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的尊嚴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一)死亡的叁種層次

  

  以禅修者的立場來看,死亡可以分叁個層次或叁種態度:

  

  1.隨業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夢死。

  

  2.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與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樂,死得幹脆。

  

  3.超越生死-雖然有生有死,但是對于已經解脫、超越生死、大悟徹底的人來講,生不以貪爲生,死不以怕爲死;生與死不僅僅相同,甚至根本沒有這樣的事。

  

  (二)以感恩、歡喜心面對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努力求生,生存時能使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質,淨化自己的心靈。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爲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叁)對未來充滿希望

  

  生死的現象,猶如日出與日沒。日沒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消失,其本身並不會消失;日出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其本身一直高懸于太虛空中。

  

  人的肉體雖然有生與死的現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淨佛性,永遠如日在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懼它;對我們的未來,應該充滿著希望。

  

  當以喜悅的心,勇敢地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對于自己一生的行爲,不論是善、是惡,都要感謝,因爲那是曆練的經驗,應當無怨、無悔、無瞋、無傲。過去的已成過去,迎向光明的未來,此時最爲重要。

  

  (四)修行而隨願、隨念往生

  

  往生時的心態,有六種因素,可以決定死亡後未來的前途:

  

  1.隨業-善業、惡業,那一種較重,就到那個地方去。

  

  2.隨重-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3.隨習-未作大善、大惡,但有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時,便隨習氣的趣向而投生他處。

  

  4.隨緣-那一種因緣先成熟,就到那裏去。

  

  5.隨念-由臨命終時的心念傾向,決定去處。

  

  6.隨願-臨命終者的心願是什麼,就決定死亡後到那裏去。

  

  佛教徒是要修行到隨念、隨願,如果變成了隨業、隨重、隨習、隨緣,那是非常可憐的。

  

  (五)爲臨命終者助念

  

  臨命終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親友應當以虔誠安定的心,爲他誦經、持咒、念佛菩薩聖號,或者在他旁邊禅修,以定力和信力,幫助他的神識免于茫然,免于昏亂,而能得到安定,迎向光明,這樣才不會使亡者下墮,而能超生。

  

  (六)在平安、甯靜中往生

  

  死亡的尊嚴,原則是不能違背平安與甯靜,不是讓臨終的人痛苦的走,不論是在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都對死亡的人有害無益;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嚴,切忌慌亂地用器械搶救,不可呼天搶地的哭喊。重要的是,讓他平安、甯靜、祥和、溫馨的離開人間。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講于紐約東初禅寺,姚世莊居士整理,本文現收錄于《平安的人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