驅。而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則是國家政府基于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愛護動物的濫觞。
天臺四祖智者大師,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帶,每日見漁民們羅網相連,橫截數百余裏,濫捕無數的魚蝦生靈,心中不忍,于是購買海曲之地,辟爲放生池,共遍及全國八十一個地方。開皇十四年,他應請開講《金光明經》,闡揚物我一體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漁、獵爲業者,共有一郡五縣一千多處,全部止殺而轉業。
宋初天臺的義寂法師,常應村人邀請,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講《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唐代譯經僧法成法師,曾在長安城西市疏鑿一大坑,號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爲放生之處。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鑒法師,常以愛物爲己任,將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爲放生池,並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們在六裏內捕魚。
世間上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所以放生不但是爲對方延命,也是爲自己積德;不但是愛惜生命,也是報答父母深恩。無奈後人實行不當,助長殺生惡業,徒使美意盡失,例如將原本遨翔在山林裏的禽鳥,捕來放到塵煙滿布的都市中,無異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爲了要放生,教漁夫去捕魚,教獵人去打獵,在一捉一放之間,不但令其驚懼,也難免傷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們不但要建立正確的放生觀念,更應該與時俱進,以積極進取的護生行動來取代弊端叢生的放生形式。
我個人也是從小就很喜歡動物,記得七歲那年冬天,我見到兩只小雞被雨水淋得全身濕透,心中非常不忍,將它們引至竈前,想借著火的溫度將羽毛烘幹,沒想到小雞因爲驚慌過度而誤入竈中,等到我將它們從火海裏搶救出來時,全身羽毛已經燒光,連腳爪都燒焦了,只剩下上喙,已無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喂食,並常以愛語安慰它們。如是過了一年多,小雞居然沒有夭折,後來還能長大又下蛋,親友鄰居都視爲奇迹,紛紛問我是怎麼養活它們的,其實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當成小雞,處處爲它們設想而已。
在雪梨喂海鷗的情景,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雪梨海邊常有海鷗聚集,我和徒衆經常將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擲向沙灘上、海面上。漸漸地,海鷗蜂湧而至,甚至在面包還沒落地前,就被它們在半空中接住。喂食多次後,海鷗與大家混熟了,有時群鷗在空中爭食,有時幹脆飛近我們,將手上的面包銜走。有一只長得很瘦小的海鷗,每次探頭想吃,但都被其他同伴搶去,爲了讓它吃到面包,我們對准它的嘴喙丟擲,乃至跟著它飛翔的路線,從海岸的這頭跑到另一頭,想盡種種方法,總算讓它啄了一小口面包。
臨走時,小海鷗特地飛到我的面前,圍繞叁匝。回臺灣後,聽澳洲的弟子說: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沒有海鷗出現,可是卻有一只瘦小的海鷗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後來常有數百只的海鷗早晚都來寺中討食;海鷗成爲「山鷗」了。
佛光山是一個叢林道場,自然會有各種動物不請自來,狗兒貓兒不用說,野兔、松鼠、鴿子、燕子和許多叫不出名的小鳥,以及各類昆蟲、爬蟲動物等,都在佛光山任運逍遙,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弟子們秉承我「愛生護生」的理念,對它們也都能慈悲待之。對于這些動物,凡是「有意」成爲佛光山一份子的,我都爲它們取名並入籍。小狗小貓是「來」字輩,像來發、來欣、來富……,小鳥叫「滿天一號」、「滿天二號」……,松鼠叫「滿地一號」、「滿地二號」……。
佛教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人類與動物之間是「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爲別形軀」。所以在一切衆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讓動物得到應有的待遇?是身爲人類的我們應好好思考的。
2.譬喻教化-
佛陀善于觀機逗教,因此能攝受不同根性的衆生,尤其以各種譬喻說法,最能引人入勝。在《譬喻經》裏記載,有一個路人在曠野行走時,被一只大惡象追得走投無路,他看到一口井,趕緊跳入井裏躲藏,沒想到井裏有四條毒蛇虎視眈眈的遊行過來,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挂下來的樹枝,懸在半空中,這時跑來兩只黑白老鼠,咬嚙樹枝,眼看樹枝早晚會被啃斷,在危險萬分之際,一只蜜蜂飛來,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裏,路人嘗著甜甜的蜂蜜,一時忘了自己的處境。在這個譬喻裏,曠野指無明長夜、路人爲一般凡夫、大惡象喻無常、四條毒蛇爲地水火風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許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貪著中,忘了人生無常,生死逼迫嗎?
「叁獸渡河」則是以兔、馬、象叁種動物渡河的情況,來比喻叁乘斷惑修行的深淺。聲聞乘如兔子,浮水而過,不能深入;緣覺之人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菩薩已證菩提,如象之渡河,能盡到底。
其他,像「驢牛二乳」,比喻佛法與外道的分別;「人鳥明暗」,比喻人我立場不同,所見亦有差異;「蠶繭自縛」,比喻衆生因起惑造業,而沈淪叁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運用動物的習性來善巧譬喻,勸人改過向善。而以「盲龜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爲人的難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時布施的可貴,以「蛇尾爭權」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禍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過失等等,則是佛陀爲了教育弟子,以當時流傳的動物爲主角自編的寓言,因其內容生動,所以傳誦至今,仍能感心動耳,發人深省。後世的祖師大德爲廣度衆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繼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來作爲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說他因地修行時,度脫動物或以動物之身行菩薩之道的事迹,像「割肉喂鷹」、「舍身飼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銜水救火」等,都是教化衆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義周遍涵容,無論傳播到哪裏,都能與當地文化水乳交融,尤其詩偈的流傳,對于人心的提振,社會的淨化,功效卓著。其中,如「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是非只爲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那得免無常」、「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高飛;世人雖有富貴力,不如學道功德深」等等,都是借著大家所熟悉的動物,以寥寥數語,畫龍點睛地闡明處世之道。
佛教基于「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導佛子把動物視爲朋友,愛惜呵護,更將衆人敬畏的動物與諸佛菩薩的美德相譬,藉以觀想思惟,引發信心。例如:獅子勇猛伏衆,獨步無畏,號稱「百獸之王」,爲大家所一致稱道,因此在佛門裏,經常比喻佛陀爲「人中獅子」,佛法爲「獅子法門」,說法爲「獅子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獅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當然也就稱爲「獅子座」了,「獅子身上蟲」則表示身在佛門卻破壞佛門的敗類。
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爲殊勝的禅定力量,或者用來贊揚行誼莊嚴的高僧大德爲「佛門龍象」。
也由于大象具有忍辱負重,堅毅不拔的性格,因此顯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爲普賢菩薩的座騎,來彰顯普賢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深切願心;以青毛獅子爲文殊菩薩的座騎,來表征文殊菩薩堅無不摧,猛利無畏的無上智慧。兩位菩薩並列在佛陀的兩邊,示意衆生唯有「定慧一如」、「解行並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場中,則分別以象征遊行無畏、堅力無礙、尊貴吉祥、端麗明慧、智用隨方的獅、象、馬、孔雀、金翅鳥,來作爲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空成就如來的座騎。
此外,佛門裏以魚類晝夜張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稱爲「木魚」,以示精進;「海青」本爲雕類的一種,因神態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爲大袍的別名。
3.契機悟道-
動物能作爲譬喻、象征來教化衆生,啓發信心道念,更常是開悟見性的因緣。
阿彌陀佛以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流法音,令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陀和祖師大德則經常隨手拈來,運用身邊的事物作爲啓發後學的契機,一些動物也因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
佛陀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邊樹下打坐參禅,精進自勵,然而十二年來不但未能開悟證道,更是妄想紛馳,心中充滿了貪瞋癡等煩惱。一天夜晚,這位弟子又在樹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誠精進的向道之心,有心幫助他,便來到樹下與他一同禅坐。到了半夜,有一只烏龜爬行到樹下,正好有一只水狗出來覓食,看到烏龜,便想吃它,烏龜趕緊把頭尾及四肢都縮進龜殼裏,水狗莫可奈何,烏龜終于保全性命。
看了這一幕,佛陀轉身對身旁的弟子說:「這只烏龜因爲懂得藉龜殼來保命,所以水狗無法傷害它。但是世間上的人反而不如這只烏龜,他們不知道無常正像水狗一樣,隨時環伺在側,恣情放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塵,使得外魔能夠得便,侵害生命。」
佛陀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經過佛陀的啓發,這位弟子終于如夢初醒,豁然開通。
有一次,馬祖與懷海師徒二人行于寺外山坡上,忽然看見一群野鴨飛過,馬祖問道:「那是什麼?」
「是一群野鴨子。」懷海不假思索地回答。
「飛到哪裏去了?」馬祖再問。
「飛過去了。」懷海回答。馬祖當下把懷海的鼻子用力一扭,懷海大聲叫痛。馬祖指著懷海的鼻子問:「不是已經飛過去了嗎?」
懷海聞言大悟,他一句話也不說,回…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