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跟楞嚴經的相吻合。道安法師立的叁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跟佛所說的吻合。所以這些大德,我們在講這部經的時候,學習這部經的時候,想念,給他們回向。這些大德給我們作了很多的方便,如果沒有這些方便,我們沒法進入的,我們也遇不到這部經。這是按五教家,就是以華嚴來分的五教、四教,來這樣的敘說這個沒有講經之前的序分,叁分之中的序分。以下我們開始講的正宗分,正宗分就學經文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有時候念祇桓(音:園)精舍,有時候念祇桓(音:還)精舍。佛在將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向佛請求,如果佛入滅之後,我結集佛的經典,經首如何安立?就是經首該怎麼樣說。佛就告訴他,經首你應該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哪些個大衆。佛給他說的這個叫六成證信序,以這六種法成就這部經,可信的。一共有六件事把它擱在經首,這一般說叫通序。每部經都如是,所以叫通序。那別序呢?楞嚴經就是別序,楞嚴經以下的經文就是別序了,此經跟彼經不同。我們先來解釋這個六成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這是說者、聽者、處所、時間、條件,以這六種來證明這一法是佛說的,可以信的,沒有這個六種就不可以信,這叫六成證信序。這六件事和合了,才成就這一法門,成就佛所說的法。“如是”是指法之詞,說這個法是佛親口說的,所以你要信。這叫信成就。所以當時佛入涅槃,阿難一升座說法的時候,阿難的身體起大變化。有些人認爲佛沒入滅,看著阿難說法就是佛,等他一發言才知。“如是我聞”,不是我說的,如來說的,我聞到的,這一證明,大家懷疑才沒有了。信什麼?信如是。在理上來解釋,“如”是不動的,“是”就是一切所說的法,指著法說的,是隨緣的。如如不動,因緣而産生,如是。就是一切的法的本體,佛所說的法,不要懷疑。“我聞”,有說必有聽。沒有人聽,說什麼?我聞是阿難自己說的,是我親自聽到佛說的,這就沒有爭議了,息一切诤論。
什麼時候說的?在印度一切法沒有條件,跟佛教有很大關系。爲什麼?佛的一切法沒有時間,因緣成熟;有因有緣和合的,就是這個時間。說者、聽者因緣和合了,這個法要出世了。就是佛與弟子因緣和合說的這一法。因緣和合的時間,成就這一法的利益。另外師資道合,好像是沒什麼因緣,實際上有一定因緣的,稱爲時成就。
例如我們現在這次講楞嚴經也是,我們也沒有時間定的,心裏一動。以前大家要我講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班向我請求,華嚴部也向我說好多次,我們這個本子打好了好久,一者我身體不好,二者我不想講,心裏頭沒有想講,好像講楞嚴經出了很多障礙,就不想講了。我心裏想爲什麼找麻煩,九十多歲了,不曉得哪天就死了,死了不就完了,就不想麻煩。又怕講不下來,講了時候連自己還沒開悟、還沒入定,拿什麼給人家說,也是一種原因。“諸法因緣生”。所以說這個說楞嚴經是沒有時間條件的,我們只是重述而已。爲什麼?這是佛說的,我們隔了兩千五百多年之後了,我們講是重述佛所說的話。所以佛是主法者,這是主成就。
如是法讓你信成就。我聞,阿難說的,我親自聽到的,現在就是我們大家都來聞,就是聞成就。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聽,就是什麼時候因緣和合。法跟我們自己的緣,跟我們的善根,和合成熟了。
這個覺不再講了。佛者覺也,覺有叁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有時候講本覺,講始覺,講究竟覺。咱們現在大家都是始覺,開始覺悟,一點一點修,修達到了,究竟覺,成就了。我們本俱的就是本覺,人人都是佛;但是你不覺了,開始覺;覺完了,你修成了,究竟覺,叫叁覺圓明。覺悟什麼?覺悟一切法不生不滅。
大家常念一副對聯,經常念,非空非色見如來。不是色相,但是空的,空中還有什麼可見,沒有可見。非空非色見如來,這樣來認識佛。就是你這個本覺智,跟你現在學的時候叫後得智,本覺跟後得相合了,就是理跟事相合了。現在我們生活,我們現在所受的都叫事;但是你事跟理契合了,那就成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這是處所。你說法得有個地點,佛是說法主,在什麼地點說的?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這個地點說。
釋迦牟尼佛在演說楞嚴經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在印度的室羅筏城,祇桓精舍。在我們前面講六成證序,六種成就演說楞嚴經,說法的主釋迦牟尼,在什麼地點?是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一般的經都是佛的化身說的。因爲佛的法身佛是無處不在的,法身沒有相,處處都有法身,法身遍滿一切處。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就是毗盧遮那,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是無量相好莊嚴,就是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是應衆生的機,感衆生的機顯示佛的身。所以釋迦牟尼佛顯現的身,因爲我們娑婆世界衆生福德很淺,所以釋迦牟尼佛只有丈六金身。阿彌陀佛咱們知道化身不同了,所以應化身是應衆生之機而顯現的。這個應身說這個法的時候,是在印度的室羅筏城,
室羅筏就是波斯匿王所居的地點。室羅筏翻我們中國話,就翻豐德。這個國土它的過去宿世,這個城也是因人而立的功德城,色身香味觸法的五蘊俱全,五乘境界非常豐富,財寶也多,所以叫室羅筏,就翻豐德城。
祇桓精舍,咱們一般的說叫祇樹給孤獨園。祇是祇陀太子,翻我們華言就叫戰勝,他是波斯匿王的兒子。在波斯匿王生他的時候,跟鄰國交戰,把別國打敗了,戰勝了,所以他降生的時候,正是他父王戰勝別國的時候,給他起個名字叫戰勝。就說佛現在講法這個園子,祇桓精舍是兩種合成的,一種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發起是給孤獨長者,他到他親戚家去,正值他親戚請釋迦牟尼佛,備辦極其殊勝。給孤獨長者說:你這樣的豐盛要做什麼大事情?親戚說:我要請佛來說法。給孤獨長者一聞到佛的名字,他渾身的毛孔都豎起來,就是他感動得不得了,他回來一定要請佛。他就修一個園子請佛來住,來講法。選地點,選來選去選到祇陀林,祇陀林就是戰勝波斯匿王太子的房子,他說我不缺錢用,我不賣給你。給孤獨長者一再跟他說,我不是爲了享受來買你這個園子,我想請佛來說法。祇陀太子說你要買可以,你拿黃金來鋪吧!把我園子鋪滿,我就賣給你。給孤獨長者就把他家窯藏的金子金磚拿來鋪著買。鋪了一半,祇陀太子就感動了,說什麼力量能使他這麼樣的來舍得?完了就跟他說,好了,不要再鋪了,我園子是賣給你了,但是我這個樹可沒賣給你,這個園子算你供養,這個樹算我供養。所以說這個地點叫祇樹給孤獨園。因爲那個時候他是國家的太子,尊敬他,其實發起是給孤獨長者發起的,把他名字擺在前頭,叫祇樹給孤獨園,就是祇桓精舍。
因爲演楞嚴經是很殊勝的法,再說這個地點也是很殊勝的因緣。佛命舍利弗尊者跟給孤獨長者去修這個園子的時候,在破土動工的時候,舍利弗用神通力跟給孤獨長者說;你往叁十叁天看。給孤獨長者說:我看不到,舍利弗說,你借我神力來看。他說:你在破土修這個祇樹給孤獨園時,你那個天宮,叁十叁天你的宮殿已經成就了。這就是說這個因有這麼大的殊勝的意思。
凡是佛說法一定有常隨衆,不止佛一人。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隨衆,就是衆成就。佛在每一處說法,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五緣都成熟了,時間、地點、聽衆的條件、當機人跟所有的聽衆都集合了,叫六成證信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哪些個人聽經。比丘,前頭加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含義的,大字就含著大、多、勝叁義。大是形容著聞法的大衆都是有德的,這些個大比丘衆,不是小比丘,大的含義是說他們都證得聖果,都是羅漢。羅漢還分大小嗎?他有長久跟佛的,有的新證的阿羅漢的。所以這個加個大字,一說大就含著叁種義,大、多、勝。大,揀非一般的,不是小的。這只是專指出家比丘說的,不包括天王。那時與會大衆有天王,這個是專指著比丘僧說的,還是指著證得阿羅漢果說的,都是成就阿羅漢已經很久的了。像五比丘,憍陳如五比丘,佛一成佛就度五比丘,這些都是大德,成道已久了,人人見到都恭敬供養。同時這些個比丘勝過外道,有九十六種外道,勝過外道諸師。比丘,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有叁種含義。第一種,翻譯我們華言說,比丘翻乞士,乞士就是向外乞食的人。你不吃飲食行嗎?在印度吃飲食得去化緣,得去求,佛不准自己做,叫乞士。乞食以養他的色身,求法以養他的法身,乞士就是乞討的人,向衆生乞求飲食,向佛乞求法。第二種含義,比丘破惡,就是我們身口七支,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身的殺、盜、淫,這叫七支。這個七支把他不幹淨的,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之內的,所有這些個見思惑把它都破除,叫破惡。第叁種叫怖魔,一切天魔外道,在比丘受叁壇大戒的時候,登戒壇的時候,當你一唱善哉善哉,成爲善來比丘的時候,震動天魔,天魔恐懼。現在我們的受戒就有這種現象的,特別是在我們的戒壇當中,那是很莊嚴的、很慎重的,那不是我們肉眼所能見到的。因此在當時就破惡、降伏魔怨,有這種的力量。所以比丘就含這叁種含義,乞士、破惡、怖魔。衆,不是一個比丘、兩個比丘,比丘必須得五個比丘或四個比丘同住。因爲四個比丘就能做一般的佛事了,我們增加個衣物,互相說喻,四個比丘能做羯磨了。假使五個比丘可以自恣。要有十個比丘同住,十個人可以給別人受具足戒。二十個比丘同住,一切羯磨法都可以能做了。這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標佛的弟子常隨衆的大數,但是這些個比丘皆是無漏大阿羅漢,再不漏落叁界了,再不漏落欲界、色界、無色界。成阿羅漢已久,這千二百五十人,所以加個大字。
“佛子住持,善超諸…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