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叁寶的意義 二、什麼是皈依叁寶?

  皈依叁寶的意義

  

  

    二、什麼是皈依叁寶?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爲,都可稱爲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小孩子歸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産生,便是出于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歸投信賴而能産生安全感的行爲,均可稱之爲皈依。

  

  准此而言,兒女信賴父母,學生信賴老師,企業家信賴預算,下屬信賴長官,宿命論者信賴命運,乃至獨夫信賴武力,政客信賴謀略,貪夫信賴財産等等,皆有著或多或少的皈依的成分。換句話說:凡是由信仰而能産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爲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爲皈依了。

  

  不過,講到皈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爲真皈依。比如有了大水災,人可攀上樹巅,爬上屋頂,走上小丘,但是水勢大了,風浪急了,水位漲了,樹會倒,屋會塌,小丘會淹沒。所以,在這樣的情況與環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應該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癡,否則絕不會放棄此一求生的機會。因爲高山所能産生的安全效果,遠非樹木、屋頂與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麼,凡是能夠認清世事無常的人,能夠明白一切事相皆由對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夠了解:父母、老師、預算、長官、命運,乃至武力、謀略、財産等等,雖可産生暫時的安全效果,但終不能絕對可靠與永久可靠。父母會死,老師的知識會落伍,預算會超額,長官會調動,命運靠不住,至于武力、謀略與財産,更是如幻如煙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之囚;今日的百萬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于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卻未必由于信仰而決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寵愛的,任你信得如何懇切,也不會成爲天國的選民。再說,在佛教的層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輪回之中。天上的壽命雖較人間爲長,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盡,死後還墮,故其終非可靠的皈依之處。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佛教的總體,便是佛法僧叁寶。

  

  實際上,皈依的傾向,固應先由皈依身外的叁寶開始,歸投叁寶,依賴叁寶的啓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叁寶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由于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叁寶的目的,正是在于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叁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爲衆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叁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做爲渡河的工具呢?

  

  什麼叫作叁寶?佛法僧,何得稱之爲寶?這是很要緊的。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皈依叁寶,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須先要了解叁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稱爲真正的皈依。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那便成爲笑話。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叁寶弟子之中,接受皈依之時,未必已經明白了叁寶的大意,皈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叁寶的大意。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叁寶就是佛法僧,因爲在佛法僧中,能夠産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功用大,所以稱之爲寶;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間的,所以更可稱之爲寶了。由于叁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叁寶是寶,並且是超出于衆寶之上的衆寶之寶。

  

  叁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從大體上來說,不外由于事相和理體的不同。現且分爲兩大類:

  

  1.從事相上說,有住持叁寶與化相叁寶。

  

  2.從理體上說,有一體叁寶與理體叁寶。

  

  未解釋叁寶的種類之先,首應知道叁寶的涵義: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衆,于事于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叁寶」:(1)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燒、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2)凡是叁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3)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因爲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叁寶,爲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爲住持叁寶。

  

  所謂「化相叁寶」:(1)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2)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3)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爲化相叁寶。

  

  所謂「一體叁寶」:即是佛法僧叁寶之中,各個皆具叁寶的功德:(1)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于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诤之過,所以是僧寶。(2)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3) 僧有觀照之智者,爲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爲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叁寶」:是說一切衆生,各個本具之叁寶,這有兩類:(1)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爲般若,業即成爲解脫,苦即成爲法身;般若爲佛寶,解脫爲法寶,法身爲僧寶;(2)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爲佛寶,所觀之事爲法寶,事理一如爲僧寶。

  

  其實,叁寶雖分四類,只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事相的叁寶,是現實的,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理體的叁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皈依處。爲使讀者更易了解起見,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如下,以供參考:

  

  「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是叁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1)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聖嚴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爲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寶。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聖嚴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稱爲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2)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所說的一體叁寶、理體叁寶、常住叁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成佛之道》二九頁)

  

  我們看了這段文字,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還是不懂的;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能夠理解理體叁寶,當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麼只信事相的叁寶,信到某一階段之後,理體叁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對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做詳細的報告,我們所知,總是隔閡,乃至失真的,唯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們凡夫能信仰住持叁寶,已經夠了。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叁寶,無以顯現理體叁寶;沒有理體叁寶,住持叁寶也無以安立。住持叁寶是理體叁寶的大用;理體叁寶是住持叁寶的全體。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叁寶開始,信仰住持叁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叁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證理體叁寶,便以只信理體叁寶爲理由,而不敬住持叁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爲了!

  

  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只有事相的叁寶,事相中的化相叁寶,只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叁寶。然在叁寶之中,雖以佛爲最尊最貴,法爲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爲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爲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爲依歸;恭敬叁寶,也應以僧寶爲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龍蛇混雜,我人皈依,不妨擇善而從,但于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爲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至于皈依叁寶,前面說過,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進佛門之後,並不能拋棄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漸升高,逐漸擴大。級級升高,層層擴大,叁皈依,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盤石,所以,皈依叁寶的種類,共有五等:

  

  1.翻邪叁皈:最初進入佛門。

  

  2.五戒叁皈: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3.八戒叁皈: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

  

  4.十戒叁皈:沙彌(尼)受十戒。

  

  5.具足戒叁皈:比丘(尼)受大戒。

  

  因爲,凡是受戒,必有叁皈。最初入佛,固須叁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叁皈爲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叁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忏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叁皈。因此,雖說叁皈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實叁皈之中含有戒義)。

  

  叁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叁皈,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叁皈爲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叁皈看得特別重要,以唱叁皈做爲行持,也以唱叁皈爲人祝願。

  

《皈依叁寶的意義 二、什麼是皈依叁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