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43

  ..續本文上一頁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所以佛就跟他說“則知汝心”,因此而知道你的心本來就是妙明清淨的,“本妙明淨”。因爲你起念,無明迷了,所以喪失了(這個喪失就是迷的意思),所以沈淪,沈淪就是在生死當中,六道輪回裏沈淪了,就像你墮于海中漂流一樣的。所以如來說一切衆生可憐愍者,就是迷失了本性,在生死之中流轉不息。這個知見、這個你的本心,有什麼還、有什麼不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從言語上是顯不出來的。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給阿難這樣解釋之後,“阿難言”,說現在我明白了,佛這麼一說我懂了。“我雖識此見性無還”,現在我明白了這個見性是沒有還處的,因爲原來也沒有失掉、也沒有失落。沒有還,那就懂得這個意思了。那這個不還的怎麼能知道它是我的真性呢?“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佛解釋這個我的見性無失所以才無還,那我怎麼才能認識它,知道它是我的真性呢?這樣說,阿難還是完全沒能領受。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于初禅,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

  “佛告阿難”,佛又跟他解釋說,那我現在問問你,“吾今問汝”。“汝今未得無漏清淨”,現在你還沒證得清淨,沒有到了無漏;無漏就是不漏落叁界了,清淨就是無染的意思。“承佛神力,見于初禅,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阿那律是佛一個堂弟,跟阿難說,是阿難的堂兄。因爲阿那律他睡眠時昏沈很重,常時的愛睡覺,佛就呵斥他“咄咄何爲睡,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佛這麼一呵斥他,阿那律生大慚愧,他就晝夜不眠,精進修道。精進又過度了,把兩個眼睛都瞎了。佛又給他說法,他證得阿羅漢果之後,用天眼看,不用肉眼。佛舉他的例子,他用天眼一看,能看見一切的微細處。佛跟阿難說,我現在問你,你現在沒得到無漏清淨,就是連阿羅漢果還沒得到,沒有得到無漏清淨,就沒斷思惑煩惱。但是你能看見初禅天,不但人間,乃至看到天上,六欲天上面就是初禅了,你是承佛的神力,是佛的力量加持你沒有障礙。阿那律跟你不同,他看見南閻浮提,就像看到手中一個庵摩羅果一樣的。就是你所看見的事物,你看見的跟他看見的不同。就問他,你現在沒有證得初禅,你能夠看見初禅天的這個神力,得無障礙,當然這是佛的神力加持你。阿那律他用天眼看,他看見整個閻浮提這個世界,就像看到手中一個庵摩羅果的樣子。這如何理解?

  阿那律本來叫阿那律陀,咱們這叫慣了,翻譯就叫阿那律,阿那律陀。在阿彌陀經叫阿[少/兔]樓陀,在我們此土的話翻譯叫無窮,他不貧賤;又翻不滅。他在過去的劫中是個農民,他種的土地在山上,沒有時間回家吃飯,怎麼辦?他在勞動的時候就帶著飯到山裏去做工。因爲那個時候(過去他的宿因),山中有個修道的人,證得辟支佛果。是自修,辟支佛比阿羅漢高,阿羅漢是有佛出世聞法而開悟的,辟支佛是自悟而開悟的。這個道人證了辟支佛果,他每七天下山來化一次緣。趕上那一年是荒年,人民都沒有吃的,米糧都很貴的。有一天這個辟支佛到山下化緣,連化七家,沒有人供養,大家都很困難,他就托著空缽回來。阿那律那個時候是個農民,他在山上種地,他就問這個道者說:大師,你今天化緣化到飲食沒有?這個辟支佛就答覆阿那律說:沒有化到,沒有人布施。這個是阿那律的前生,他心裏頭想,這個大師七天才化一次,每次只化七家,沒化到就托空缽回來了。那這個大師不是要餓七天嗎?他自己慚愧,沒什麼可供養他的,就把他自己帶的這個稗飯,預備在山上吃的,他就把這個稗飯供養給這個辟支佛。辟支佛就受了他的供養,就給他回向,念咒給他回向,“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布施,後必得安樂”,辟支佛就給他念這麼個偈子,然後辟支佛就走了,也十分感激他。後來這個農夫(這是阿那律的前生)他拿著刀割草的時候,在草地裏頭跳出一個兔兒,這只兔兒就跳到這個農夫的前頭,但是純粹是黃色的,到了農夫前頭就不動了,農夫就嚇了一大跳。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兔兒是個金的,不是個兔兒,就是一塊黃金。就形容阿那律在大前生是個農民,以他自己吃的稗飯,來供養這辟支佛,就感到黃金到了面前,兔兒不是兔兒了,就是黃金。從此他就富有了,他就不貧了,這說他前生的因緣。一切菩薩、阿羅漢他在行道的時候,都有一定因緣的,所以阿那律尊者他的前生也如是。【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佛向阿難舉阿那律的例子,講阿那律的故事。佛跟阿難說,一切菩薩他的肉眼,菩薩拿肉眼能可以看百千世界。那他行菩薩道的時候,肉眼就變成天眼那個樣子,都得到了天眼通,能看佛的十世界、百世界、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乃至十方國土都能看得見,“無所不矚”,觀一切衆生,都能清淨衆生的業果。這是凡夫的見跟這些菩薩的見,一個凡夫的凡見,一個聖人的聖見,所見者是不同的。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因此佛就對阿難說“阿難,且吾與汝”,我跟你,佛跟他說我跟你兩個人所看見的不同。“且吾與汝”就是佛拿他自己作例子的,說我跟你看四天王的宮殿,這是假設說,佛跟阿難說我跟你,我們倆看見的四天王所住的宮殿。四天王住的宮殿在須彌山的四個角,每個天王統領八部鬼神,四八叁十二,但是這個都在須彌山中,須彌山四個角,中間是帝釋,就是咱們所說的玉皇大帝。在這個中間,在四天王所住的宮殿中間,你去旅遊,遊覽的話,這裏頭有水、有大陸地、有空行、也有昏暗,有種種的形像。“無非前塵”,前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都是塵境。但是在你所見的時候,所親眼看見的時候,凡也好,聖也好,我跟你兩個人看法可能就不一樣。我跟你,這個汝指阿難,就我與你就觀四天王所住的宮殿,把他們這個宮殿遊覽一下,這個中間的空行時間,水路空行有明的、有暗的,各個都不同。但是這個地方,在佛經上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須彌山的一個山腰,山頂是帝釋天,是中間的山腰,離這個大地多遠呢?四萬二千由旬,四天王所住的宮殿離我們人間四萬二千由旬。一由旬,在印度說有四十華裏,按照華裏說,一由旬四十華裏;或者六十華裏,或者八十華裏,分成叁種。四萬二千由旬,那就對我們人間很遠很遠了,這僅僅是四天王天。這是我們天王殿供的四大天王。東方叫持國天王,他住那個山埵叫黃金埵,持國天王住的是黃金埵;南方叫增長天王,他那個叫琉璃埵,增長天王他所住的大地就像我們琉璃一樣;西方叫廣目天王,他居住是白銀埵,那個山埵全是銀子所成就的;北方叫多聞天王,他住的是水晶埵,都能跟日月相等的,這東西南北。中間遊覽,忉利天的下頭。忉利天是第二重天,第一重天是四天王天,第二天是忉利天,第叁天是夜摩天,第四天兜率天,這個是跟人間接近的四天。然後是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跟凡夫相近的,這叫六欲天。這個中間,忉利天之下,四大地之上,這裏頭的有情的(就是衆生),有情的也有人類、也有鬼神類,但是有居住在水裏的叫龍王,居住在陸地,還有空生衆生,生長在空中,在空中遊玩的。這個中間,有情,有無情,無情就是山、河、大地、虛空,種種這些個現相,阿難的看跟佛的看,阿難起的意念跟佛的意念,根本不相合的。佛說你看跟我看是有差別的。

  【汝應于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象?】

  你在這些地區,“汝應于此分別自他”,你是把你所見的分別開,分別自見,自是自己,他是所見的事物。現在你跟我,“今吾將汝”,吾是指佛自己說,汝指阿難說,我們所見著的誰是我體、誰爲物象?哪個是我的身體,哪個是物象。這個體是指見,是見精元明。見物的時候跟你見你體的時候,你是怎麼樣理解的、怎麼樣見的?就是說阿難的見跟佛的見完全不一樣,你怎麼認識,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可以驗證。“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象”,哪個是你的身體,哪個是事物之象。

  主要是最後兩句話,“擇于見中誰是我體”,就是誰爲能見;“誰爲物象”,就是你分別開哪是我、哪是他。我就是見性,他就是能見的是物象,能見的是你的體性,所見的是物象。那我見(就是佛見),佛自己說我見,那跟你所見的見,兩個所見的是有選擇的,各有不同。能見所見的當中,你好好分別一下,能見者是誰,哪個是能見之體,哪個是我所見的一切物象,你把這個能分別不混亂嗎?要是能有所分別而不混亂,得知你自己的真性,你選擇一下。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皆也)物非汝。】

  佛跟阿難說,你所見到的跟我所見到的,你分別一下;就是你找找你能見的根源是什麼,就是這一句話,能見的根源。例如說你看見忉利天、四天王天一切的宮殿,日宮、月宮,能見的是你的見識,所見的是物,你所見的不是你,這很明白的,所見的是物,能見是你。乃至于四天王的七金山、八功德水,周遍谛觀,乃至這裏頭有很多光明、很多現相,都是物,不是你。這就是讓阿難一個能見所見,所見是物,能見是你自己能見的見,把你所見的根源,你把它追蹤到你能見的根源,不是日月宮,日月宮殿是物,不是你;乃至你所見的七金山,也不是你。你谛觀審察吧!這都是物,不是你。你漸漸更深入的觀察,雲的生起,鳥的飛躍,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就是你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是能見的事物,而不…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