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P2

  ..續本文上一頁而製戒。另一方面,由于比丘尼僧團剛成立,爲了扶植及保護女衆教團,故要比丘僧擔負起教育尼衆的義務,同時基于女性在雲遊托缽乞食有諸多危險,因此製戒規定比丘尼不得遠離比丘僧團而居。

  

  佛陀本爲因應世俗悉檀而製戒攝僧,但因爲佛滅之後,經典的結集與解釋,掌握在比丘手裏,因而出現對比丘尼不公的戒律內容,甚至說「女人是汙穢」、「女人有五障」、「女人不能成佛」。其實淨穢在于一心,而非外在的身相,再說,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無男女,爲什麼我們要執相而求呢?

  

  至于說到女人不能成佛,觀諸大乘經典,佛陀爲女人授記成佛的記載,不勝枚舉,如:《雜阿含經》中佛陀爲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記、《海龍王經》中佛爲寶錦女授記成佛、《菩薩處胎經》中也有女人得以「不舍身受身,現身得成佛道」之說,在此經中,佛陀甚至告訴諸菩薩摩诃薩:「法性純熟,無男無女,善權義說受女人身無佛記別。」

  

  此外,《大寶積經》無畏德女爲除舍利弗懷疑其能否轉女身,因而立下誓願:「若一切法非男非女,令我今者現丈夫身。」言畢,即轉女爲男,佛爲授記後又現比丘身,再回複女身,以示法無定相。同經又載,無垢施菩薩對目犍連尊者說:「不以女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以男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者何?菩提無生,是以不可得。」

  

  除此之外,在大乘諸經典中同樣說明無男女法、女身如幻化、法性一如、衆生皆能成佛的經典有:《佛說阿阇贳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佛說月上女經》、《佛說大淨法門經》、《大莊嚴法門經》、《寶女所問經》、《佛說無垢賢女經》、《佛說須摩提菩薩經》、《順權方便經》、《佛說離垢施女經》、《大方等無想經》、《佛說長者法志妻經》、《佛說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首楞嚴叁昧經》、《諸佛要集經》等。甚至在《法華經》裏,舍利弗懷疑女身垢穢,不成法器,年僅八歲的龍女瞬間就在南方無垢世界轉女身成佛,可見衆生本具清淨智慧德相,人人皆得成佛,在佛教裏是不可以男女相來分別道德高低,也不可用年齡大小來衡量智慧的有無。只是世人總是要從外在的假相來分別、執著,其實《金剛經》說得最透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可見外相並不一定重要,要緊的是男人和女人之間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這個世界才會變得融和、可愛!

  

  --------------------------------------------------------------------------------

  

  叁、曆代對佛教有貢獻的比丘尼

  在世界宗教的創始人當中,佛陀是建立女衆僧團製度的第一人。比丘尼教團的成立,爲佛陀「四姓出家,同一釋姓」的平等精神做了最具體的注腳。因此,不只是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對于整個世界的宗教史、人類的文明史,也都具有非凡的價值。

  

  在《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律部》等諸多經論中,均載明佛陀時代比丘尼衆活躍的狀況以及弘法衛教的卓越風姿。在《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中,載有十五位大聲聞比丘尼衆,例如:法臘第一,威德攝衆的大愛道;智慧第一,辯才無礙的善相;神通第一,善德度衆的蓮華色;頭陀第一的缽咤左啰;天眼第一的蘇摩;多聞第一的輸婆羯哩摩啰;持律第一的訖哩舍;說法第一的達磨;褔德第一的耶輸陀羅等十五人。其他經典還載有精進第一的索那,宿命第一的妙賢,信心第一的芝伽羅摩多,禅定第一的難陀,觀空第一的優波仙那,慈濟第一的帕紮佳拉,教化第一的摩努呵利。

  

  南傳《長老尼偈》則收有七十叁位阿羅漢尼證果的詩偈及生平傳略,其中剎帝利王族後妃公主計二十四人,例如釋迦族公主難陀、精陀、梅陀,憍薩羅國王後烏比哩,舍利弗叁個妹妹佳拉、烏帕佳拉、悉蘇帕佳拉均在其中。尤其阿拉沃卡國的賽拉小公主,剛滿七歲即聞法出家,七日後證阿羅漢果,佛陀破例爲她授比丘尼戒。佛陀示教利喜的權巧方便,由此可見。

  

  在阿育王時代,仁王化世,大法弘傳各國,王族多人出家,公主僧伽蜜多即是其中之一。後來王後阿努拉也想發心出家,使臣阿栗咤便到華氏城請阿育王派尼上座前往協助,僧伽蜜多乃帶領十一位上座尼,攜同阿育王供養的菩提樹分枝前來,阿努拉王後與五百女眷隨即出家受比丘尼戒,王爲彼興建象樁寺。比丘尼在楞伽國發揮其教團的影響力,對于弘法教化多有建樹,備受世人景仰。

  

  中國比丘尼教團創始于東晉時代,第一位比丘尼淨檢依止智山剃度,並求受十戒,約四十年後,昙摩竭多于泗河船上建立比丘尼戒壇,與另二十四人共受具足戒。淨檢所領導的尼教團,安居于洛陽宮城西門竹林寺,並且「蓄徒養衆,清雅有則;說法教化,如風靡草」,爲世人所敬重,也使佛教在晉朝更加廣爲流傳。

  

  其後曆代名尼,從兩晉到唐宋元明清,以至現今,後妃公主等貴族階層或書香世家發出離心者衆多。這是由于佛法弘傳東土,首達宮廷王家之故。

  

  兩晉七十年間尼衆教團初成,以昙備、智賢、惠湛、支妙音等較爲有名,受到當代帝王崇敬。南北六朝一百五十年間,比丘尼教團發展快速,庵舍講堂小則納衆百人,多則千數以上。許多道場受到國主、高官護持,名尼輩出。隋唐宋以降,佛法逐漸普遍于各階層,識見超卓或奇節高行的比丘尼更廣見于經傳。例如:東晉安令首領衆第一;六朝法宣弘法震浙東;隋代覺先感化隋文帝信奉佛法,護持佛教;唐朝智首東度日本弘傳律法、法澄譯經傳千古、無盡藏預知惠能當爲龍象、如願爲禅律元匠;宋朝法珍斷臂募刻大藏經;元朝真淨爲帝後師;清代有無爲蕭山尼治病「隨物取與,煎服即愈」;並有傳慧創拈花社爲禅宗女衆叢林,帶動江南比丘尼參禅之風等。

  

  清末民初,因戰亂疊起,佛法傳承幾近覆沒,幸有高僧大德先後來臺,乃有臺灣佛教奇迹之開展。及至近代,臺灣比丘尼教團成爲世界之冠,比丘尼衆弘化全球,開世紀之先風,複超卓于曆朝。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至二十叁日,佛光山在印度菩提伽耶舉行國際叁壇大戒戒會,共有二十叁個國家一百余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女衆求受比丘尼具足大戒。其中,斯裏蘭卡有四十位傑出女青年前來求戒。此爲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佛教團結在佛陀成道處,共同寫下光輝的一頁。

  

  在中國方面,現代比丘尼著名者甚多,如中國大陸有北大畢業出家弘律的通願;一生頭陀苦行,舍利大如橄榄的弘定。臺灣有傳授叁壇大戒的妙然、圓融;建設寺院、創辦佛學院的如學;爲中國佛教開創國際化道路,在世界各國創建寺院的慈莊;肩挑教育、文化大任,創辦西來、南華、佛光、弘道等四所大學的慈惠;熱心慈善事業,擅長活動組織,負責國際佛光會推展委員會,在世界各國成立一百多個佛光協會的慈容;主編《佛光大辭典》的慈怡;創辦華梵大學的曉雲;授課于柏克萊大學的耶魯大學博士依法;分別在臺灣大學、中興大學教書的恒清、慧嚴;日本駒澤大學博士達和;臺灣師範大學博士依空;日本愛知大學博士依昱;倫敦牛津大學博士永有;創立香光比丘尼教團的悟因;創立慈濟功德會的證嚴;護法衛教熱心的昭慧等。以上均爲有德碩學的比丘尼代表。

  

  此外,世界各國現代傑出尼衆,諸如:西藏有住持男女二部僧團,地位僅次達賴、班禅的多吉‧菲格摩;泰國有法身寺蒙昆貼牟尼法師的嗣法門人詹孔那雍八戒女,教育出湯瑪猜優等法身寺一代住持;斯裏蘭卡有被尊爲「斯裏蘭卡女性之光」的蘇達摩迦利,由于她的努力,使得西元一○一七年因教難而消失,此後一直因上座部比丘打壓而無法恢複的比丘尼僧團,得以再受持沙彌尼戒;新加坡有創辦女子佛學院的廣平;菲律賓有創辦第一個施診所嘉惠民衆數十萬的廣仁;韓國有全國比丘尼會教育部長的光雨;加拿大有杜登卓隆于美加弘法;美國有國際佛教婦女會創辦人卡瑪勒西卓摩;德國有阿雅克瑪在歐洲弘禅;日本有失去雙手的大石順教比丘尼,她以堅定的信心、不屈不撓的意志力,用自己的脖子,工整的寫了一部《心經》,日本人稱爲「無手的心經」,並且視爲國寶,倍受珍重!

  

  總之,自有比丘尼教團伊始,不論古今中外,在教團中優秀的比丘尼,或者伸廣長舌,宣說妙谛;或者筆耕不辍,著述弘法;或者悲心濟拔沈溺;或者建寺安僧,使弘法利生的佛教事業增添無比的光彩。

  

  --------------------------------------------------------------------------------

  

  四、未來比丘尼努力的方向

  自從佛陀創立比丘尼僧團,對于比丘尼與比丘相處的一些是是非非,一直未有定論,但佛光山教團成立叁十多年來,我避開戒律的問題以外,實行叢林製度,所以二序大衆都能相安無事,彼此發揮最大的弘法功能。就如唐朝百丈懷海禅師,他也不去更改佛製,只是根據我國的風土民情,另行製訂一套叢林清規,爲戒律的更改與否開辟一條新路,使得中國佛教能夠光大發展。

  

  談到八敬法,其實佛所製戒也並非是僵硬不化的,所謂「小小戒可舍」,就如現今的漢傳佛教,關于飲食、衣服、持錢、持午等戒律,已經不同于佛陀所製,因此八敬法其實也不需要刻意去廢止,時間一久,自然會因爲不適用而漸漸失傳。

  

  當真如果有人硬要認爲八敬法是佛所製戒不可改,以此來滿足比丘的優越感,其結果必將適得其反,反而更加彰顯比丘自己不能完全持戒的不足。因爲一個有爲的比丘應以學養、道德、修持來贏得敬重,而不是以八敬法來強迫別人對他的尊重。

  

  因此,未來比丘尼所應努力的方向,茲提供四點意見如下:

  

  (一)兩性平等化 未來比丘尼希望獲得敬重,應該從本身道德人格的提升做起。例如:舍虛榮,去驕慢;有德學,能擔當;能講說,具慈悲;有大願,能力行。具足了以上四點,自然「兩性平等化」。

  

  (二)發展事業化 過去女衆總是把心智、力量用在建寺、供養之上,現在的比丘尼要走出寺院,要跟男衆一樣,走上弘法、教書之路,爲佛教創辦各種弘法事業,例如教育、文化、慈善等。所謂「發展事業化」,擁有自己的事業,自然受人尊敬。你看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她的慈濟事業受到舉世禮敬,爲什麼比丘不能放她一馬呢?

  

  (叁)教團組織化 當兩衆教團能夠互尊互重,自然組織健全;有了組織,自然就有力量。在佛光山的教團,每年都要依學業、事業、道業等學習進步的情形,做序列等級的評鑒,從清淨士、學士、修士、開士等序級的晉升,都有一定的標准、程序,所以兩序大衆在此有製度、有組織的領導下,自然和合無诤。

  

  (四)教育普及化 女衆比較細心、慈悲,在佛門修行比較容易有成就,但女衆的胸襟、思想、智慧,則略遜男衆,有待普及教育,讓每個女衆都能受教育,都能講說、著作,而不是靠少部分的人撐場面。因此,「教育普及化」是未來女衆僧團努力的重要課題。

  

  總之,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佛教走向人間,佛法與生活的密不可分,正是佛教動員團結的時代,不但各國佛教界應及早更進一步的合作,盡速建立世界性的比丘、比丘尼教團,同時各國男女二衆教團亦應力求健全圓滿,四衆通力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的和平共處,使全人類同沾法益,共創幸福安樂的生活,共達世界平等和諧的境界。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發心與發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