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價值—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吳若權、陶喆的對話
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劉麗惠:看見別人的不足,會更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其實是現在很多家庭最缺乏的一個觀念。我特別想提的是,孩子們在暴力傾向之外,那些被欺負的、忍氣吞聲的好孩子,最後很可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從電視上看到一些資優生,即使已經是第一名,還是覺得不夠好,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就從樓上一躍了結此生。針對這樣的事件,是不是請吳先生談一談,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爲何會出現這樣的念頭?
吳若權:剛才兩位大師談到自殺跟殺人的問題,反映出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我們的父母親在教小朋友面對問題的時候,通常是消滅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沒有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直接消滅問題。
譬如說,一對年輕的父母如果帶的孩子在路上踢到石頭跌倒了,媽媽或爸爸可能會打這個路面說:「這個石頭壞壞,害我小孩跌倒了。」他不會教小孩子以後怎麼走路,才可以避免跌倒,只是把石頭丟掉,怪罪都是石頭討厭、石頭壞,這就是消滅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殺人或自殺的孩子們就是在碰到問題的時候,直接去消滅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事實上,自殺問題在亞洲青少年當中是最普遍的。在中國大陸,自殺是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例如:河北省有個小學五年級的男童,因爲考試成績不及格,被老師罰錢,只是幾毛錢的人民幣,他回去就服毒自殺;另外,吉林省有一個初一的女生,被老師辱罵行爲像個小太妹,她就選擇臥軌自殺;廣東一個初叁的男孩子,爸媽不准他玩電腦遊戲機,他選擇的方式是上吊。
再來看看香港的情況,香港青少年自殺占總人口數的千分之○‧四二,就是十萬人裏面有四個青少年會自殺。據專家統計,因爲地形的關系,香港青少年最喜歡用跳樓來自殺。
在臺灣十大死因裏,自殺一直是很高。十五歲到十九歲青少年的自殺比率是所有自殺人口的第叁位,如果往下推到更年輕的十歲到十四歲的少年,也是所有自殺總人口的第四位。從這些統計數字可以知道,其實臺灣青少年自殺已經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不過有時候會被父母親或新聞媒體,把他們掩飾爲不慎失足墜樓,或是其他的原因。
在政府的統計資料裏,臺灣的青少年有過自殺念頭的是百分之五十,這裏面大概有四成以上的人曾經想采取行動。另外,我常常跟一些朋友開玩笑說,臺灣的青少年很多是選擇慢性自殺,譬如說到搖頭店去吃搖頭丸、跳舞,這就是另一種慢性自殺。
吳若權:至于青少年自殺的成因,大概有下面這五種:第一是我們剛才已經提過的「期望太高」,不論是父母還是對自我的期望,當他的學業成績沒辦法得到想要的水准時,他就會想要自殺。
第二個是我們臺灣地區的青少年過度自我中心,可能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溺愛,從小就在電視機前看到一種廣告,叫做「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當青少年過度以自我爲中心,並以這樣的思考做爲生命的價值時,一旦遭受挫折很容易就采取自殺的手段。因爲他只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別人的看法。當被父母責罵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痛苦的人,他不知道父母生下他,還要養育他,父母比他更痛苦。因爲忽略別人的感受,所以會讓自我價值變得非常脆弱。
第叁個原因,是媒體影響了青少年,很多媒體詳細報導自殺方式或死亡方式,往往會讓小孩子覺得,死亡不過就是這樣,是件很簡單的事。
此外,二十四小時的即時新聞,也讓青少年很容易模仿,或者讓他們覺得,自己在平常不受重視,一旦自殺後就舉世皆知,所以這也是青少年容易自殺的第四個原因。
第五個原因,其實是大家都忽略的,就是青少年自殺跟憂郁症的關系,這部分是近代醫學,尤其精神科學上常常研究的。根據國外的統計,青少年自殺的人口裏,九成以上都具有隱藏的憂郁症傾向,只不過一直都沒被發現。原因在于一般的父母親,都會有個先入爲主的觀念:「我的小朋友不可能有問題,他又不是神經病,我怎麼能帶他去看精神科。」事實上,當小孩子很不快樂的時候,其實就隱含有憂郁症的狀況。
至于解決之道,依我個人的建議,還是防患于未然。依據學者專家的統計,小孩自殺,八成以上事先都會有征兆,譬如:不想上學,常常哭泣,不想跟朋友出去玩,或者在家裏常跟父母頂嘴吵架,這些都是有迹可尋的,所以應該事先注意他們的行爲迹象。
第二個建議便是兩位宗教領袖常常提倡的「死亡教育」,這也是我們的教育裏最缺乏的。誠如剛才樞機主教所說,要讓孩子們去看那些很窮很餓的人,他們才會知道窮跟餓的滋味;同樣的道理,如果能讓孩子們接受死亡教育,他們才會從中更了解生命的價值,明白死亡是何其莊嚴、隆重、慎重的事情,他們會因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第叁個建議,我剛才也提到過了,就是要培養青少年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去消滅問題,或是逃避問題。最近幾年社會彌漫的享樂主義、快樂主義,讓青少年們覺得生活應該就是要快樂;可是,以我這個年紀來講,我覺得快樂跟痛苦常常是並存的,面對痛苦、接受痛苦,也是一種快樂。如果我們常跟孩子們說,你每天都要很快樂,那他們反倒會覺得,自己不快樂好象就是不正常的。事實上,不快樂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告訴孩子們,如何去面對痛苦。
第四個建議就是,我們應該讓青少年朋友重新定義成功的內容。現在很多人都認爲有錢、有權位,或者是有五光十色的光環,才是成功。我建議父母親,可以用另一種定義來教育我們的青少年,那就是「成全」便是一種成功。盡自己的力量去成全別人的願望,成全別人越多,成功就越多。如果能改變成功價值的話,我想應該能有效防治青少年輕易尋短的問題。以上便是我的建議。
劉麗惠:聽你這麼說我很緊張,百分之五十的青少年有過了結自己的念頭,家裏有小孩子的話,是不是得多關照一點?我開始擔心自己叁歲的兒子了。我想,只要每位父母多注意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就能避免讓他們走上自殺這條路。我想從宗教方面來請教兩位大師,是不是先請法師跟我們談談您對自殺的看法。
聖嚴法師:現在年輕人,有些受到小說影響,譬如說,有的年輕人說要好好闖一番。怎麼闖?就是拚命嘛!拚了命如果死掉,他會說:「沒關系,殺一個頭只有碗大一個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種想法非常可怕。也許年輕人認爲,死無所謂,可是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死了,十八年後是不是又是條好漢?恐怕未必。如果是殺人的話,那是要到地獄去,要受很長時間的罪,因爲這是犯了大罪,很難再轉生爲人。
另外,從佛教徒的立場來說,每個人到人間來,都是有任務的,一個是來還願,另一個是來還報,自殺是逃避自己責任的行爲。還報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要清償的債務,要在這一生當中清償完,如果沒有清償就逃掉了,這就是逃債。事實上,逃到什麼地方去都沒有用,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如果是還願來的,自己過去承諾要做什麼事,可是現在卻悔約,不還這個願,也就等于說不去實踐自己的承諾了,這是失信于人的事,也屬于逃避行爲。所以對佛教徒來講,自殺、殺人都是犯罪行爲,任何人不但沒有權利殺人,也沒有權利自殺,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更多痛苦的結果。
單國玺樞機主教:父母、老師、親友都可以幫助青少年解決自殺問題。最重要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了解生命的可貴,明白生命是一個人最大的資産。只要有生命,就可以創造美麗的前途;有生命,就可以讓夢想成真;有生命,就可以爲家庭、社會、國家,甚至爲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生命教育在天主教學校裏已經推行了十多年,而教育部目前也委托天主教學校進行生命教育的課程,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
其實具有正確的宗教信仰,就能夠避免自殺。因爲生命是上天最大的恩賜,有了生命,「我」才可以存在。很多人理想過高達不到,就認爲人生沒有意義,就要毀滅自己;或是在學業、感情以及其他方面遭受失敗,或是覺得受了冤枉、受了責罵,就想要自殺。總之,小孩子想不開而自殺的原因很多,但假使從小時候我們便灌輸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觀念,明白每個人都有特殊才能,只要在某方面努力,找到自己的特長、興趣,努力地去發展,就能出人頭地、出類拔萃。這也是我常常跟學生提起的觀念。
在高雄,我們有一個教會學校,大家都知道,私立學校招到的學生都是未被聯招錄取的,但我們相信,假使能讓他們發展自己的特長,一樣可以表現傑出。比方像今年,舉辦了全國「環保e大使比賽」,一共有七十六個學校參加,我們有兩隊,男生叫「水管工人隊」,女生叫「花街草巷隊」。
因爲今年上半年缺水,所以「水管工人隊」的幾個學生就在想: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省水?發明什麼東西可以省水?這幾位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就一起用電腦來研究。後來,他們研究發明出如何將使用過的水淨化,如何將水資源再利用。由于這個發明跟民生有實質關系,因此得到全國冠軍,更代表臺灣到瑞典去參加全世界的環保e大使比賽。
「花街草巷」隊則是研究怎麼樣保護路樹、怎麼樣讓路樹長得更好,以美化這個都市的環境,也使空氣清新等,這也得到了全國的獎項。
他們在學業上雖不及一流的名校,但是他(她)們卻發揮不同的專長和興趣。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青少年這樣的觀念,盡量發揮自己的才能,不一定在學業方面,也不一定在技術方面,只要你有正當的興趣,在任何方面都能得到發展。
現代家庭的小孩很少,他們在家裏有問題也不跟父母談,于是就找朋友,所以,我們可以在學校裏多設立社團,讓他們有機會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可以設立一些爲社會服務的社團,關心救助那些邊緣的、貧窮的人們。許多天主教學校,都有仁愛濟貧運動,讓學生去認養一些孤兒、老人家,把自己的零花錢省下來幫助別人。多參加社團服務,藉由關懷別人,也可以避免很多青少年自殺。
《生命的價值—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吳若權、陶喆的對話 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