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与死的尊严 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严?

  生与死的尊严

  

    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严?

  

  (一)死亡的三种层次

  

  以禅修者的立场来看,死亡可以分三个层次或三种态度:

  

  1.随业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梦死。

  

  2.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与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乐,死得干脆。

  

  3.超越生死-虽然有生有死,但是对于已经解脱、超越生死、大悟彻底的人来讲,生不以贪为生,死不以怕为死;生与死不仅仅相同,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事。

  

  (二)以感恩、欢喜心面对

  

  能生则必须求生,非死不可则当欢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当感谢死亡。努力求生,生存时能使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质,净化自己的心灵。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对死亡要存有感谢的心,因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万种的责任,带着一生的功德,迎向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三)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死的现象,犹如日出与日没。日没时,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消失,其本身并不会消失;日出时,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其本身一直高悬于太虚空中。

  

  人的肉体虽然有生与死的现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净佛性,永远如日在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惧它;对我们的未来,应该充满着希望。

  

  当以喜悦的心,勇敢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于自己一生的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要感谢,因为那是历练的经验,应当无怨、无悔、无瞋、无傲。过去的已成过去,迎向光明的未来,此时最为重要。

  

  (四)修行而随愿、随念往生

  

  往生时的心态,有六种因素,可以决定死亡后未来的前途:

  

  1.随业-善业、恶业,那一种较重,就到那个地方去。

  

  2.随重-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

  

  3.随习-未作大善、大恶,但有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时,便随习气的趣向而投生他处。

  

  4.随缘-那一种因缘先成熟,就到那里去。

  

  5.随念-由临命终时的心念倾向,决定去处。

  

  6.随愿-临命终者的心愿是什么,就决定死亡后到那里去。

  

  佛教徒是要修行到随念、随愿,如果变成了随业、随重、随习、随缘,那是非常可怜的。

  

  (五)为临命终者助念

  

  临命终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亲友应当以虔诚安定的心,为他诵经、持咒、念佛菩萨圣号,或者在他旁边禅修,以定力和信力,帮助他的神识免于茫然,免于昏乱,而能得到安定,迎向光明,这样才不会使亡者下堕,而能超生。

  

  (六)在平安、宁静中往生

  

  死亡的尊严,原则是不能违背平安与宁静,不是让临终的人痛苦的走,不论是在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都对死亡的人有害无益;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严,切忌慌乱地用器械抢救,不可呼天抢地的哭喊。重要的是,让他平安、宁静、祥和、温馨的离开人间。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居士整理,本文现收录于《平安的人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