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的實體。
所以文殊菩薩向佛啓問:佛,你出在娑婆世界所說一切法,什麼是真的教理(就是教體)?如來出現在此土娑婆世界,什麼是這個世界真教的體?咱們經常愛說“此方真教體”,是什麼?“清淨在音聞”,要說,要聽。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說法是音聲,音聲表達法,拿這個來作佛事,“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一個說,一個聽。說了半天,什麼是教體?音聲爲教體。“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個就是能诠的教體,第一是說,說了聽。現在我們楞嚴經這個法,說這個法哪些個人能得利益?加被哪些人?這有遠因、有近因。有些人聽了,說者是沒有差別的,聽的人就差別了。現在我們幾百人,你問問他講的是什麼?有的人答覆你很好,有的人答覆的不對味道,有的就答覆不出來了。
但是無論你學哪一法,什麼樣算是法器?什麼樣是非法器?我們有個器皿,想它起個作用。法器,就是聞了法他能起作用。他聽不懂,他能起什麼作用?沒有信仰,不是楞嚴經的材料,不是盛楞嚴經的器皿。他不信,對楞嚴沒有信仰,這就不是法器,不是楞嚴經的法器。但是學經的時候,光學文字,不從理上去得,這個也不是學楞嚴經的材料,。一切法離不開心,萬法唯心,心是真實的。你不論學哪一法,心外取法不是法器,違背真實了。下劣的根機,二乘人。下劣是指二乘人說的,不是凡夫說的,專指的一切聲聞、緣覺,他們執著無我。不進入大乘,也非學楞嚴經的法器。權乘的菩薩,不能進入楞嚴,權小不是法器,權乘菩薩也不是法器,這是分別揀別說的。要從上根的方面說,圓頓教都是這個意思,圓頓教都是含著這個意思,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凡是能遇到的,參加法會的(這個是專指楞嚴法會的),不管他聽見沒聽見,不管他懂沒懂,他能有機會參加了這個法會,普受!都種了善根,獲益深淺大小不同,但是都能得到利益。爲什麼?種善根。因爲過去世沒有因緣的話,他遇不到楞嚴法會。遇到了,能夠進入,或者信解,或者生起知見,分別學習。這個就用到我們學起信論的時候,二種熏習,他熏熏也好,沾到沾到那個味道。我們講大乘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都如是,楞嚴經也如是。
這部經究竟當機衆是指著什麼人說的?一乘的,圓頓的機,正爲這類人說的楞嚴經,兼帶著給他還不能悟入不能進入,但是能相信;相信就等于種子種下了,種子種下了就會發芽的,發芽將來一定能夠得到利益。那就是叁根普被,見聞覺知,以這個來分他的等次。所以楞嚴經就是對一切衆生,只要你能夠打開經本看一遍,種了善根了。就像畜生在叁寶地,它不懂。它能在這寺廟裏頭,它以後轉變人,他對叁寶也有氣味的。就是普被一切衆生的。
這部楞嚴經它的宗旨跟它趣向的目的是如何?這部經破他的識心。他就指一切衆生,破一切衆生妄識的妄心,以這個爲宗旨。顯發他的真心,顯發他的性、本體,目的是這樣子,達到這樣目的。所有一切衆生的根性,不論他哪一種根性,都能進入佛所教導的。經律論叁藏,只要他能進入,進入哪一藏都可以,哪一藏都能回歸原來的本性。根機深一點,能夠悟入。悟入什麼?入楞嚴定,從定而發生自在的妙用。定是指著它的本體,從本體而起的妙用。這是楞嚴經讓你所趣向的。所以入了楞嚴經,入了圓定了,圓定而生的,是由我圓行而進入的圓定。最初有這種因,又遇著這種緣,而能夠圓證菩提,這是這個經能夠達到它的目的。
以下講講這個經怎麼傳譯到中國來的?什麼時間傳到中國來的?哪個大德、哪個祖師翻譯的?所傳譯的時年。就是楞嚴經到我們東土來,哪位大德傳來的,同時在什麼時間傳來的。這部經是在唐朝的時候,唐中宗的時代傳到中國來的,就是武則天的下一代。在曆史上叫神龍元年,五月二十叁日開始譯這部經,把印度的話翻成我們中國話。翻譯的人主要的,一個譯場不是一個兩個,很多的大德共同翻譯的。翻譯這部經的人,不是中國人,是印度人,說原文的人是印度人,中印度,就是翻譯人出生的地點是中印度。翻譯這個不是一般的在家人,而是出家人,出家修道的就稱沙門。中天竺的沙門,像我們一出家了就叫沙門。沙門,中國話是什麼意思?翻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一種。再往大乘深義的翻,識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求明心見性的,求成佛的。這個中印度沙門他的名字叫般剌密帝,般剌密帝也是梵語,翻成華言就叫極量,說這個師父他有才德、有智慧。他這個故事很長的,不是很容易來翻這部經的,輾轉流到中國的。因爲梵僧所定的規律,跟我們中國的大德所定學佛的這個過程當中相吻合。我們知道我們國家隋朝的智者大師,他把一代佛教把它分類的話,大衆都知道的智者大師定成叁觀:空、假、中。那時候沒按照印度的翻經儀軌,他自己創空、假、中叁觀,跟這個楞嚴經所定的叁觀是相吻合的。
這部經的故事,翻譯的比較有點神話。怎麼樣神話呢?說這個經不是在印度社會上流傳的,這個經本是在龍宮,藏在龍宮。佛滅後,結集之後,這個經沒有在六印度流傳,而保存在龍宮裏頭。龍王請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這是有神通的大菩薩。龍勝菩薩在龍宮說法的時候,翻那個龍藏。藏經很多是在龍宮請出來翻的。在他讀這個藏經當中,讀到楞嚴經,他贊歎這個經非常得好。龍王不會讓他請走的,那他怎麼辦?他就在那讀誦,把它背下來了。他又回到閻浮提,回到人間的時候,他就把它錄出來,用梵文把它寫出來,呈給國王,說這是國家稀世之寶。國王就把它保存起來,不准向外傳。過去的什麼寶貝,很多都到宮裏去保存就秘密了,就這個樣意思。此土的僧人、大德都知道有這部楞嚴經,怎麼知道的?因爲印度的和尚、出家人到中國來,他來學中國的經典,看見智者大師所立的叁觀,他認爲跟楞嚴經相當的符合,義理、觀義都相符合。他就向智者大師講過楞嚴經,因此智者大師就對著西方拜,就是智者大師對西方拜,求見此經。智者大師拜了好長時間?拜了十八年,沒有見到,沒人把這部經帶來。等到智者大師圓寂之後,這部經才東傳。
但是般剌密帝尊者怎麼把這部經帶出來翻譯的?他的國家是嚴格的限製的不准翻,這種經不准出國,不許帶。般剌密帝尊者他要把這部經帶到中國來宣傳,他的志向很堅固的,他就想種種方法,把經抄到那個極細的絹紙內,就是拿毛織的的那種絹,極細的極細的毛絹,把他的臂拿刀劃開,把這個經書藏到這個臂裏,再把它縫上。等這臂長好了,看不出來了,誰知道他膀臂裏頭帶一部經?這樣子才出國。到了中國,再把臂劃開,再把這個經取出來。剛到中國來的時候,到了廣州,就是現在的廣東,他要想把這部經翻成中文,他不懂,那得有中國人。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宰相房融,中宗時代的宰相房融,被朝廷貶到廣州。那他遇到這個經了,他就跟這個般剌密帝尊者合作,由他來翻譯成中文。這是翻經的過程。但是光經典到了,還得要會說印度話,能夠說中國話,兩個相翻,才能翻得成。因此咱們後來的人,看一切經的時候,感覺很容易;其實古來人翻譯這個經的時候,那經過很多艱難困苦。我記得義淨叁藏法師說過這個,作一首詩贊歎這個,“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殚,後賢如未按斯旨,往往將經輕易看”。在旱海裏頭沙漠裏頭走,太陽熱得不得了,中午溫度好幾十度,晚上就涼下來了,夜間寒度也是好幾十度,在這樣的困難艱險,所以去一百個人,回來十個也沒有。後來學法的人、學經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往往將經輕易看,隨便的看。但是也得有翻話的,經文來了,光一個人不行的,所以譯場好多人。還有烏苌國的沙門,彌伽釋迦。烏苌國,在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裏,它叫烏仗國,又叫烏孫國,華言(把它翻作中國語言)就是苑的園,園林子的意思,這個烏苌國就是阿輸迦王的一個園林的意思,說成烏苌的。在大唐西域記裏,說這個國家面積只有五千余裏,這個國家都是大乘佛法,它的出家人彌伽釋迦他來譯語,楞嚴經的語是他翻譯的,把梵音翻成華言。同時還有中國的僧人,廣東羅浮山南樓寺懷迪和尚,中國和尚,他來證明。這個都得華梵兼通,懂中國話也懂印度話,經過這麼多的大德共同翻譯的。那還有記筆記的呢?筆記的就是房融,他是宰相,唐朝中宗時代的宰相。因爲他加入奸黨,把他宰相給他取消了,貶到廣州去了,他就遇到了楞嚴經。這也是因緣,他就參加了筆錄,筆錄成華言。
就說這部經,咱們能看到這部經,經過很多困難,不是那麼容易的。能夠傳載,現在我們能看到這部經,想念的古德,所以在這部經上他都把它記述出來,就是“後者焉知前者難”。經過這麼多的困難曲折,你現在能遇著楞嚴經,念到楞嚴經,你想想,你如果沒有善根,你看到這部經?遇不到。咱們再把它說簡略點,咱們中國十叁億人,就是現在說,能夠遇到楞嚴經的又有幾個?還不說在家人,出家的人,學楞嚴經的又有好多?不是沒困難的。就是我們大家想,我開始要講楞嚴經,我自身的病苦,大家的希望快點講,還沒有半年多,一直也沒講,障礙很多的,不是容易的。遇到了,而且我們學到了,你能進入嗎?這又是大問題了。我們就能夠學到楞嚴經了,能得楞伽大定?能得叁昧?那看個人的根性了。現在我們開始解釋楞嚴經的意思。
在我們中國古時代,晉朝時代,在唐朝之前晉朝時代,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有個了不起的大德叫道安法師,道安法師給古來翻譯的經,他立了叁種,他自己編的,一個序分,一個正宗分,一個流通分,每部經它都做如是的叁種叁分法,把這一部經作爲分成叁段的意思。當初那個時候譯經沒有這樣的翻譯,我們中國道安法師他就定這個。等後來古德翻譯經的時候,跟佛所說的教授方法完全吻合。智者大師立的叁…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