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即是說,每一個人的生命是業報體,每一個生命所處的時空環境,不論好或不好,都是每一個生命各別擁有的業報體,此乃是一人一宇宙的生命觀及宇宙觀。
不過,若從佛的智慧來看,不論是個別的身心,或者是全體的宇宙,都不離無常的自然法則,任何一物都是無常的暫有,不是長久的有,故無不變的自性,故名爲「自性是空」;五蘊所成的身心及其所處的時空環境,自性亦空。五蘊既空,凡夫所以爲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當然也是自性即空。自性空,即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真谛。若能悟得此一切現象自性皆空的真谛,便證無我的涅槃,便從苦、集二谛獲得解脫。所以《心經》開頭便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佛學的基本常識,也是以心爲中心,而又抽離了一切不離一切的環保思想。
若從佛學的角度來談心靈環保,便是基于離卻貪、瞋、癡、慢、疑等的煩惱心,站在開發智慧心及增長慈悲心的立場,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
有了智慧心,便能使自己的身心,經常處于健康、快樂、平安的狀態;有了慈悲心,便能使他人也獲得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
至于如何轉煩惱而成悲智?便是勘破五蘊構成的身心,是空不是我,此有兩個結果:一是不再造作自害害人的惡業;二是當下不受苦報,縱然處身于火宅之中,猶如沐浴于清涼池內。但是尚有無數的衆生不明此理,尚被困在貪、瞋、癡、慢、疑等的煩惱火窟之中,所以要用此五蘊身心作爲工具,救世救人,稱爲菩薩行者。
當然,東亞思想中的中國大乘佛教,號稱有八大宗,那就是叁論、唯識、天臺、華嚴、淨土、禅宗、密宗、律宗,每一宗都有本體論、人生論、實踐論的教法,在此無暇逐一介紹。因爲各宗所依據的經論不同,所持的觀點,也有出入,甚至同樣是依據衆生的如來藏心,天臺宗主張一念心性具足叁千(百界千如叁世間),華嚴宗主張理體清淨不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同樣是天臺宗派下的學者,有的持妄心觀,有的持真心觀。同樣是禅宗的五祖門下,北方的神秀主張漸悟,南方的慧能主張頓悟。禅宗的四祖主張「守一不移」,五祖主張「看心」和「守心」,六祖主張「不著心」、「不著淨」、「亦不是不動」,他們叁代之間,各有主張。同樣是修念佛法門,禅宗主張「念佛心是佛」,淨土宗主張專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馬祖道一禅師先說即心即佛,後說非心非佛。以類似的例子看來,似乎複雜矛盾,其實他們的功能都是爲了自利利人。此乃出于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人的狀況製宜的方便;因有不同的時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況,就可采用多元化的、多層面的教法來應對,只要能夠令人的身心健康、快樂、平安就好。
若從禅宗頓悟成佛的立場而言,乃是直指人心的,凡是用文字傳流的佛經祖語,不過是修證方向的指示牌,它們本身並不代表方向所指的目的物,甚至有禅宗祖師把佛經祖語,比喻成葛藤絡索,這是說,如果死執文字的經教,反讓人受困擾。但是,沒有佛經祖語,還是不行,所以禅宗的《六祖壇經》,教人依據《淨名經》(即《維摩經》意譯)的「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的開示,修行者應當「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叁昧」。禅宗六祖慧能又依據《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張「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爲自縛」。「應無所住」是不將一切現象和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連系起來,「而生其心」是以無我的智慧心來應對處理一切的狀況,所以心不住法(現象),佛道的智慧便在你的心中産生功用,心若住法(現象),自己便被此法所束縛,而智慧的功能就不現前了。
因此,在六祖以後的禅宗祖師們,主張「道在平常日用中」,主張吃飯飲茶都是解脫道及菩薩道,擔水打柴也是解脫道和菩薩道,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都是修行,百丈懷海禅師甚至要求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爲若用無住的直心生活,便可時時都是身心健康、快樂、平安的時間,處處都是身心健康、快樂、平安的空間,所遇的人、所見的物、所做的事,也就無一不是好人、好物、好事了。所以,雲門文偃禅師也說「日日是好日」了。
四、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環保
由于有許多現代人對于物欲的刺激與誘惑,不知設置心的防線,沒有布好心的保護網,所以很容易自我失控,不容易抗拒,以致絕大多數的社會大衆,每天都在爲了盲目追求物欲的享受和名利的擁有,以及追求莫名其妙的保障感,而忙碌、緊張、恐慌、爾虞我詐,失去了自己的尊嚴,混淆了人生的價值觀,傷害了他人的權益,危害了社會的安甯、和諧、平衡,以及共同的安全保障,大家活得不健康、不快樂、不安全。因此,有很多人埋怨:「我們的社會人心,究竟是得了什麼病?」答案應該是心靈被汙染了,人之所以爲人的精神,被現代快速度的文明所形成的生存環境汙染了。因此,我在一九九一年開始,積極倡導「心靈環保」,目的是在呼籲社會大衆,要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能過著健康、快樂、平安的生活;人心淨化了,社會才能淨化。現代文明不是罪惡,只要人的心靈不被汙染,我們的世界便有明日的希望。以健康正確的心態,來迎合現代文明的科技生産,才能造福人類,否則,物質的享受豐富,而精神的心靈空虛,也就是物質富裕,而心靈貧窮,對于人類社會的今天和明天,都是害多于利,甚至帶來大災難。
我自己是佛教徒,相信以中國大乘禅宗的思想,來淨化人心是直截了當的,尤其服膺永明延壽禅師的說法,不論是誰,只要當下的一念心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的當下這一念心便是佛心,許多念心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的許多念心便是佛心,若能夠每一念心都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便證得福慧兩足的圓滿佛果了。從佛經中看,佛果位是很難圓滿的,若從禅宗的立場看,只要你能有一念心不被煩惱刺激誘惑,那一念心的當下,便和諸佛無二無別;若以無常、空、無我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作爲觀察環境、審視心境的標准,當下便得解脫。只要願意留心,便見心念的生住異滅,是無常;肉體生命的生老病死,是無常;自然現象的風雲雷雨,是無常;時間的古往今來,是無常;空間的滄海桑田,是無常;乃至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榮華富貴與潦倒落魄等,都是無聲而說的無常法。
觀察無常、體驗無常,若能同時運用《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積極的心靈環保,認知一切現象是無常,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都是無常。因爲一切都是無常,一切便可以改變,遇到楣運惡運,不必哀怨失望,如能以智慧來因應,加上時空因素的轉移,惡運就會離開你;遇到好運鴻運,也不必自滿得發狂,若能以智慧心及慈悲心來善于運用,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好運等著你,如你不知珍惜、保養、培植,自然律則的成敗得失,往往只系于一念之差。若能以無住的智慧心,生起利益社會大衆的慈悲心,來面對無常的一切現象,觀察、體驗、運用無常的一切現象,便是修得解脫道及菩薩道。無怪乎當六祖慧能禅師聽到《金剛經》的這句話時,便立即頓悟了,也無怪乎悟後的禅師們會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事一物、任何一草一木、任何一色一香、任何一人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對于自己,不論是順境或是逆境,無非都是諸佛的無聲說法,是說的無常法。無常即無自性空,空性是不生亦不滅的,因此,凡事凡物,時時處處,都是在說無生無滅、悲智具足的實相法。一切現象既然都是諸佛的無聲說法,便不會見到和自己有矛盾的事,也沒有得失利害的事,但有尊重生命、珍惜資源,爲衆生的利益、爲衆生的苦難,而生起慈悲救濟的事。這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
照這般說來,心靈環保的工作者和實踐者,是不是一定要來學佛修禅才行?答案是很明顯的,能夠學佛修禅,當然極好,我們卻不可能要等到全人類都來學佛修禅後,才開始推動全球性的心靈環保。與現代人所談的心靈環保,必須是在多元化的原則下,朝向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
例如本講稿前面所舉東亞思想中的儒道二家,也有著心靈環保的內容。其實,凡是有心要爲人類社會提供智慧,促使全人類的身心獲得健康、快樂、平安的觀點及方法,而能營造出一個健康、快樂、平安的環境,都可算是心靈環保。
因此,我在國內外推動的心靈環保,分成兩個層面:
一是學佛禅修的層面:是以有意願、有興趣于學佛禅修的人士爲對象,用學佛禅修的觀念及方法,使得參與者們,從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而讓他們體驗到有個人的自我、家屬的自我、財物的自我、事業工作的自我、群體社會的自我,乃至整體宇宙時空的自我,最後是把層層的自我,逐一放下,至最高的境界時,要把宇宙全體的大我,也要放下,那便是禅宗所說的悟境現前。但那對多數人而言,必須先從放松身心著手,接著統一身心、身心與環境統一,而至「無住」、「無相」、「無念」的放下身心與環境之時,才能名爲開悟。
二是「四種環保」及「心五四運動」的層面:是以尚沒有意願學佛以及無暇禅修的一般大衆爲對象,盡量不用佛學名詞,並且淡化宗教色彩,只爲投合現代人的身心和環境需要,提出了以心靈環保爲主軸的「四種環保」及「心五四運動」。
所謂「四種環保」,是指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
所謂「心五四運動」,是指和心靈環保相關的五個類別,各有四點的實踐項目,那就是:
1.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2.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3.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4.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5.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以上兩種層面的心靈環保,已在東西方社會引起相當令人興奮的回響。除了我已在東西兩半球,舉行了叁百次以上的禅期修行之外,我也在二○○○年于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UN Millennium World Peace Summi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中,提出了「心靈環保」這個理念;二○○一年我又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中再提出;到了二○○二年,我向「地球憲章」(EarthCharter)提出心靈環保的急切性,也被該組織明確地接受。我在參加每一個國際性會議中,都會提出這個議題來,與大家分享,也都獲得許多正面的回應。
五、結論
由上述所知,心靈環保是應該不分古今的、不分地域的、不分宗教的、不分族群的、不分生活背景的。只要有心有願的人,都需要做,都應該做的。
因此,我真希望能夠喚起全世界的有心有願的人士,一起挽救人心、挽救地球環境,都能投入心靈環保的工作,它的內容是極其寬廣的,是可大可小的,可深可淺的。似乎也可考慮到許多不同領域,例如某某宗教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主義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哲學思想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科技文明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經濟體系、某某政治體製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生産事業及建設計劃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地區開發或重點拓展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等等,凡是跟我們食衣住行、教育、娛樂等相關的一切設施,最好能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相結合,那才能夠把許多的差異性利益,彙歸于全地球、全人類永續的共同性利益。
(本文摘自〈從東亞思想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