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時代心倫理—聖嚴法師與錢複、施振榮、劉炯朗、張淑芬的對話 與人相處從心出發

  新時代心倫理—聖嚴法師與錢複、施振榮、劉炯朗、張淑芬的對話

  

    與人相處從心出發

  

  劉炯朗(以下稱劉):從字面意義來解釋「倫理」二字,意思就是「用什麼樣的規則與人相處」。以曆史、宗教及哲學中對倫理觀念的诠釋爲例,佛祖釋迦牟尼,釋迦爲「能夠」,而牟尼意即「仁慈」,也就是說,佛理教導人能忍、能仁的觀念;而基督教《聖經》也一再提及:你怎麼對待他人,他人也如此回報你。而儒家不也是常奉勸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嗎?這些觀念,都是爲世世代代人所熟知的。

  

  中國古代一再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及朋友有信」的五倫觀念,它表示人與人之間關系殊異,相處規則不盡相同。

  

  現代社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以親子關系最爲單純,而後推展出校園,最後則是人與人之間愈形複雜的社會。以學校爲例,現代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大量介入了原本單純的師生關系。過去老師盡心教導學生,今天卻需要他們幫自己做研究;以往學生修習知識心無旁鹜,現在竟想著要老師在畢業後,爲自己介紹一個出人頭地的好工作。

  

  原本單純的校園關系都産生了這樣的變化,由此可見,到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就更令人無所適從了嗎?在這樣複雜糾結的群體之中,人們如何在紊亂的人際中自處,尋求穩定的方向與自我定位,確實就是今天對談的主題。我建議大家從「心」出發,讓自己的心做爲主導,怎麼對自己,就怎麼對待父母家人、老師同學,及工作中各式各樣的人。

  

  現代社會絕不可輕忽教育及宗教的力量,當我們學習把心定下、看清方向並摒除一切不必要的幹擾,將能看穿許多不應該存在、也無須在意的競爭、壓力與分歧。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年輕人將比我們這一代做得更多、更好。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心倫理」,不是傳統儒家講的五倫,或是佛教的戒律、《聖經》的十誡,而是要整合過去破産的倫理,提出符合現代人需要,且可以接受的新倫理觀念。

  

  現代人追求自主跟個性,人人渴望獨一無二,所以年輕人往往將眼光關注在演藝明星及令人注目的名人身上,卻少有機會深刻地思考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家長們本身沒有建立正確且穩固的倫理觀念,教育出來的子女,不管在家庭或社會,自然缺乏「當爲則爲,不當爲則不爲」的適當規矩了。

  

  什麼是「當爲則爲,不當爲則不爲」?若從自私的觀點而論,人們應該追求自利利人,是永遠而非暫時性的「自私」。若無法建立起保護自己及周遭他人的倫理觀念,大家就會隨時處在爲人欺騙利用的恐懼之中。

  

  舉例來說,許多跨國企業能夠達到如此龐大的規模,就因爲他們懂得建立公司內部清楚的規範,以及自行運作的倫理架構。今天有許多小企業、小生意不能持久,只爲了膨脹、壯盛自己,對未來發展、社會觀感及對後代影響毫不在意,這樣表面成功,經由傷害、占有而擴充的企業體,實質上非常危險,甚至將導致锒铛入獄的結果。

  

  由于人心的「貪、瞋、癡」而産生「貧窮、自私、仇恨」。今日社會,無論是臺灣還是中國大陸,社會存在一種唯利益是尊的風氣,爲名利、爲事業,強取豪奪、不擇手段。爲維護自身的利益,互不相讓的結果,使得貪婪及憤怒的情緒逐漸彌漫在每一個人心中。社會上許多富人毫不顧及他人也有共享的權利,只知無限擴充己身利益,使得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惡況更加凸顯,分配失衡的貧窮者因此充滿忌妒,由此而生的仇恨更製造了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們常常可以在官場上看到一些對得勢者前呼後擁的人,這往往只是爲了趨炎附勢,而不是真正尊敬對方,若已經得到的財産、親屬、愛情、地位或者名譽被人奪走,內心的仇恨也就更難以收拾了。

  

  真正的貧窮並不是沒有錢,或是生活條件不佳,而是心靈的貧瘠。心靈的貧窮、寂寥永無止境,使他們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價值,也失去了一種簡單、純真的快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