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的對話
互相尊重,化解沖突
殷琪:非常感謝聖嚴法師和單樞機主教提供的見解。浩然基金會從七月底推出「全球化」系列講座,我們發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已産生一些現象:有的現象,目前來看對人類是正面的,我們如何維持其正面性?有的現象,如宗教間的沖突、教育、饑馑、貧富懸殊的兩極化、複製人等等,也都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們現在去判斷它是好是壞可能還太早,但它的確挑戰了我們過去習慣的環境,以及習以爲常的價值觀。
請教二位,宗教在面對這些現象或者改變的時候,是否需要調整?有哪些調整?
聖嚴法師:時代不斷改變,特別是西方工業革命以後,帶給這個世界甚大的影響。剛才單樞機主教提到,因爲電子資訊的發達,使得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藩籬一一解除,那是過去不曾見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對宗教是不是具有挑戰性?我認爲是有的。譬如在一個封閉的社會,人們總希望現狀維持不變,能沿用過去一貫的想法和做法是最好,包括生活習慣和信仰的觀念都不想改變。因此,當新的文化、新的事物出現在他們眼前時,除非他們願意去面對;假使不願面對,則可能産生兩種情形:一種是自己消失,另一種是産生沖突。
剛才單樞機主教也提到宗教的排他性,原則上我是同意的。宗教本身相信自己的聖典是最高的真理,相信自己信仰的唯一真神是上帝,絕不可能同意其他宗教的神也跟自己信仰的神相同,否則就是二神教了。由于宗教的本質上對其他宗教的排斥,甚至于同一宗教之內的不同派別,對神、聖典各有诠釋,意見相左,因此在同一宗教內發生沖突戰端,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想補充的是,佛教的情形比較特殊。佛教在印度形成的時候,它「沒有勇氣」排斥印度教,如果佛教排斥印度教,它就不能存在。因爲印度教在當時是印度既有的宗教,也是多數人信仰的宗教,而佛教方剛興萌,所以「不敢」排斥印度教。而佛教怎麼辦呢?就是把印度教的信仰納入佛教的信仰層次之中,而不是否定它。佛教傳入中國,同樣也經曆了適應、融入中國文化社會的過程,因此做爲一名中國的宗師或者大德高僧,他必須具備叁種學問:儒、釋、道叁學,如果不谙儒釋道叁學而想在中國文化社會生存,那是不可能的。另外,在中國曆史上,從來只有儒道二家排斥佛教,卻不曾見到佛教對儒道二教有任何徹底否定式的微詞,佛教因此能被中國社會所接受。這可以說是佛教的特色——比較沒有排他性,但是沒有排他性,並不等于接受一切的宗教信仰都相同。
因此,站在一個佛教徒的立場,我相信佛教是最好的信仰,但是今天我在這裏和樞機主教對談,我相信樞機主教信仰的宗教也是最好的,這就是剛才樞機主教所說的「尊重」。面臨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往,首要就是尊重,如果不能互相尊重,等于切斷自己的活路;那是因爲眼光短淺,所以各宗教相互排斥。
反之,如果願意去接觸其他的宗教,了解其他宗教的內容,大概不致于有排斥的情形。
現在佛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往來相當友好,我也經常和各宗教的領袖一起互動。譬如現在聯合國有一個外環組織叫做「世界宗教理事會」,我是該會的理事之一,在這個理事會之中,成員是來自世界各種宗教的宗教師,我們互動的時候絕不談各自的信仰,而是談這個世界此刻正面臨的問題。譬如阿富汗戰亂産生的難民問題、美伊戰爭下無辜的伊拉克人民,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等等。我們共同考慮的是,如何預防未來宗教之間的沖突,因爲將來世界性的大戰爭,不是國與國之間的對峙,而是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沖突。
有一次我到新疆訪問,大家知道新疆主要是回教信仰,當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關系相當緊張,美國則表態支持以色列。因此當我說自己從美國而來,他們就把我當成敵人了,盡管我有著中國人的面孔,他們還是把我視如仇敵。可見得世界各地的回教徒已站在同一陣線,對于所有與美國相關的人事物,抱以敵忾同仇之氣,這可能是將來世界和平潛伏的最大危機。補救辦法是讓他們對外界多一些了解,讓他們知道回教以外的世界並非全是魔鬼,回教世界以外的人也有愛心。
剛才殷董事長問道: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宗教是否受到挑戰?我想,與其說是挑戰,不如說是一個機會。我到全世界各地訪問,很少談自己的宗教信仰,我關心的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解決了,宗教的問題才可能解決。如果一個宗教不關心人的問題,那就等于喪失宗教的功能,也就不值得去信仰了。關心人的宗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不管是什麼宗教,我們都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