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基礎 叁、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學佛的基礎

  

    叁、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一)佛教以叁寶爲中心

  

  所謂叁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法」寶。如果沒有佛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無法度脫廣大的衆生。而且佛涅槃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裏,所以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爲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爲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爲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化導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爲菩薩、被稱爲佛、被稱爲聖僧的,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都被後人稱爲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後來有人稱他爲東土小釋迦,但他自己說仍是未得六根清淨的凡夫。永明延壽禅師,後來有人稱他爲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了。

  

  (二)佛教以四聖谛爲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谛,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叁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爲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作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爲「集」,是因爲自己不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了。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拼命地賺錢。有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拼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爲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爲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衆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啓發一切衆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衆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沈迷于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叁,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于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于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禅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衆生而不爲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作大涅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