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與正信的佛教 五、佛教的禅修方法及目的

  禅學與正信的佛教

  

    五、佛教的禅修方法及目的

  

  許多慢性病,都是由于生活壓力和精神緊張所引起,透過禅修,能令身心放松、平衡和促進健康。簡單的禅修方法爲:

  

  (一)放松身心:采取自然舒適的坐姿,身體放松,雙手垂下放大腿上,腳部平放地上。閉上眼睛,眼球不要用力,身體靠往椅背。讓臉部肌肉放松,然後,慢慢往下移,放松肩膀、雙手、大腿,最後是小腹,以至身體全部放松。心中不存任何念頭,輕輕注意呼吸,但不刻意控製呼吸,只是享受這種很舒暢的感覺。

  

  (二)統一身心:當身體的感覺不再構成內心的負擔,只是知道身體的存在,但不在乎身體所引起的反應;對于周圍環境感到很親切、和諧,如同與整個宇宙合而爲一。這時候,自我中心仍然存在,唯有進一步放下身心,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叁)放下身心:放下並非放棄,身體、念頭依然存在,正常運作,只是不再執著自我中心。這是從修行的經驗上,逐步漸修而進入的無我境界,與觀念上的無我不大相同。現代人往往追求速成效果,希望能從知識及觀念上的認知,達到頓悟、開悟。

  

  其實,在觀念上認識「無我」,只能有助于經驗上實證「無我」,但無法代替修行者達到開悟的境界。因此如果要實證佛法,必得要經過修行,否則,僅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正確的修行態度與觀念應該是重視內心的自在,但是,現今社會依然有很多人,甚至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還是著迷于神通本領。

  

  曾經有一位喇嘛,希望到西方國家弘法,他的師父勸告他要先修行神通力以便接引信衆,弘法較爲方便。于是,他夜以繼日努力,終于練就了一種「神通」本領,可以幫人把遺失的物件尋回,原意是以此作爲弘法方便的工具,不料很多人紛紛慕名而至,目的只是爲了從他施展的神通當中獲得個人的好處,而非爲了聽聞佛法,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一九九五年四月叁十日聖嚴法師講于佛州Tampa南佛大學USF管理學系,李果嵩錄音帶整理。本文現存錄于《動靜皆自在》。)

✿ 继续阅读 ▪ 禅的入門方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