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與信仰的探索—聖嚴法師與龍應臺的對話 相信,才能深入信仰內涵

  生命與信仰的探索—聖嚴法師與龍應臺的對話

  

    相信,才能深入信仰內涵

  

  龍:法師,在您的人生之中,是否曾有一個比較大的矛盾是要解決的?

  

  師:我是個宗教師,我的信仰不會有矛盾,但是如果從邏輯、考證與分析的角度來看,信仰這件事的確是有矛盾。

  

  信仰是屬于個人的體驗。一旦有信仰,覺得對自己有用,對他人也很好,那就相信吧!任何一種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在某一個層次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定要從邏輯、理論、哲學的角度來探索宗教,那就不談信仰,純粹作學術研究,也未嘗不可。只是研究宗教與信仰不同,前者無法深入信仰的內涵,也沒有辦法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功德。

  

  龍:您的意思是說,信仰不是一種探索的結果,而是一種態度;一開始就是一種態度?

  

  師:信仰的一部分是因爲需要。達賴喇嘛曾舉例,佛教講因果,可是因果無法以現實去證明、去「兌現」。即便如此,因果還是存在,只要你相信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因果便成立了。如果執意不信有過去世、未來世,那因果就講不通了,因爲那是看不到的。

  

  許多人很矛盾,一方面想獲得佛法利益,卻又不相信佛教講的因果。在我看來,這些人是被理性、邏輯給障礙了,所以信仰進不來。

  

  爲了獲得佛法利益,而相信可能無法「兌現」的叁世因果,這樣的信仰是否等于迷信?這就要看信仰的內涵與作用。如果一個人對于自己不明白的事、無法解釋的現象,充滿懷疑而煩惱不已,但接受信仰以後,煩惱、問題就減少一些,如果是這樣,爲什麼要否定信仰呢?

  

  信仰之中,確實有一部分無法以常理解釋,也沒有人可以提供解答,但是信仰的力量確實存在。譬如有一尊觀音像,受到佛教徒的禮敬崇拜,而觀音只是靜默不回應。不回應就代表沒有感應嗎?這就因人而異了。不相信的人很難有感應;相信的人,通常會有感應。

  

  龍:您的意思是說,所有宗教的本質都是先有信仰,才有下一步,是這樣嗎?

  

  師:以你父親叁年前往生這件事來說,你相信自己的父親從此消失不見嗎?還是相信他的生命仍然存在?

  

  龍: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應該相信什麼。

  

  師:通常的人在情感上,總希望他是存在的。

  

  龍:對,但是我們受理性教育的人,又會打一個問號。

  

  師:當你打了問號,信仰就不存在了。有的人不在乎人死之後的精神存有問題,以爲既然已經往生,也就什麼都不留,這是唯物論者的觀點,只有物質消滅,沒有精神延續。

  

  可是在中國人的傳統社會,生死不是那麼決斷的事。暫且不論佛教觀點,傳統的中國文化也相信生命是延續的。譬如孔夫子講:「未知生,焉知死。」對討論死亡這件事雖然存疑,但也不否認;又說:「祭神如神在。」肯定祭祖追思有其需要。這是儒家思想對社會的一種正面安定力量,對社會倫理價值的維系,有很大的作用。

  

  儒家也相信「天」的存在。天,其實是一個虛無的思想,並非有一個具體的天存在。中國人崇拜天、信仰天,相信活著的時候,人上有天;人死之後,則墮入陰間、黃泉。這還是相信人死之後有一個去處,生命還是存在的。

  

  從佛教的觀點,生命是生生世世存在的相續,不因一期生命的結束而中止。佛教如此看待生死,對信仰者也是一種安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