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年輕的夢想—聖嚴法師與李鍾桂的對話 相互學習無距離

  年輕的夢想—聖嚴法師與李鍾桂的對話

  

    相互學習無距離

  

  李鍾桂:透過媒體報導,不管是新新人類,或者新新新人類,好象總有解決不完的問題,不過就我個人來看,年輕族群中還是有非常優秀、具有愛心的,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參加基層文化服務隊、愛心服務團,靠自己打工,靠自己的努力,賺取一點零用金,然後捐出來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今天的年輕人很有自己的想法與創意,尤其進入資訊時代,網路世紀已經來到,不出大門也能知天下事,年輕人得到資訊的速度,比我們過去快速,得到的資料也豐富的多。簡單的說他們是比較早熟,所了解的資訊比我們多,以學習力來講,我們也不及年輕人。

  

  青年人是未來國家前途之所系,在二十一世紀的舞臺上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果要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就要有大我的觀念,願意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多爲別人著想,有高度的道德觀,很多的事情,考慮應該要更周延,不要那麼沖動,不要那麼情緒化,才能夠薪火相傳,把寶貴的經驗傳遞下去。所以,年輕人跟長輩之間,如果能夠互相溝通,互相交換意見,彼此學習觀摩的話,我想就會拉近距離。

  

  陳月卿:說到溝通,事實上因爲環境不同,老一代跟年輕一代之間仿佛有著一道鴻溝,年輕人的心聲是什麼?對于我們這些被年輕人喻爲LKK(老人家之意)的人,他們最不能忍受的是什麼?

  

  莊焜吉:我比較不能忍受的是父母親有時候很啰嗦,一件事情講一次就好,爲什麼要講叁次?

  

  盧雲玲:對于父母的啰嗦,我把它稱之爲「耳提面命」,但我會想,你們說的真對,我都聽得懂,但是,我跟你們一樣聰明,只要講一遍我就聽得懂啊。我比較受不了的是,父母把我當做他們的財産,認爲我應該依照他們的想法做事,他們的觀念就是:「你是我生的,所以一定要聽我的!」這讓我覺得很沒有個人意志。

  

  聖嚴法師:大家習慣把年紀輕、年紀長的人的距離,說得真的有那麼大,這是不公平的,因爲老人家也是從年輕人轉變而來的。以我爲例,在心境上,我能夠體驗年輕人的想法和作法,因此我跟年輕人,甚至小孩子都能相處,他們也願意跟我這個老和尚做朋友,原因是什麼呢?因爲我把他們當成是朋友,把我自己的年齡降低,心態變成和小孩子、年輕人一樣。

  

  不過,兩代之間的確是有差距的,因此彼此之間互相的尊重很重要,年輕人對長者要多一些包容,老人家有老人家的包袱,但是老人家也應該要不斷地學習去了解年輕人在想些什麼。畢竟不同的年代,看事情的角度會不一樣,如果父母能夠體諒孩子們已經是另外一個時代,孩子們也能夠體諒父母年紀大了,就能化解代溝。

  

  莊同學覺得父母很唠叨,一句話要講叁次,或許應該諒解年紀大的人反應慢,講了一句話以後,下面一句話還沒有想到,所以是重複的。

  

  盧同學認爲父母把兒女當成財産,這可以換一個角度看,不是當成財産,而是當成寶貝來呵護,認爲孩子永遠沒有長大,總是希望孩子像他所想象的那麼好,因此不斷地指揮、命令、控製,這樣才會讓年輕人感覺到自己變成父母的財産了。

  

  我小的時候對父母也經常是抗拒的,父母講的話,對的我也要抗拒,錯的也要抗拒,好象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可是在父母眼中這便是叛逆。因此到現在爲止,每當我看到有人說年輕人叛逆,我都告訴他們不要認爲那是叛逆,而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雖然沒有兒女,但有很多年輕的徒弟,正值二、叁十歲,他們也有很多獨立自主的想法,但是我還是很歡喜,因爲這表示一代比一代高明,青出于藍,更勝于藍。

  

  我很贊同李主任所說,現在的年輕人比上一代優秀,一代比一代好是正常的,這樣時代才能進步。例如我因爲繼承了師父的智慧遺産,然後再學習新的東西,就可能比師父知道的多一點,這沒什麼了不起,同樣地,我的徒弟比我好也是正常的。

  

  現在正值二十世紀末,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年輕人是有本錢、有實力,可以走出悲情的二十世紀,走向光明、歡喜的二十一世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