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價值—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吳若權、陶喆的對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劉麗惠:相信現代父母大部分跟我一樣,都有很深的自責。爲了要在事業上沖刺,或是要給這個家更好的生活環境、給孩子們更多受教育的空間,結果反而造成對孩子的輕忽。在此想請單樞機主教談談,天主教對家庭觀念這方面的態度和主張。
單國玺樞機主教:這是價值觀的問題。假使做父母的能把子女當成是上天的恩賜,好好培養他們、教育他們,把他們看得比自己的事業成功還重要,就不會認爲賺很多錢是很必要的事。其實子女的幸福和健康,比起賺錢或是在職業上有成就,都要來得更好,因爲子女就是你最好的成就。
而且即使你辛辛苦苦賺了很多錢,結果子女因爲從小沒有受到家庭的溫暖,沒有受到父母的關愛,後來因爲寂寞,長大後結交一些不良的朋友。那麼,就算你爲他積攢的財富再多,也沒辦法讓他擁有真正幸福的人生。而你給他的財富,可能只會更助長他去浪費,或交一些壞朋友,甚至去吸毒。
假使父母能以子女爲優先,那麼這個家庭一定會很幸福。我有個朋友,他是叁軍總醫院的一個主任,太太原來是叁總護理長,他們有了兩個小孩後,夫婦倆就商談,是不是兩人都要繼續工作,把小孩托人照顧?還是太太放下工作來照顧小孩?最後他們決定太太辭職,先生一個人工作,賺的錢也夠家裏面生活。現在他們的四個小孩,在身體、感情、學業、待人接物,各方面都發展的非常好,家裏面非常快樂。
另一方面,我們的青少年,由于沒有發泄精力的空間,就去打電動、去網咖玩,所以大都處在由電腦科技所製造的虛幻、非現實世界。在歐美,爲青少年舉辦的活動很多,比方倫敦,城市那麼大,但走出市中心,除了一些金融單位或政府機構,其他很多地方都已鄉村化,可以說倫敦是由很多鄉村所組成的;而每個鄉村有自己的學校、運動場、足球場,空間很大,所以青少年願意去玩。假使政府能爲青少年多准備一些活動、運動的場所,學校也能開放讓青少年去玩,我想我們的青少年問題大概不會這樣多。
除了父母應該多付出一些關懷、一些愛心,讓孩子從小就能得到家庭的溫暖之外;在學校,老師們也一樣要好好輔導他們。我在徐彙中學工作的時候,那時每班有兩個導師,一個班級的學生,有問題的大概占百分之十,一班假使有四、五十位學生,有問題的就有四、五位,我們讓導師特別去關心這幾位孩子,兩個老師各自輔導兩、叁位,在功課、品行、人際關系各方面都能兼顧。
劉麗惠:現代的家庭關系,的確是造成社會亂象很大的原因。國外有很多學校爲孩子們設計的活動,基本上都強迫父母一起參與;譬如他們的班際棒球比賽,就規定父母一定要到場幫孩子加油,這些做法,讓父母沒有借口疏于照顧孩子,我想這倒是可以參考的做法。
另外,我們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子女殺父母親的例子,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不單是子女殺父母,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現在青少年很容易動怒,一怒之下就傷害別人,甚至把對方殺死。請教法師,面對孩子們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
聖嚴法師:我知道一個例子。有一對移民美國的華僑夫妻,他們有個女兒進入美國學校就讀,因爲我們總是教孩子凡事要忍耐、要禮讓,結果在學校裏面,因爲同學看到這個女孩子很陌生,就欺負他。她回去告訴父母,說不要讀書了,在學校裏老是被欺負。結果父親告訴她:「你現在到學校裏,見了同學就打。」結果她的老師來找他們,說他們的女兒有問題,專門攻擊人。這個父親就跟老師講,說這是學美國人。老師說:「美國孩子可能會欺生,但沒有見到人就攻擊的情形。」
這位父親後來跟我抱怨,學中國人受欺負,學美國人被認爲是暴力,究竟叫小孩子怎麼辦?
我說這叫過與不及,應該教小孩子自衛,但不是攻擊;人家要攻擊或欺負你的時候,能避免就避免,遇到語言不能溝通,笑一笑,回避一下就好了,不必采取攻擊的手段。後來這孩子變成一個很好的學生。以這個例子來看,父母也好,社會也好,要怎樣去教小孩子,是個很大的課題。
昨天我還聽到一樁有趣的事,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女生,強吻一個四年級的男生。男生覺得受欺負,回去告訴他媽媽,這個媽媽就找女生的媽媽理論,女生的媽媽說:「這有什麼了不起,你怎麼這麼保守呢?這是公開的嘛!她是愛你的孩子,你的孩子被愛了,多光榮啊!爲什麼你還要抗議?」可是小男生受不了,于是他的母親准備教他的小孩,下次遇到這狀況,就攻擊對方。現在的父母,通常不知道如何輔導孩子恰到好處跟朋友交往,這也是一個問題。
劉麗惠:法師提到的這點,正是很多父母的困擾。我常聽新手父母們說,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該教孩子做一個被別人傷害的好孩子,還是做一個傷害別人的壞孩子?如果我們教孩子必須忍讓、包容別人,可能相對的,他就經常被欺負。其實法師剛剛也提到一個重點,就是事情並不是二分的,不是說教他容忍,就必須被人欺負;爲了讓他不受欺負,就教他去攻擊人。簡單說來,就是要「智慧處世,慈悲待人」。我想天主教也有相類似的觀點,就剛才提到的這些問題,是不是可以請單樞機主教給大家一個建議。
單國玺樞機主教:剛才我們叁個人都談到,現代父母都比較忙,有的父母爲了讓孩子高興,便用金錢打發他們。叁年前轟動臺灣的一樁弒親案,就是父母都忙于工作,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母親甚至還給他買跑車;然而,因爲孩子沒有得到關懷、陪伴,在家裏得不到溫暖,光是金錢、物質是不能滿足他的。而且因爲要什麼就有什麼,因此只要有一次被拒絕了,就會懷恨在心,引起他們的仇恨。
所以我說,父母愛孩子要知道分寸,真正爲他們好的,盡量去付出,千萬不要溺愛他們。我想,如果父母從小能帶著小孩子,逢星期假日到孤兒院看一看,看看那些跟他們年齡一樣大,卻沒有父母照管的孤兒,看看那些智障的、重度殘障的兒童;了解自己多麼幸福,生在一個有父母、有人照管的家庭,而且又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去上學、受教育。這樣才讓他們從小培養憐憫之心,去關懷別人,甚至可以鼓勵孩子把自己的錢拿出去幫助受苦的小孩子。
這樣的小孩慢慢長大之後會培養出愛心和同情心,懂得關懷別人;對于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問題,也一樣會關心。我想從小的時候就要教育,這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