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安重建希望家園—聖嚴法師與蕭萬長、張淑芬、李連傑的對話
大家都是「一家人」
主:在災區看到許多過去受苦的民衆,後來能夠陸續投入重建,伸出雙手去幫助別人,這就是聖嚴法師講的自助助人、自利利人。現階段我們要展開安心工程時,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呢?請問張淑芬看到四川大地震或是緬甸風災,許許多多的孩子一下子變成了孤兒,您有什麼樣的想法?
張:我學習到要建造一座花園時,前面的墾山、割草、整地的工作,應該讓專業人員來進行,先開發出一片苗圃,然後再讓更多人以愛心來經營、耕耘這片福田。由播撒種子開始,種子發芽後,再接著照顧一棵棵小樹或一株株花木成長。對于孩子的援助,不是一時的,必須長期關注,在這方面,我本身一直透過專家的意見以及聆聽演講在學習。不論是對四川或是對緬甸,都涉及層面很廣的國與國,或政體與政體的關系,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如何進行專業分工,如何建立完善的製度、統一的作法、捐輸的管道,好讓更多愛心人士可以持續遵循,這都是目前的當務之急。我知道許多朋友們都准備好了,大家很有心要好好灌注這一塊福田。孩子的成長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以我們要讓愛凝結起來,永續下去。
主: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希望,對小孩最重要的是一種關懷的行動,請問李連傑在這個過程中有什麼樣的平臺、組織可以結合在一起,不但是凝聚而且可以永續?
李:我所發起的「壹基金」,理念就是「一家人」,所有的人類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就是一家人,所以要跨政治、跨宗教、跨文化,對全部都包容。就像如果沒有父母、沒有親人的關懷,我們根本不能擁有生命並成長,所以人們應該將這種關懷擴大出去,猶如伸出一雙雙手,把這種愛變成一種傳承,來關懷下一代。
做爲一個民間組織,我們除了希望這樣的理念能充分落實在救災的具體行動上,還希望能配合政府的整體規畫,又能動員民間的力量,一起整合資源,而不會變成例如一個區域只需要叁所學校,大家卻努力蓋了十所,造成資源的浪費與不均。
我一直向全球的媒體表示,我現在抱著上百萬人的捐款,這是我一生中背負最大的包袱,就像一個炸彈,如果我使用不當,就辜負了所有人對我的支持。這次我在大陸請教了很多專家,也希望在臺灣請教像蕭萬長副總統這樣對災難救援有經驗的人,給我一些意見。
對于救災,除了大家將善款捐出來,希望還有更大的胸懷,不計較是否出現捐贈者的名字。我們可以像大家庭一般,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比方重建一所學校,你捐椅子、我捐桌子、他捐電腦、有人找老師等等,大家努力把硬軟體各方面做到最符合實際。通過這次災難,我了解到這不僅僅是我們在救援別人,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救援,將人性光明面發揮出來。
我覺得NGO就是要配合政府,在同一時間、有次序地做得更好、更注意細節。例如要將災區民衆的經濟扶植起來,我會發動我所有的朋友、家人來買當地的産品,讓他們有錢再生産。從事慈善事業要有智慧,才能走得長遠,就像聖嚴法師常常講的:「做任何事都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光有熱忱、激情和愛心,可能有時候反而做了傻事。
「如果我給你一塊錢,能不能幫我建一所學校?」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一塊錢怎麼蓋學校?但是我又要說可以,如果一百萬、一千萬人的「一人一塊錢」,就可以蓋學校,這就是我成立「壹基金」的初衷。在二十一世紀裏,把人類最美好的愛心連結起來,不僅是對四川的災難,對未來任何人類的災難,我們都可以如此思考。我們的愛如何持續發展,是我常常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