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問無明—聖嚴法師與李連傑的對話
把握當下走出菩薩大道
主:雖然兩位分別屬于不同領域,一位是在宗教界、一位是在武術界,但不管是學習武術或宗教,都必須靠非常的意志力來鍛煉自己。二位都有一段長時間自我鍛煉的過程,是不是可以分享這段曆程?
師:我沒有什麼修煉,只是我堅決不放棄初衷。所謂「初衷」,就是最初的心願,或是人生最初的方向和目標。
我的人生目標,是在我十四歲出家時建立的。在這個目標之下,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把和尚這個身分做好。至于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和尚,我從來沒有預期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一部分是過去世帶來的福報,一部分則是自己今生的努力,以及環境狀況的配合。因此,人不能夠一開始就說希望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只能夠想,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狀況,以及名、利的誘惑時,該如何面對、處理。以我身爲出家人的身分而言,還有女色的誘惑需要考慮。而我把這些誘惑視爲一盞紅燈,這個燈永遠亮著的,提醒我不能碰它,這是我的堅持!
李:我是常常改變的。八歲開始習武時,我根本不了解什麼是武術,因爲老師說我有才華,就去練了;大人要我拿冠軍,就很努力去拿冠軍。後來發現拿冠軍有獎金,有獎金就可以養家糊口,所以我也很開心。
到了拍電影時,我覺得武術是中國的文化,而且不論哪種宗教、政治理念和膚色,都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所以我希望借著電影將武術傳播給全世界。
但是到了後來,我反思發現,人如果光是強身健體,而沒有解決自己心靈的障礙和煩惱,對身體反而是有害的,所以現在我覺得心境的美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一個健康的心靈,一個美滿的理念,對身體、對家人、對社會才是有益的。
主:能不能再談談您從習武到學佛的過程中對生命的體會和突破?
李:我很小就拿了全中國的武術「全能」冠軍,可是我經常想,武術已有幾千年曆史了,我怎麼可能做到全能呢?因此我便去拜師學各種武術。可是我每拜一種師父,他都要我學一輩子。我心想,如果真的要做到全能,花好幾輩子都很困難達到。所以我便放棄了拜師,開始往內心去尋找,從理解、理論上去了解武術。
談武術,自然會提到陰陽。陰陽,簡單來講,就是我們所謂相對的世界。後來我把陰陽相對的理論套到生活中去,對人世間各種矛盾和困擾便有了一個基本的理解。所以在我沒有學佛以前,便已經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事情,所以思路變得比較開一點,這對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更大的突破,還是在成爲一個正式的佛教徒以後。本來我在一九九七年想放棄演藝事業,專心修行、深入佛法。但是我的上師堅決反對我退休,他希望我能繼續拍電影。他認爲我有很大的責任,我也不知道這個責任是什麼。經過五年的學習佛法,見過很多名師大德,我真心感到,原來我是要跟大家分享喜悅。
我有一個很美滿的家庭;至于事業,我看得很透,一部電影完成後所得的評價,不是好就是壞,要不然就是還可以,各有不同的評論。我並不去追求結果,在意的是過程,因此我每天都很開心地面對。所以佛法對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改變。
師:傳統的認知,認爲修行就是出家,或是躲到廟裏敲木魚、打坐。這的確也算是修行,可是修行有解脫道和菩薩道之分。所謂解脫道,就是自己修行斷除煩惱,自己能夠從世間的煩惱而得解脫,這種修行往往需要長時間,並且要離開人群,離開熱鬧的社會環境。
另外一種叫做菩薩道,菩薩道就是發菩提心。以大慈悲心修菩薩道,看起來比較難,因爲在充滿誘惑、刺激、混亂的大環境中,自己還能夠把握住自己,不受環境的影響,而去影響環境,這很不容易。
像李連傑菩薩,他的上師希望他能夠繼續從事他的事業,修的就是菩薩道。但投入電影事業的目的不在于名,也不在于利。而是希望藉自己的影響力告訴大家,應該用佛法幫助自己。
佛法是這麼的好,但是需要有人去弘揚。所謂弘揚就是以身示範,或者是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生活型態和自己的心靈,以及與人相處時的表現,這是最容易感化人的,也才是真正的弘法。
現在中國大陸的佛教徒人數並不是很多,但是李連傑菩薩在亞洲,特別是華人社會,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當西方人看他的電影時,知道他是佛教徒,也是會受到他的影響,所以你的任務就是到這個世界上弘法利生。
主:同樣是四十歲,聖嚴法師四十歲的時候也做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請師父分享當時您做了什麼決定,當時的想法是什麼?
師:我在叁十九歲的時候,決定到日本留學。到了日本以後,因爲我沒有經濟後援,同時也不希望脫掉僧服去打工,所以隨時准備回臺灣。就這樣熬了一年多,四十歲時,我完成了碩士學位就准備回臺灣。
可是我的指導教授鼓勵我說:「過去日本人到中國求法是那麼地艱苦,現在中國的佛教人才很少,你一定要把書讀完才回去,這樣中國的佛教才能夠起死回生。如果你繼續讀書,很快就可以完成博士學位。你不要擔心錢的問題,也不要擔心生活的問題,實在沒有辦法我可以帶著你去化緣。」
當時他說的一句話,到現在都還深深地影響我。他說:「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這意思是說,只要你有菩提心、有願心,有爲衆生奉獻的心,衣食生活是不會有問題的;但如果只追求物質,是不會生起願心和奉獻的心。
主:過去是虛幻的,未來是妄想,所以只有把握當下,李連傑先生您目前最希望做的是什麼事情?
李:過去在中國武術電影當中的英雄都是全知全能,甚至要以暴製暴,可是我覺得真正的英雄應該是以暴反暴。如何將這個理念,也是我學佛的心得,寓于電影中,一直是我想做的事。但是我也知道,要在現實社會中推行這個理念是非常困難的。不過佛法中有所謂的「一心念佛」,也可以說是「一心做事」,就是提醒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專心一意,不要老是揣測結果的好壞。因此我只是盡可能的,但不指望自己每一部電影都充滿著佛教的思想。可是我會利用到世界各地的機會,在不同的場合和傳媒上,分享佛法對我個人的影響。
主:座談的最後,請二位送給在座的朋友你們心中最想說的話?
李: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其實我覺得信佛教也好,不信也好,甚至完全沒有信仰也沒有關系,因爲最重要的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我想任何一個社會都適合這句話。
師:今天這場座談的目的最主要是讓我們了解到李連傑菩薩的學佛過程、學佛心得,並且現身說法告訴我們學佛的好處。學佛不是迷信,好處在于讓我們自己能用佛法來幫助自己、幫助他人。幫助自己叫做修行,幫助他人叫做弘法。我們要感謝李連傑的分享,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佛法,認識正確的佛法是什麼。這是很有價值的和意義的一場對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