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夢想—聖嚴法師與李鍾桂的對話
塑造有希望的人生
陳月卿:剛剛提到在校園裏打工文化很流行,以前打工是爲了賺學費,現在打工是爲了買名牌,爲了享樂,實際狀況又是如何呢?
盧雲玲:根據剛才提到的那份問卷統計結果,打工最主要目的不外下列幾項:第一個是賺取零用錢;第二是學習社會經驗;第叁是消磨時間,第四爲支付學費,在這四項之中,百分之八十二點六的人是爲了賺零用金。
打工場所則是以速食店居多,占百分之七十五;其次是加油站,百分之五十五點六;再次是餐廳,占百分之四十四點六。
李鍾桂:從另一角度看,也有一些人打工的目的是爲了做好事,譬如參加基層文化服務隊,自己出錢到各地方從事服務工作,還有爲了幫助窮困的孤兒,這些事情都讓我很感動。事實上,我接觸了很多的青少年朋友,他們非常善良,我希望大家多予宣導,不然的話,感覺上大家總是把新新人類形容得比較負面,我想這是不公平的。
聖嚴法師:我贊成李主任的看法,因爲我接觸到的年輕人,絕大多數是很好的。既然如此,印象中爲什麼新新人類是這麼負面?或許是媒體很少報導這些好的事迹,而只要有一個壞例子,就大肆渲染。所以我建議不僅是青年救國團投入對青年的輔導與獎勵,整個社會都要對青少年多花一點工夫;目前我們法鼓山也在做,我希望所有的宗教團體,以及所有的企業團體、民間團體,都能共同配合政府機構對青少年多花一點心,使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來改變自己、成長自己。
我認爲年輕人如果能對自己的生涯有所規畫,站穩現在的立足點,對未來多一點思考,對將來的社會、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幫助的;相反地,如果年輕人缺乏前瞻思考,那我們的未來可能就會有問題。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有一個將來性、未來感,以及可塑性,知道怎樣塑造自己;當然,國家社會也應該提供合適的機會與環境,讓年輕人學習成長。換成佛教的語言,就是讓他們有機會將自己塑成一尊菩薩、一尊佛,而佛有無量無數,菩薩也有無量無數,各有各的悲願,各有各的面貌和行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