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法師與單國玺樞機主教的對話
日期:二○○叁年九月二十一日
地點:桃園宏渴望學習中心
主持人:殷琪(臺灣高鐵董事長、浩然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文教禅修體系創辦人)
單國玺樞機主教(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宗教如何看待全球化
殷琪:今天很榮幸能夠邀請到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和臺灣天主教單國玺樞機主教兩位大師莅臨會場,我在這裏謹代表浩然基金會及在座每一位朋友,向兩位大師致上歡迎和感謝。
今天的題目是「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這是個非常大的題目,可能在座每一位也都好奇我們將如何面對這個題目。一開始,我想先請聖嚴法師和單樞機主教,就這個題目給予一些概念。
聖嚴法師:關于「全球化」這個議題,我想諸位青年朋友一定很好奇。在今天這個時代,不論我們置身于任何一個環境、任何一種文化,或者發生任何一種現象,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是「全球化」。但是,有些人誤解全球化的意思,以爲全球化的結果就是利益壟斷,譬如企業經營,到最後只由一家跨國的大企業壟斷;或者,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唯獨資本家,一般普羅大衆只有被剝削的分,極盡不公平。因此每年舉行「世界經濟論壇」會議時,總會有全球各地的反對者到場示威抗議;去年我在紐約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會議,我們在會場裏開會,場外就有抗議群衆的集結。
在我的認知,全球化的意思應當是:「在多元之中,有一個整體性的架構;在整體性的考量下,有多元的互動。」以當今世上的幾大傳統宗教來說,在東方主要是佛教,西方則是叁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除了這四個宗教以外,尚有其他地區性的宗教,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印度教,而印度教又有不同派別之分。以佛教來說,則有藏傳、南傳和漢傳之別,臺灣的佛教乃屬于漢傳佛教;而漢傳佛教之中,又有不同的宗派。基督教也是一樣,教內不乏各種派別,例如臺灣的基督教就有幾十個派別。天主教的情形我不甚清楚,但是我知道他們也有很多的學會,各學會的功能與性質不盡相同。
這就是說,整體之中有多元化,多元之中又可見其整體性。整體是一個製度、一個共同體,多元則是互動、互補,而不是相互沖突。這是我所理解的全球化。
全球化與多元化,兩者應是一種並存的關系,但是現在大家談起全球化,卻往往忽略多元化的要素。事實上,如果只談全球化而不容許多元,則全球化的立場必然會受到考驗。因此,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Clinton)便曾數度公開表示,美國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多元:文化的多元、種族的多元和語言的多元。因爲多元,所以不斷有新的活力、新的滋養,而産生新的觀念和新的動力;特別是接受外來移民,對美國産生的助益相當大。新的美國移民注入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可能在他們原生的祖國無法彰顯,可是一到了美國,因著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彙流,反而激蕩出新的火花。美國自建國以來,即以多元荟萃的文化見長,這是美國的特色,也是促成美國經濟、軍事和文化強大的主要原因。
至于佛教如何看待全球化?佛教一向主張多元並存,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現的時候,當時印度境內的宗教共有九十六種之多,我們從佛經裏看到,釋迦牟尼佛對這九十六種宗教信仰的態度,不是否定抗拒,而是撷取吸收這九十六種宗教的優點,彙整而成佛教的立論。佛教出現以後,由于其接納多元的特質,故能克服地域的限製,遠播至印度以外的社會,這與印度其他區域性的宗教頗爲不同。其他的區域性宗教在印度形成,也只在印度傳播,而佛教因爲接受多元,所以能順利傳輸至周邊各國,包括中國;同時在二十世紀以後進而影響歐美社會。因此,容許多元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容許多元,才能有整體的存在。
但是很多人以爲,多元以後,社會一定是雜亂無章;多元以後,人們會成爲烏合之衆,這是錯誤的認知。前幾天我在中興大學演講時,做了一個比喻,我說全球化和多元化,就像是人的身體和四肢五官。一個健全的身體,是由四肢五官和五髒六腑構成;四肢是整體的一部分,五官是整體的一部分,五髒六腑也是整體的一部分。如果肺是肺,肝是肝,腸是腸,每個器官、每個肢體各自獨立,彼此互相沖突,那麼四大不調的結果,身體非生病不可。
同樣地,以宗教爲例,如果至今仍有人堅稱:「人類必得信仰某一宗教,否則不能得救。」抱持這種想法的人,才真是無法可救。如果一定要把所有人歸化同一信仰才叫做全球化,這樣的全球化是非常危險的——這在過去不曾發生,將來也永遠不可能有。從佛教的立場來說,信仰的價值因人而異,每個人的信仰需求,是依個人的程度、心得或者興趣而做的選擇。有人問我:「宗教信仰有用嗎?」我說我是個宗教師,當然肯定宗教信仰的功能。譬如我經常到世界各國,我看到凡是道德修養高的國家,人民普遍具有虔誠的信仰;在信仰虔誠的地區,社會的犯罪率也比較低。因此,我肯定宗教信仰是有用的。至于信仰哪種宗教則因人而異,因爲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接觸的層面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也就不一樣。
關于「教育」方面的問題,假使有時間的話,我們稍後再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