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啓後的中華禅法鼓宗
我的使命與責任
晚近因爲有人指評漢傳佛教的缺失,是在于沒有修證次第及教學次第,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觀等之法義,于是便有人對于漢傳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其實並非如此簡單地便可將漢傳佛教揚棄,如若真的如此不堪,漢傳佛教兩千年來的光輝曆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聖嚴一生所致力者,似乎涵蓋禅、淨、律、密以及各宗各派的教理教史,相當龐雜,其實我一向不會只爲了學問的研究而作研究,必是爲了佛法的實用而作研究,是爲了使得傳統的中印佛教諸宗,如何落實到現代人的一般生活之中,如何使得多數的現代人看懂,而且能應用佛法的智慧,是我畢生的使命和責任。
我們知道,佛教原同一味,即是解脫味,唯其經曆印度大小乘諸論師以及中國諸宗各大善知識的整理、修證、體悟,而化爲文字的寶典,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資糧。只緣我是漢傳佛教的子孫,必須珍惜漢傳佛教的遺産,故自我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伊始,即以「立足中華,放眼世界」,作爲所訓的開端語。我們若拋開了漢傳的華文佛教而高談與世界的現代佛教接軌,恐怕很難找到自己被他人尊重的立場了!
既然有人指責漢傳佛教之流弊,也就有人否定漢傳佛教之價值,並主張以印、藏佛教來取代漢傳佛教,或以之來批判修正漢傳佛教。我則不然,我是承接印度佛教根本思想,肯定藏傳佛教優良面,卻以漢傳佛教作爲立足點,漢傳佛教之好是在于有其消融性、包容性、適應性、人間的普及性以及社會的接納性。因此我是將印度佛教(包括巴利語系)乃至藏傳佛教引爲漢傳佛教的源頭活水,來滋潤助長漢傳佛教的發揚光大于現今及未來的世界。否則若以印度佛教及他系佛教來批判修正漢傳佛教,便等于爲漢傳佛教舉辦告別式了。這種態度不僅是人類智慧遺産的損失,也是佛教曆史的憾事。何況人類文化的曆史是向前演進的,一定有其演進過程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如果再把曆史倒轉來走,回到其源頭豈不是僅剩下根本的原始佛教,而凡是發展的部派佛教以及印、漢、藏的各派大乘佛教,都要被修正或拋棄了呢?
(撰寫于2006年4月下旬,摘錄自〈天臺四部止觀導讀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