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四、落實人文關懷,成功防治自殺

  珍惜生命—聖嚴法師與吳念真、黃春明、李明濱的對話

  

    四、落實人文關懷,成功防治自殺

  

  葉:生命是要實踐的,生命力也是一種本能,不管遭遇怎樣的困境還是要活下去,爲什麼?因爲責任感,這也是生命的本能。黃春明提到當自殺的沖動跑出來時像臺風、像地震般沒辦法預防,真是如此嗎?

  

  李:聽完黃春明的分享,我還是要強調,自殺應該是可以預防。自殺的形成確實是多原因的,包括遺傳體質、憂郁症及其相關之精神疾病、環境壓力、個性與家庭支持⋯⋯等。但會導致自殺的行爲,是因爲當事者已經承受了某一些壓力,或是對自身疾病已感到無助無望,覺得人生無奈。所以我還是要呼籲「要自殺的人,不是突發的」,無論是國內外的資料都顯示,百分之五十以上自殺身亡的個案,生前都曾經向身邊的親友間接或直接透露過,只是我們的敏感度不夠。

  

  面對有自殺意念的人,我們最需要的是同理心,我的經驗中有個罹患憂郁症的國中學生想自殺,因爲父母親責備他成績怎麼退步了。其實,憂郁症很容易讓人無法專心,導致成績退步,當他在周記上勇敢地寫說自己好痛苦,幹脆去死好了,可是老師給他評語卻是:「要莊敬自強⋯⋯,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他已經很痛苦,已經瀕臨絕望,老師又隔靴搔癢,對他根本沒幫助,而且更覺得連老師都覺得自己不夠堅強。此時我們能做與最需要做的是「積極聆聽」,就是聽他講,讓他抒發,讓他覺得被了解、覺得不孤單。

  

  自殺也是一種生病的現象,就像罹患高血壓會頭痛一樣,如果我們要求高血壓者不要頭痛,這只會讓他聽起來覺得很無聊,就是血壓升高才會頭痛呀!當他那麼郁悶時,勸他不要自殺,只會讓他壓力更大,因爲我們根本沒有進入他的心靈,沒有真正了解他的痛苦。

  

  另外,面對想自殺者,我們可以判斷醫療是否可以處理?社工是否可以協助?是否需要心理輔導?或是轉介其他相關社團尋求協助?或是尋求家庭的支持力量?或是藉助信仰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去改善他的危險因子,強化他的保護因子。所以自殺防治人人有責,我們要提高敏感度,了解周遭的人,當有人出現負面想法時,就應該提供支持;最重要的是,可以尋求有這種相關經驗的人一起來分享。

  

  人,是一個身心靈合一的整體,生理、心理、靈性缺一不可,當我們要處理問題時,必須有其優先次序,例如,醫生評估此人是一個急性憂郁、失落反應的話,不管原因爲何,也許是體質或遺傳等等,我們先施與抗憂郁劑或抗焦慮劑後,必須先穩定這種所謂內心的風暴,才能處理其他的問題。

  

  總而言之,自殺的防治,要全面性提高民衆的醒覺,同時也不要把自殺汙名化。

  

  我也一再強調,要成功地防治自殺,一定要具有人文關懷,這與生命教育息息相關。教育民衆擁有人文關懷爲基礎的生活態度,是刻不容緩的事,無論是透過學習或經驗,還是個案新聞事件討論,都可以教導民衆去關懷別人,尊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每一個人都有尊嚴。一旦我們遇到親友出現自殺想法、灰暗想法時,才能更用心去關懷。

  

  所以自殺防治的起點,就是用心關懷周遭的人;有了關懷以後,才有辦法協助他、陪伴他,引導他去接受正規的醫療或谘詢。因此,以珍愛生命和愛心爲關懷的出發點,這是預防自殺最基本的要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