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的對話 開啓對話,求同存異

  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的對話

  

    開啓對話,求同存異

  

  單樞機主教:首先我想把今天討論的主題——「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分成叁部分,略述如下。

  

  先說「全球化」,剛才大師講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在整體觀之中有多元性;以多元的特色,促成整體的發展。從西洋的近代史,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比方中古世紀末年的文藝複興時代,當時人們關注的是文藝的範疇,包括文學、藝術、雕刻、建築和人文等各層面;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以後,工業革命形成,從此進入了工業化和機械化的時代。二十世紀則分爲前後兩期:前半世紀,人類遭逢兩次世界大戰,在戰爭的驅使下,各種新式武器因應而生,成了機械發展的尖端産品,這是機械化時期的特殊成果。二次大戰以後,人們鑒于機械工業的發展,對人類生活雖然帶來了不少的好處,但是毀滅世界的危機也伴隨而至。因此人們開始重視人際、族群和國際關系,提倡交談、諒解、寬恕、共融、分享、合作等,改善人際、族群、社會以及國際關系的措施,因此遂有二十世紀後半葉,電子媒體時代的興起和全球化的構思。

  

  而「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一名詞,始見于加拿大學者馬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認識媒體》(Know The Media)一書。他在書中指出,電子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過去不容許外人進入的神聖家庭空間,現在因有電子媒體,例如網路、廣播、電視的普及,讓外人登堂入室頓時顯得輕易。相對于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機械時代」,後半世紀則稱爲「電子時代」,而電子媒體如一股洪流,將所有國與國之間的藩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一打通,同時對于時代新的思惟與創造力,也産生極大的影響。

  

  在宗教界也是一樣,我想大師應該也會贊成;大多數的宗教是具有排他性的,認爲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真理,而排除別的宗教,但是借著宗教的交流去認識其他的宗教,這是新勢所趨。天主教爲此召開梵谛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通過決議:天主教竭力推動宗教之間的對談。所謂對談,不光是談話而已,而是要誠心誠意去了解他人的信仰,傾聽不同宗教人士分享他們的信仰經驗;同時,爲了幫助別的宗教人士也能了解、認識我自己的信仰,我也要真心誠意地把我所相信的告訴他們。像這樣的交談,一定是要彼此尊重,絕不可唯我獨尊而貶低其他宗教的價值。

  

  全球化趨勢下,不但對一般人的衣食住行産生影響,在宗教的思惟、宗教之間的來往,也帶來一些改變。換句話說,全球化不但爲一般的民衆、社會和學術界帶來許多的挑戰,也對宗教界形成種種的考驗,讓許多的事情都需要重新思考。這是全球化對現代人産生的影響。

  

  關于「信仰價值觀」,由于各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便有教義、戒律、教規的差異和體製的不同,因此形成殊異的信仰價值觀,然而其中也有許多相近之處。比方所有的宗教,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都非常重視精神生活和倫理道德的生活;這些精神價值、倫理道德價值的強調,便是各個宗教普遍珍惜的共同價值。此外,每個宗教也都主張救人的教義,比方佛教講慈悲,如佛陀一樣的慈悲來度化衆生;信仰基督的人,則感謝基督的犧牲奉獻,解救世人。這種救人的價值觀,也是所有正信宗教相似的部分。

  

  從信仰的功能來說,在宗教與政治、經濟之間應當取得一個平衡。現代社會多注重政治、經濟、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且把各類學科畫分得非常精細,無形中也切斷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精神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的連結。很多人,只注重看得見、摸得到、感覺得到的現實表象,如物質的享受、金錢的獲得、權位的取得、感情的滿足等等,卻輕忽了宗教的精神生活與倫理道德的價值,對于人生的意義茫然不解,所以社會上才有種種的亂象。在這樣的時代裏,宗教無疑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提醒人們在物質生活之余,也要注重精神生活;而宗教領袖所應扮演的角色,不但要教育自己的信徒,也當從事對于一般大衆的教化。

  

  再談「教育」,剛才提到,在多元社會裏,各宗教不應彼此攻擊,而要共同增進彼此的了解;雖然不一定接受對方的信仰,但尊重是必須的。因爲宗教信仰是一個人從良心深處所相信、所接受,並按照這個信仰去過生活。這是經過慎重的研究、選擇之後而有的信仰,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在佛教與天主教之間,近幾年我們每年都辦活動,邀請佛教徒與天主教徒各約五十人,共同參與生活營,大家在一起生活,也互相參與對方的宗教儀式;到目前爲止,我們還在學習的階段,慢慢學習著如何和別的宗教一起和平生活、相處。

  

  除此之外,不同宗教在許多方面都可以合作。例如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以後,很多的原住民受困山區等待救援,但是高山的寺廟少而教堂較多,因此佛教團體捐贈大量物資進入山區以後,很多地區都是由天主教或者基督教的當地教會來協助發放。在埔裏有一所基督教醫院,但是天主教在那裏沒有醫院,因此我們動員了五十余位醫生和護士,進駐埔裏基督教醫院提供緊急救災的協助,這是宗教之間合作的一個例子。

  

  同時,我們也要讓信徒了解:如果信仰過于偏激,像是某些基本教義派信徒的舉止,其實已違反了信仰的原始教義,這在西方學者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出版的《爲神而戰》(The Battle of God)一書中有詳盡的探討。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界線已不似過去那樣壁壘分明,現在整個歐洲已形成一個共同體,有共同的貨幣「歐元」,而且,持有歐盟任何一個國家的簽證,便可在全歐洲暢行無阻。不只歐洲,在東南亞也有「東南亞國協」,在墨西哥、美國與加拿大之間已有「能源合作協議」,在拉丁美洲亦有「共同市場」的機製。慢慢地,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會一一消失,而將來的戰爭,大概很少國與國的對抗,比較大的沖突可能來自于宗教戰爭,現在我們已經在中東看到了它的陰影。

  

  例如九一一事件,紐約雙子星世貿大樓遭到恐怖分子自殺性的飛機攻擊,當中有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伊朗人,也有伊拉克人,他們因爲信仰而不分國界。本來國與國之間,過去可能有些恩怨,但是宗教讓他們站在一起。爲什麼?因爲他們看到以色列建國以後,巴勒斯坦人受到很多的壓迫,土地也被以色列人占領,他們認爲很不公平。而以美國爲主的西方國家,則站在以色列這邊,這讓激進的回教徒以爲西方社會全是基督宗教的信仰,因此對西方人充滿仇恨。在這種仇恨的情緒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回教徒也都一起響應,像發生在印尼峇裏島的旅館爆炸事件,住宿的遊客多半是澳洲和西方人,因此引起當地激進派回教徒的恐怖攻擊。

  

  西方曆史上曾發生中古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戰役,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很可能因爲一個不小心,再度引發宗教間的沖突。所以我們希望大衆能夠了解,宗教的力量可以做出無數的好事,但是如果遭政治利用,或者被激進的恐怖分子所鼓動,那是非常可怕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