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五四運動「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

  心五四運動

  

  

    「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

  

  「心」五四運動是將佛法中深奧難懂的名相學理,轉化爲一般人都能夠理解、接受,並在生活中運用的觀念和方法。這是法鼓山多年努力所完成的成果,名詞雖然是新創的,但是實質的精神和內涵依舊是佛法。

  

  法鼓山將心五四定位爲「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它不是標語、口號、花招,是一項心靈建設的工程。

  

  事實上,心五四不是現在才有,早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就有了。釋尊在人間示現說法,主要的對象是人,爲的是將佛法普遍地弘揚在人的生活中,使人能夠得到啓蒙,而來改善自己的困境,開發自己本有的心地光明──也可以稱爲心智或智慧。同時,在生活之中用佛法的觀念和方法,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隨時隨地建設自己心中的清涼淨土。

  

  「心」就是觀念及心智,佛法說的就是「心」

  

  法,中國的禅法也叫做「心」法,那是一種智慧,部份是先天的,部份是後天的。換句話說,是具備了先天的條件,再加上後天的培養和開發而成。如果有人不容易接受培養和開發,那是因爲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

  

  以觀念的建立來說,那是自小慢慢養成的。自童年時起,人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尚未成熟,到了成年以後才逐漸具備成熟的觀念,進一步成爲個人的主張和想法。一個人既有的觀念不是不能改變,尤其是在遭受到無法解決的痛苦、困境、災難時,如果有人告訴他某種觀念,幫助他把問題解決,就可能讓他轉變舊觀念,接受新觀念;心理醫生的谘商,宗教師的開導,還有親友間的心靈對話,都具有這種功能,能幫助一個人找到適應環境,與人和諧相處的方法。

  

  與人間、心靈結合

  

  心五四就是運用佛法來調整我們的觀念,開發我們的心智。以往,因爲佛經裏的專有名詞大家都不太容易理解,再加上有許多人把佛法變成一種玄妙深奧的學問,或者是一種神奇的體驗,所以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及觀念不太相應。事實上,這並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所說的法,對任何人不論性別、年齡、種族、職業,不管有無知識、學問,都可以用來開發心智,轉化觀念,改善行爲,以適應當下的生活環境。

  

  我曾經提出「在人世間遍弘生活佛法,在火宅中建設清涼淨土」這兩句話。「在人世間遍弘生活佛法」就能夠提升人的品質,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在火宅中建設清涼淨土」就可以保護我們不被「火」灼傷。

  

  所謂「火宅」是指欲、色、無色的叁界,包括我們所處的這個人間;「火」則譬喻爲憂苦、焦慮、憤怒、恐懼、多疑、妒忌、放不下等種種煩惱。釋迦牟尼佛在叁界中,希望把佛法普及之後,人們不論遇到任何順逆因緣,都能不憂慮、不恐懼、不驕狂、不氣餒、不失意、不沮喪,讓每一個人心中顯現出清涼淨土。這也正是法鼓山的理念。

  

  淡化宗教玄深色彩

  

  心五四包含了「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五大要項,每一要項又涵攝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故稱心五四,這是法鼓山多年努力所累積而成的具體教材。從最初只有一個「心法」,接著提出「心靈環保」,再發展成「禮儀」、「生活」、「自然」共四種環保;接著又開展出「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這些都是我曆年來多場講座的內容主題,爲的就是淡化玄深、神奇的色彩,使佛法讓人一聽就懂,一懂就可以運用。

  

  法鼓山又把心五四定位爲「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分開來講,「四安」是「提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張」;「四它」是「解決人生困境的主張」;「四要」是「面對煩惱安定人心的主張」;「四感」是「幫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張」;「四福」是「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這些主張是大家集體創作的,是我們團體共同的主張,非我個人的主張。

  

  生活化的佛法

  

  「生活化的佛法」、「人性化的佛學」、「人間化的佛教」是心五四運動的基本精神,因爲是把佛法普遍地運用在生活中,所以是生活化的佛法;因爲佛學是以提升人性爲本,所以是人性化的佛學;因爲佛教是屬于人間的,所以是人間化的佛教。生活、人性、人間的意思不一樣,佛法、佛學、佛教叁者間也有差異。

  

  「生活化」的佛法就是用佛法的觀念來生活,這也是目前我們法鼓山所積極推行的「佛法生活化」運動。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運用佛法,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裏去。佛法講中道,既不主張縱欲享樂,也不主張無意義的苦行,不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日常起居、行住坐臥,從早到晚的生活,運用佛法,以一定標准的佛化生活爲依據,這就是生活化的佛法。

  

  至于「人性化」,佛學爲什麼要人性化?因爲有很多人把佛學當成資料、玄學、或是一種高深的學問,結果把佛學關在象牙塔裏,變成冷冰冰的學問,而跟人間脫離密切的關系。許多人爲了研究而研究,只是把佛學當成一門學問,並沒有把佛學運用在生活中,因此形成學問化,而非人性化的佛學。

  

  「人性化」的意思是指,以人的立場來研究佛學,研究的成果是適合人用的,能夠提升人的素質,淨化人間。以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爲例,「所訓」中就有「利他爲重,實用爲先」兩句話,提倡利他及實用的佛學,就是人性化的佛學。

  

  「人間化」的佛教是心五四的基本精神之一。先說什麼是宗教?一個曆史悠久的正統宗教,必須具備叁大條件:教主、教理、教團,也就是要有創教的曆史人物、理論的基礎、修行或實踐教理的團體,佛教就具備了這叁個條件。

  

  所謂人間化,就是這叁個條件都是以人爲中心、以人爲基礎而設立的,不是爲了玄學、崇拜鬼神而設,所以稱之爲人間化的佛教。現在有許多人不斷強調開悟,強調神秘經驗的神通感應,強調他們能夠接觸並差遣非人的靈界鬼神,這都是脫離了人的本位,都不是人間化的佛教。

  

  總而言之,只要是脫離了人的本位,而談佛法、研究佛學或信仰佛教,就不是生活化的佛法、人性化的佛學、人間化的佛教。心五四運動必定是生活化、人性化又人間化的。

  

  實踐四種環保

  

  心五四運動既是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也是四種環保的落實。

  

  或許有人要問:四種環保和佛法有什麼關系?事實上,心靈環保的「心」就是佛法。而以禮儀環保來看,佛法是非常重視禮儀的,其中包括戒律、威儀、持戒,而遵守律儀甚至就是佛法的根本基礎。生活環保,就是佛法生活化。所謂自然環保,以佛法來講,一個人的身心是正報,所處的世界環境是依報,依正二報就是自己的道場,每個人都要用正報在依報中修道,所以必須要愛護環境,就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因此,這四種環保的根本內涵都是佛法。

  

  精神啓蒙運動的生活教育

  

  作爲一項精神啓蒙運動,心五四的目標是將佛法生活化,這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以精神啓蒙運動的生活教育,實踐法鼓山所提倡的叁大教育,即大學院教育、大關懷教育、以及大普化教育,推動「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或許有人會問:大學院教育是不是佛法生活化?答案是肯定的,包括課程、校園的境教,都是朝此一目標努力。目前中華佛學研究所已在推動佛法生活化的教育,因爲我們是以「實用爲先」,而「實用爲先」就是人間化的、人性化的、生活化的佛法。

  

  至于如何推動心五四運動,可從兩個方向思考,一方面淡化宗教固有名相色彩,入世化俗,另一方面,要充實佛法精神,避免隨世流俗。

  

  所謂淡化宗教色彩,主要是指不以靈異現象及神通能力等神秘經驗作爲號召,不強調偶像崇拜,不以活人、靈物、靈力爲偶像。佛法的最高原則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非佛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還一再地說:我講的都不是真實法,都是方便法,都是權巧法。

  

  大多數的宗教都是屬于「創造神」的信仰,以及靈異現象的崇拜;而佛法不講「創造神」,對于靈異及神通,佛經中雖也有介紹,但定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尤其中國的禅宗,更是不主張利用靈異及神通來吸引信衆,因此中國的禅宗是最人間化的、人性化的、生活化的佛教。

  

  有人擔心、害怕,以爲淡化了宗教色彩,便會失去我們原有的方向,對此,大衆要有信心,還是會不斷地充實佛法的精神,在世間中影響世間,在世俗中轉化世俗。我們不隨波逐流,相反地,要作中流砥柱,入世化俗。

  

  推動心五四,爲了避免天馬行空、不著邊際,著力點是由法鼓山僧團、護法體系先開始,研擬具體方案,選擇定點設立示範區,再漸次將成果推展到家庭、社區、校園,乃至于全世界

  

  在此同時,我們可以運用網際網路,以中英文等各種不同的語言,將心五四變成國際化的語言,全世界都能認同的觀念。

  

  (一九九九年九月七日對專職菩薩精神講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