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修持解脫道 四、佛教的解脫方法

  怎樣修持解脫道

  

  

    四、佛教的解脫方法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于要真正地實際證驗解脫的境界,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說說道理就能辦到的。因爲理論是一回事,實證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曆史,雖然記載著古代的事物狀況,但這曆史記載的本身,絕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狀況;又比如「美國」這個名詞,是指美國那個國家,但是「美國」這個名詞,絕不就是美國那個國家。所以,講說解脫是不太難的,要實證解脫就很困難了。因此,盡管多數的人把大道理講得滔滔如流,若他們的身心行爲只是另外的一副面目,這就只是販賣知識的理論,而沒有得到實際的證驗,和由實踐而來的心得或功效。

  

  那麼,佛教的解脫方法應該怎樣證驗呢?

  

  佛教把實踐解脫道的方法稱爲「修持」,也絕對重視修持。如果不做修持的工夫,便不能實證解脫的境界;若不實證解脫的境界,終究淪在生死境界而不能自主于生死;不能自主于生死的人,縱然學佛,縱然出家,縱然自以爲是行了菩薩道,那也僅是種些解脫的種子,等待未來的成熟,現前的身分畢竟還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雖行菩薩道,也屬人天業。

  

  所以,太虛大師說:「不登祖位,不能真正的弘揚大乘。」所謂祖位,就是六根清淨位,是即將入初地菩薩聖位的候補者。由此可見,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不重修持、不求解脫,光在言語文句上拾一些古聖先賢的牙慧,作爲賣弄的本錢,那是沒有太大意思的。

  

  說到修持解脫道的方法則不勝枚舉。比如在《華嚴經》中,許許多多的菩薩,各有各的解脫門。文殊及普賢兩位大菩薩,更是各有無量無數的解脫門。

  

  不過,解脫道的修持,有一個最大的原則,那就是「戒、定、慧」的叁大門徑,從這叁大門徑,就可以進入不受生死束縛的解脫境界,所以稱爲「叁無漏學」。漏是煩惱生死,是解脫大船的漏水之洞。現在,就讓我們介紹叁無漏學的修持。

  

  (一)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就是《增一阿含經》卷一的迦葉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稱的﹁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世中,離現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對于弟子們所通用的戒律。我們如果確實做到了這樣的要求,便是一位標准的清淨佛子。事實上,這在叁歲的兒童都說得上口,但在八十歲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貼切,簡單之中蘊有嚴格的要求,那一個凡夫能夠完全做到?

  

  因此,釋迦世尊的教訓之中,戒是分有層次等級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彌戒與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薩戒。這些戒的內容,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廣爲介紹,如有興趣,可以另看拙著《戒律學綱要》一書。

  

  在此,只能介紹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實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礎。能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謂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內容,分爲叁類:1.身業類有叁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2.口業類有四種:不兩舌挑撥、不惡言謾罵、不淫詞豔語、不散亂雜話;3.意業類有叁種: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把十善修好,就稱爲叁業清淨,如果身、口、意的叁種行爲不能導入正軌,不能保持清淨,那不要說修持解脫,就連一個基本的人格,也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門,是以持戒爲一切法門的基礎。剛開始不能持得清淨,也不要氣餒,只要持之以恒,漸漸地成爲習慣,久了自然就會清淨;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對持戒,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業類配飲酒戒,前面的身口兩類,配殺、盜、淫、妄的前四戒,便是五戒的範圍。犯戒以既成的行爲事實爲主,所以僅有意念犯戒,不成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卻以意業的主宰力最強,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內心的發意,不重肉體的貞操,比如遭人強奸而不受淫樂,便不成犯戒。特別是「邪見」一項,那是十善的罪魁禍首。所謂邪見,就是不信善惡因果,如果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學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惡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但是,最大的惡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會考慮到未來的業報問題,業報問題雖屬于功利的庸俗的範圍,但那確是存在的,並有抑製罪惡作用及鼓勵行善作用的。既然否定了業報的觀念,巨奸大惡,也就可以爲所欲爲了。所以,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淨,才能把心擺得平穩。

  

  戒持清淨了,心擺平穩了,然後才能談到學定的工夫,太虛大師曾說:「戒爲叁乘共基。」信佛學佛,如果看輕了戒的持守,便不是學佛法,縱然持咒、習定,能夠感通神鬼,那也僅是旁門左道而已。(請閱讀拙著《戒律學綱要》)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說戒是爲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所以禅定的名稱叫作禅那(靜慮或思惟修),又叫作叁昧(等持)。總之,心不散亂而住于一境的狀態,便是禅定。

  

  定的修持,可以說是一切宗教所共通的要求,要想在身心方面得到宗教的顯著受用,唯有修習禅定是最好的方法。印度的各派宗教--佛教稱他們爲外道,都有禅定的經驗。據佛經的記載,印度有很多外道,最高的定境能到無色界的四空處定。在中國,太虛大師則說:「在中國書上,只有老子始有此境。」(《佛學概論》)在西洋的基督教徒,雖然沒有打坐的方法,但在他們的祈禱之中,往往能夠得到神秘經驗,那也算是禅定的一種。所以也有人說:佛教徒離開禅定,或者基督徒離開祈禱,就不能得到宗教的實益。這雖未必是絕對的真理,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說法。由此可見,禅定對于宗教價值的重要性了。

  

  因爲禅定的作用,在消極方面,可以抑製我執、我欲的奔放;在積極方面,又可以自由開放我們精神生活的天地。禅定既是散心的收攝,所以能夠防止物欲的泛濫,乃至排除了欲念而進入無欲的狀態。禅定的修得也必須是離欲之後的事實,所以在(欲、色、無色)叁界之中,欲界天是福報而不是禅定,離欲之後的色界天,才是禅天的開始。因此,要想證得無我,首先要離欲,要想離欲,最好是修定。禅定既可離欲,離欲之後的精神領域,自然是一種自由的領域。

  

  但是,禅的境界有很多,通常所說的是九次第定,從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色界定,經過無色界的四空定,進入滅受想定(亦稱滅盡定),才是解脫的境界,才是羅漢的境界。外道只知修定,而不知性空的無我,所以即使到達第八定,一切物質及妄念都空去了,一個我字還沒有空去,所以出不了叁界的生死,等他們的定力退失,從定中出來之時,便又回到生死的漩渦中去!

  

  修禅定,不是簡單的事,如果知見不正、夾雜妄念,比如爲了求生天國而修禅定,便挾帶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厭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生天,只能使他依戀定樂而不再希望解脫生死,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稱「著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類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認作是神迹,認作是證果。本來,定中就可能出現幻境和定境兩種現象。但是,幻境與定境不同,從不淨的妄念中産生的是幻境,這在神經系統不正常的人最容易發現。他們所見的幻境,跟他們平日所想的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實,這是他們心底妄念的反映。未習定時心太散亂,所以不易覺察,一旦把心稍微靜下,微細的妄念便會趁機顯現,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態之下,就會以爲那是一種神迹。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矯正,極容易成爲神經錯亂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至于定境,那是在把心念集中于一點,普化成一片,擴大成一團,把這集中了的不散亂的心力,融和了外境成爲自心的內境,隨著定力的深淺,能把心力擴大開去,感應開去,其中所得的經驗,便是定境。神通,是定力的化現,感應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許分別的,只能體會而不能名狀,即使說出來,那也變了樣的,否則,那便是幻境了。如果定境而有現象的作用,那已是由定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很多,如果歸納起來,不外是「止觀」的修習與協調。「止」是心的著落、安定、靜止,「觀」是根據這個止的要求而思惟。如果只止不觀,便會偏于枯槁而易昏沈,如果只觀不止,便會偏于分別而起散心,所以要主張「止觀均等」,才能産生禅的活用,才能進入定的境域。

  

  中國的禅林,有一句名言:「念佛是誰?」通常被視爲禅定的入門工夫。定的工夫,固然要有靜坐作爲基礎;定境的獲得,卻不一定全靠靜坐。所以不稱坐禅而稱參禅,這個「參」字,就是「觀」的工夫。參「念佛是誰?」,就是觀「念佛是誰?」,所以天臺宗修持的場合不稱禅堂,而稱觀堂,浙江的觀宗寺就是如此。

  

  念佛是用心念的,用誰的心呢?我念佛當然是我的心在念,最要緊的關頭,就在這個「我」字上面,從「我」字上面一針見血地戳下去,問:「我在那裏?」肉體四肢是我?五髒六腑是我?呼吸是我?精神是我?找找看,我的本體究竟在那裏?找到最後,終究是了不可得,「我」既找不到了,妄心也就靜止下來。一到心止的時候,便得身心輕安,離開定境就不太遠了。但是一般的心止,未必就是入定,要是工夫不到家,散亂的分別心一止下來,就會漸漸地入于昏沈狀態,那不是定而是枯、而是悶。定不是昏沈,定是精勤不懈地保持著一片空明朗澈的心境。因此,止了之後,如覺昏沈來臨,馬上再起觀照思惟:「念佛是誰?」這樣連續下去,工夫純熟了,自然會引入定心的。

  

  還有一個公案:中國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教惠明參禅,是…

《怎樣修持解脫道 四、佛教的解脫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