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心倫理—聖嚴法師與錢複、施振榮、劉炯朗、張淑芬的對話
以「禮讓」精神爲社會帶來和諧
錢:去年的財富報告顯示,二○○六年全球億萬富翁購買奢華品的金額爲捐助社會總數的二.叁倍。近年來表面上人們生活似乎過得還不錯,然而卻普遍忽略了族群倫理中,外籍新娘在臺灣的問題。由于外籍新娘在臺灣已有叁十七萬人之多,在加入社會後,普遍感到不適應而導致失婚,當她們帶孩子回越南,卻又面臨政府因國籍不同而無法提供教育的問題。由于我擔任社會公益的工作,更能敏銳地感受到這個問題,因此決定盡一己之力,開始推動越南母親與子女共讀、夏令營及家庭訪視等援助方案。
在現代社會,人們經常爲利益、生活你爭我奪,反目成仇,問題在于我們缺乏「讓」的觀念。若想要家庭社會和諧,就應該彼此謙讓。從我過去叁十年的外交工作中,深刻地體認到「讓」的道理,事有可讓有不可讓,國與國、族群與族群間一定要能彼此禮讓協議,從中取得平衡,想辦法讓對方了解到自己的誠意,事情才能順利。
或許要過一段時間,我們才能看到「心倫理」運動的成果,然我堅信「行者常至,爲者常成」,爲了達到目的地,第一步必定要踏出去。
劉:許多人常說人自私自利,但爲什麼我們不能自利利人呢?我想自私並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整個大環境造成的結果,從社會各個地方都可以看見,還是有許多團體、家庭,齊力攜手,彼此間沒有自私。
爲什麼我們會有自私自利的觀念?那是因爲社會分成不同族群,每一個族群皆欲利己,彼此分裂、對立、競爭。在平等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有相同的出發點,及同樣受教育、求上進、就業的機會,但社會是自由的,因此個人成就和到達的點自有差異,同樣的學校與職場,各人長才與表現不盡相同,差異亦不可避免,最高的境界是彼此欣賞對方的相異,並發掘彼此之間的美好。
每個族群都各自有美,學會欣賞及接受他人與己不同,無論是語言、學問、經濟能力或政治觀念,都有其可取之處,張開眼睛、打開心靈,不再執著于家庭個人觀念的隔離,社會就會更和諧、圓滿。
張:其實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但要如何變成一顆好種子?我認爲「自我認識」非常重要。因爲每個人的個性及道德觀念不同,因此要先自我定位、衡量一己的能力。有些人能從團體裏學習並發揮所長,但卻有另外一些人適合單獨學習精進,如果硬要把這樣的人放進團體之中,可能反而會導致沖突。做爲一顆種子,必須先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爲充滿生命力的種子之後,才能利他而對社會有所助益。
當我們在「宏觀」之外,而談到「微觀」自我時,我有一個誠實地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我會利用晚間時刻,靜靜地坐下來,摒除電話或者電視等外來事物的幹擾,深刻地跟自己對話。觀照自己的所作所爲,自己的言語、自己的角色,我喜歡嗎?我感到自在嗎?在反省了這一切之後,我覺察自己既身爲家庭中的女性、孩子的媽媽,以及先生的妻子,在投入社會之前,我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家人。
畢竟,如果連最基本的家庭都沒能好好維系,如何奢談幫助他人呢?所以我決定先充實自己,思考家人有什麼樣的需要。平時,我除了照顧先生的食衣住行外,在他回家後,我也傾聽他的煩惱、分享他的快樂。我期許自己要做到的是,當任何一位家人拋出一個球給我時,我要能夠有辦法回給他一個漂亮的球。我希望我的家庭永遠都像一個快樂而充滿活力的球場。在這個過程裏,我體會到身爲女人必須要透過讀書、社會關懷等不同方法,從各種角度提升視野的寬度及智慧的深度。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比喻爲一盒衛生紙,當有人需要時可以隨時取用。這是一種自我價值。
葉:倫理是分寸、責任、義務以及奉獻,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把握現在,盡己本分;對上以敬,對下以愛。希望大家都能夠做爲一個各盡其職、各守其分的小螞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