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六倫 生活倫理

  心六倫

  

    生活倫理

  

  觀念

  

  生活,是指一個人生命的活動,包括食、衣、住、行等各種面向,最低限度則是呼吸。而生活倫理的主體價值是節約、簡樸、少浪費,能不浪費就更好了。

  

  生活倫理與其他五倫,均有密切的關系,因爲不論在什麼場合,都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我曾經看過一個廣告,內容是一個女孩子買了很多衣服,卻不快樂。其實我們對于物質的需求,真正需要的不多,而是想要的太多;要的愈多,卻愈不滿足!

  

  生活倫理的另一個內涵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給自己方便之余,也要讓他人方便。中國傳統俗諺雲:「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種陋習今人應當修正過來,因爲個人與他人的生活,其實是不可分割的。

  

  雖然有的人深入山林隱居、修行,不食人間煙火,也不與人接觸,這樣的人,似乎跟其他人沒有關系,實則不然。因爲人只要活著,不論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或多或少都會産生影響力,只是影響的大小不同。因此,生活看似是個人的事,事實上與群體相關。譬如我曾在臺灣南部鄉下閉關六年,這六年中很少與人接觸,但至少每天會有人送飯、送水給我,有時候我也會寄信出去,或者要找某本經典、書籍,甚至紙張等,都需要他人的協助才能完成。所以,人要遺世而獨立,跟人間不産生關系的可能性不大。

  

  ·和世樂群,對生活負責

  

  我們的一舉一動,從早至晚,從生至死,不管活動範圍的大小,不管言論産生的功效,不管貢獻程度的多寡,總是跟人群脫離不了關系。我在閉關期間,接受外邊的支援不多,然而在關房內,我有一部《大藏經》、一套《二十五史》,還有若幹本哲學、文學和曆史的書,天天都跟我在一起,成爲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經典和書籍,都是古今賢聖智慧的結晶,不僅存有作者的心迹,並且經過翻譯、編輯、印刷、裝訂等工作人員的參與,才成爲眼前一本一本的著作。所以,我的生活看似獨立,卻還是離不開人群。

  

  因此,生活倫理的落實,除了從我們每一個人開始,珍惜善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外,也要對環境給予愛護和尊重,給自己方便,也要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權益。我聽說墨西哥市的市民,一切民生用水都取自地下水,他們每喝一滴水、每用一滴水,就代表墨西哥市正一點一滴往下沈。如果抽取地下水的情況再不改變,那麼墨西哥市的沈沒,就並非不可能了。

  

  ·資源有限,珍惜共享

  

  法鼓山一向注重環保,在「四種環保」之中,有一項「生活環保」,呼籲每個人都能過著簡樸、整潔、節約的生活。雖然用水、用電,甚至車輛使用的汽油,都是使用者付費,但是這些資源,卻是整體人類的共有資産。如果一定要等到沒有水喝,才知道水資源的可貴;沒有天然氣,才知道汽車代步不是必須;停電時,才想到冷氣不是一整個夏天都需要,則爲時已晚。現在全世界的沙漠化地區愈來愈多,熱帶雨林被嚴重破壞,而未來的雨天可能減少,旱季將相對增加,如此一來,地下水資源的蓄存就更困難了。此外,臺灣原油仰賴國外進口,因此大家更應該要有危機意識。

  

  過簡單、簡樸的生活,就是要隨時想到:除了自己之外,地球上尚有六十五億人口,他們也要生存。往未來看,世界人口會愈來愈增加,需要倚賴的地球資源也會相對增多。問題是地球資源有其限製,無法永續開發、永續使用,因此我們必須有所節製,這一方面是替自己惜福,同時也是讓後代子孫有資源可享。

  

  生活倫理的意義,是不管在任何的時地、狀況之下,都要考慮到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否會對他人帶來不便、麻煩與困擾,以及對後來的人是否有後遺症,這些都是要經常想到的。能這樣經常提醒自己、省問自己,便是落實生活倫理的第一步。生活可以很簡單,不任意製造垃圾,不放縱自己製造生活上的噪音,而經常想到如何使他人更方便、更受益、更快樂,這就是生活倫理。

  

  實踐

  

  ·多利用大衆交通工具

  

  媒體報導說,美國能源總署已提出警告:五年之內,地球可能面臨能源危機,有些國家因此大作儲油。儲油固然也是因應危機的辦法,但是節約用油,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現代人出門,有汽機車代步非常方便,有的人到十步、二十步路遠的地方也要騎機車,其實多走幾步路或者騎腳踏車,一樣可到。

  

  過去的人,出門走點路很正常,而現代人一出門就要以車代步,似乎是爲了爭取時間,其實不一定,以短距離的路程來說,快不了多少。我曾經做過試驗,一人走路,一人騎腳踏車,一人騎摩托車,一人開車,四個人同時出發,到一裏路外的地點集合;結果到達的時間,相差只有十多分鍾。開車的人最先抵達,走路的人最慢,實際上這一裏路,二十分鍾之內就可以走到。

  

  我到歐洲,看到德國人平時出外或者上班,都是利用大衆運輸工具,只有全家出門時才會開車。在假日,一家人大大小小,騎著腳踏車出門的畫面經常可見。德國各主要都市,都設有自行車專用道,使用的人非常多;因此,德國柏林雖是歐洲主要大城之一,然而空氣品質相當清新。

  

  臺北現在也有腳踏車的專用道,但還不夠普及,民衆的接受度也有限,尚需政府單位考量一套安全的配套措施,才能讓民衆放心騎腳踏車出門,爲自己的健康,也爲城市的健康,盡一分力量。

  

  ·徹底做好資源回收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少製造垃圾。現在臺灣的資源回收,推動成效不錯。以一般家庭而言,用過的紙類、瓶罐、寶特瓶、電器金屬類,都可以回收;至于果皮、葉菜類、剩菜剩飯等,也都可當成廚余,有專門的廚余回收。

  

  ·廢棄物再利用

  

  生活之中,還有一些廢棄的建築設備或者家具,如果直接往垃圾場一丟,那就變成了垃圾。其實,建築的廢棄物也可再利用,譬如加工可製成玩具、其他可用的物件,也就不是垃圾了。我看到某些人家爲了重新裝潢,就把建築一拆當成廢棄物,非常可惜。那些木料如果能夠截長補短,再製成工具、玩具、建材,不是很好嗎?能夠使得廢棄物再利用,也就是環保。

  

  資源可回收再利用的,要盡可能重複使用。比如在辦公室裏,一張紙可多次使用;正面用完,反面再利用,最後還可碎紙作爲物品的包裝襯底,這也算是盡上一份環保的責任。

  

  ·避免製造噪音

  

  除了減少垃圾之外,生活倫理之中,也應該避免製造噪音。有些人嗓門大,動作粗暴,假日在家裏,好象開運動會一般,各種聲音铿铿锵锵響;或者小孩在公寓裏跑來跑去,父母管教不來,索性放聲斥罵,這些都是都市裏經常存在的噪音。還有的人,喜歡養寵物,養貓、狗、鳥、烏龜,甚至還有人養蛇、蟾蜍等,這些寵物所製造的排泄物異味和噪音,也是擾鄰的主因。總之,因爲自己的生活而製造的髒亂、噪音,進而幹擾到鄰居,就是生活倫理的欠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