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38

  ..續本文上一頁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這個時候佛就指明了,說你們把真給遺失掉,遺真認妄。佛現在給他說的法,就遣除這一些所認識的那些虛妄不實的相。你把妙明真心失掉了,把這相當成真的,而這些相全是假的,是妙明真心所現的。雲何汝等,遺失本妙?現在你們爲什麼把你本來妙明圓滿真心、寶明的妙性遺失了,把這個悟中假的當成真的。迷和悟是相對的,悟不認,卻認悟中之迷。把真的遺了,認妄爲真,就是這樣的含義。真的不認識了,認識假的,以假當真。所以回顧前文,前文阿難問佛:如果我這個見聞覺知不是生滅的,必不生滅,那我們遺失了這個真性是什麼因緣,什麼因緣把它遺失掉了呢?因爲是顛倒,實際上沒有失掉,因爲顛倒了而說失掉,但並沒有失掉,好像相似用不上了就是失掉的意思。因爲本來就沒有顛倒,妄認顛倒。佛這個責示,汝等遺失了,就是責備的含義,你把這本來的妙明真心,圓妙的明心,寶明的妙性,迷失了。不認得本來面目了,把這個迷失的迷,認迷而不認性,認悟中迷。真的一年忘了,遺失掉,把假的當成真的。原本以來的本來的妙明真心,不假修道,原來本具的,就是你自己的心性失掉了;失掉了認爲假的了,把你現在的妄心當成真心。把真心的本體遺失掉了,遺失掉了就是用不上,把這個假的當成真的。

  

  這裏頭分有時候心性就是一個,有時候心是心、性是性。我們在華嚴經中講的都是性,但那是法性,是萬法爲性。有時候約人來說,本覺與不覺,覺就是指心來說的,本來明白的、覺悟的心迷了,因惑染而迷了,那就叫不覺。本來心是寂靜的,性體是寂靜的,因爲寂靜而說是性。心是動相,性是不動的,澄性就叫寂,覺就叫心,性覺圓明。我們凡夫來說性即是心,心也即是覺,覺即是性。但是,就它詳細分析起來,作用是不一樣的。

  從我們華嚴經教義上來講,那個圓妙的明心就是你的本覺,本覺所處的用(明是用)是心之用,本覺所起的照是指智慧的,從本覺而起的根本智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凡是說明都是說用的,明是顯智慧的,光照的意思。咱們在讀心經的時候說寂而常照,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照就是因寂而起的照,就是本覺的用(起的大用)就叫照,本覺就叫寂。從寂而起的照,就是從妙而起的用,所以加個妙字,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寶明妙性,就說明本性它是寂靜之體,是清淨的、堅固的、明妙的,雖然照而常寂,但智歸于心、歸于性,用是歸于體。現在人們認迷而不認悟,這個迷是悟中之迷,遺失了真性,顛倒執情,是假的,不當認的而去認了,這就是迷的表現。悟呢?悟得了是萬法唯心,心包萬法,萬法是從心而起的,因爲萬法還是歸于心。那迷了就不同了,迷了就把法當做心外法,法非心。心呢?心又在身裏頭。這就是我們一般的凡夫所認爲的,說我們的心在身子裏頭,那是肉團心。假使我們把迷返歸于悟,從悟中了解到性,性非內非外。顛倒衆生遺失了真性,這就叫迷。把所迷的又來執著,把迷的那個妄心當爲真心了,就把這個身內之心,當成是你迷的一個物體,就是迷上又加迷,信迷,不信悟,就是顛倒之中更加一倍的顛倒。悟和迷都是約你心中來說的。咱們前文講佛舉臂,正也好,倒也好,就是臂,這個道理你容易明了。說你心悟和迷,心本來沒有悟也沒有迷,因你失掉了,迷了,所以才說悟說迷。如我們的手,光一個手,也沒什麼倒,也沒什麼正,有什麼倒正嗎?那病在哪裏?執著,就是一個字。凡夫對什麼都執著,要把這個執著化掉,沒有執著了,那就叫解脫。而執情不化掉,那就叫性顛倒,迷失了本性的就叫性顛倒。

  這真與迷之間,如果是方向迷了,你到一個城市拿東當西,拿西當東,這就叫顛倒。我們把真迷了,把妄當成真的了,這也叫顛倒。諸佛修成了,我們知道諸佛菩薩他們是修成的。知道什麼?知道他們是悟得了。悟得是本來就沒有迷,沒迷還有什麼悟得?佛跟阿難講的這段意思,原來本來的面目,圓妙明心,沒有迷悟之分。現在爲什麼有迷悟之分?因爲你遺真認妄。

  【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

  說一切諸相,這是遣相的意思。我們妙明明妙之心性,本來是沒有迷、也沒有悟,沒有世界、沒有身、也沒有心,這一切相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爲你遺失了本妙的心性,這是你迷了之後所認識的。由于最初一念妄動,迷本心性而成無明,故曰晦昧爲空。在這個空晦暗中,結暗爲色。由于這個無明的不明了,將靈明洞徹的真空的義理,變爲冥頑晦暗之虛空,虛空是晦暗的,所以這樣就叫爲空。這在起惑造業的名詞上,這叫業相,從你真心起出妄念,在這迷妄當中有虛空。

  “空晦暗中,結暗爲色”,在這空晦迷了的當中,晦昧就是暗中迷了,依著這個無明的力量,把你本有的智慧光明,就是轉你本有的智慧光明,産生一種能見,能見的光明,這個就叫妄見。這個妄見在法相當中叫什麼呢?剛講起惑造業,“一念不覺生叁細”,叁細當中,轉相爲第一。這個時候就是晦暗空中當中,想有一個所見;想有所見,必須有能見之見,才有所見。把你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光,能見的妄見,這個就轉了,就叫轉相。這個得十地菩薩才能斷,是爲轉相。于這個空晦暗中,欲有所見。這個業相是本來無相的、無見的,要是起了轉相要想見,起個能見之見,有能見之見必有所見。因爲業相本來無見,瞪以發勞,要結個暗境,業相就轉了,轉爲業相了。這一轉就粗了,依空而立世界,因爲想澄而成爲國土。本身的業這麼一轉,要求要見相,就稱現相。這叫業、轉、現叁相,叫叁細、叁顛倒。這就是我們第八識的阿賴耶識,業、轉、現這叫八識,在法相宗就依著這八識而定的一宗,性宗把它作爲如來藏。真妄,有真有妄,這是偏于真。一切的色法空法,因爲有色必須有空,色空諸法,迷了認識虛空世界,虛空世界是在心外實有的,這叫迷了,開始迷了。

  【色雜妄想,想相爲身。】

  這個色相就夾雜著一切妄想,以那個想相作爲身,這就粗了。因爲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依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身,這是一切凡夫所具有的。所有的胡思亂想,那個妄想,這叫心,身心就成就了。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這個色相,這就是我們的肉體,妄想就是我們所成就的妄心。但是這個妄心又不停的愈轉愈粗了,從這個又轉成了地水火風的四大,虛妄的色,這個色跟心又相互夾雜,演變而生起成爲衆生。身體這叫正報、叫內色;想相就爲身,想就是妄心,相就是妄色。身心和合,色心和合,這就變成了五蘊色相,色受想行識五蘊具備了,這就叫衆生。所以經上常說知覺乃衆生,迷者誤認四大假合之身爲自身相。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

  虛妄是緣到氣。聚緣,圓覺經這個講得很詳細,說妄有一種緣氣,這個緣氣在中間。聚積就是能緣的氣分,在你的妄身中,“于中”就是妄身,你妄身中緣念色受想行識這些影子,這叫五塵。這個影子又以思維計度分別,搖動不歇,就是搖動不停的意思,這時就産生了一種意識,這個意識在佛經裏面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它不向外邊緣境界相的,只緣外邊境界相落下來的塵影,這叫法塵之境;這是光內緣,內緣緣法塵之境。外緣就是色聲香味觸,緣這個境界,外境的法。能夠明了分別奔逸不已的,這叫五俱意識。這個意識,例如說眼觀色的眼識,意識必須跟眼識同時在。外緣五塵之境,色塵的時候,意識一定知道。這時候從內趣向外境,這就叫趣外奔逸。內裏頭搖動,內心搖動,趣外奔逸,這個時候昏擾擾相,把這個當爲心、當爲體,這就第六意識。這是我們在心內和身體內的。意識向外緣五塵的境界,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五識緣五塵,但是一定有意識存在,意識向外境,所以叫趣外奔逸。我們是解釋這四個字的,趣外奔逸。昏,把外頭所有的緣,在你意識當中搖動不息的,內搖,內裏頭動,念動,就叫昏;向外奔馳,就叫搖。所以叫昏搖,昏擾擾相。這個昏擾擾相,迷了是不知道,實際上就是無明,因爲是無明轉粗了,變成粗相了。

  大乘起信論專門解釋這個問題,咱們講大乘起信論,我跟大家講這是一切經的發源地,現在大家不曉得還記得不記得了。無明不覺的時候就生出叁細相,境界爲緣長六粗,外邊的境界來作爲緣,這個時候誤認(就是錯誤的認識)妄識緣外塵起的分別心,這個心相叫分別心相。但是跟外邊的一切色,妄想跟一切外邊的雜色合了,想相,想一切相的這個相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身,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就是地水火風結合的四大,就是我們的身。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緣念的影子,就是我們自己的心相。這就是我們的身心二相,把這些認爲是自己,認物爲己,物就是咱們的肉體,心就是識。顛倒之相,“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

  【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

  這一迷,就把這個當成了心,決定了惑在色身之內。這就知道決定了把真的起了妄分,就把這個妄給當成真的了,真的隱于妄中,這就叫顛倒。在顛到之中更甚一切顛倒,跟佛的正遍知敵對相反的,這就是認妄之相。

  【不知身色,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不知就是不知道,迷了,所有的山河大地內心的境界,外山河大地、虛空大地,乃至內的身心,這些個無關約塵約心都是真心中之物。一切的塵染,萬法不離心,就是咱們講萬法唯心的心意,叫心生萬法。這一段含義就是萬法唯心,心生萬法。迷了,把心當爲身內,不知道真心是廣大周遍的。咱們在前文講的七處征心,最後佛也沒有指示阿難究竟心在何處。七處都不是,心在何處呢?真心是廣大周遍的,有處可在不是真心,因爲它包含萬象。約阿難說,就是指著色身四大之色法,和合所成的是內。外呢?山河大地,虛空世界。都是妙明真心中物,這是妙明真心所現的影…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