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P42

  ..续本文上一页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云何本因”,什么是它的本因,佛又举例来说了。这些事物它的变化相各有所因,什么是它的因呢?下一段就来解释,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这一个变化相先说明暗。因为明(就是光明的意思)你才能见诸相;要是没有明,诸相就见不到了。所以明是因为日。说你看见这些变化相是各有所因的,因为什么而起的这些变化相呢。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以前所讲过的,阿难曾问佛,他说我这个心性要各有所还的话,那如来所说的妙明真心有没有还处?别的一切事物都能还归于本体,那我这个妙明的心(妙明元心)有没有所还?佛跟阿难说一切事物各有所还,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就是它的本因。一切事物都有本因,缘还归于因。就像日轮,日轮它什么原因是明的呢?要把日轮还原,那世界就黑暗了,就不光明了。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本也)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 说。】

  所以阿难就问佛,若我的心性各有所还的话,那如来说这个妙明元心它又还到何处,云何无所还?这个后文来解释这个意思,就是佛跟他解释前头的这段因缘。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就告诉阿难说,你现在看见我没有?当然是看见了。“且汝见我”,你拿什么见的我。“见精明元”,就是你所见我的是见精,这个见精就是你的见性,但是跟真心相近,又不是真心,也不是幻化的,也不是常灭的。佛就给阿难分析这个妙明元心的意思,什么是妙明元心呢?就是你所见我的这个见精明元。

  佛给他显示这个心没有还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还呢?就是我们说我们的心,心依何起而还于何处,它起无起处,所以还无还处。这个就是明你的见性,就是说我们的那个真心。阿难问佛的意思,他说我每天所用的这个见的见有还没还?佛说这个见性没有还,也无起处,也无还处。因为什么?它是我们一切诸法的根本,根本之中的真正根本,但是这个既不是真,也不是假。你能见我的这个见,这个见精明元虽然不是真心,但是不是月影呢,“如第二月”,第二月非是月影,月影是不真实的。譬如两个月,这是佛给他作比喻的意思。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你应当好好的听,“汝应谛听”,这个问题我再跟你说,就是这么个含义。“今当示汝,无所还地”,为什么无所还?佛就讲了,用法恐怕他不能明白,就用这比喻来说。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垺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像咱们这个大讲堂,洞开东方,把东边的窗户打开,你可以看见太阳升出来了,太阳升天,你看见光明照耀。若到夜间,到黑夜的夜间那就昏暗了,除了云雾的晦瞑,则复昏暗,这时你什么也看不见了。形容我们这个心,拿日轮来形容我们的心,这是开知见的意思。此大讲堂,你在东边,洞开东方,日轮升空,这是一个明曜之相。因为拿月亮比,月亮它分两部分,一个是满月,一个是晦月,初一到十五,十五是最圆满的时间,从十五到三十这是渐渐渐渐昏暗的时间,上半月就叫白月,下半月就叫黑月。看,以月亮为主,以太阳为主。在我们中国是讲阴历的,我们按阴历计算的,十六到三十,从新月到满月,后半月我们称白月,白月就有光明,黑月变成昏暗,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的。昏,就是什么都不明了。渐渐的昏,十五、十六号开始,到三十号就昏到极点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光明逐渐的减少,减到全部的黑暗。这个道理,咱们都是初一、十五,十六到三十,一个称为黑月,一个称为白月。

  你在房子里头,把这窗户、门都打开就通达了。关上呢?关上就壅塞了,壅塞就不通达了。有光明的时候,你能见一切事物,没有光明你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就说我们人的心性是空无障碍的(形容空性),有障碍就不空,无障碍就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谁都明了。所以佛跟阿难讲“郁垺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就是观这个清净跟黑暗的。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在这个种种的变化相中,你看见了,“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变化相都有因的,缘是助成,因是显现,我们把它各个都还本所因处,明、暗、塞、空,就是你能见的是一个,所见的相通塞昏暗各有不同,但是都在你一见之中。昏暗也好,光明也好,通也好,壅塞也好,但是就是你这一见当中。见是一个,没有差别的,外头的缘,物质的现相,各个不同。

  【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那它怎么起来的,因什么而起的?所以佛跟他说,你看这些变化相,咱们还归它本来的因。不是缘。因缘所生法,是缘生,现在把它各个法还它本因。什么叫做本因,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因什么你见的变化?因为是日轮,有光明,你才能见。那我们把这个再还回日轮。什么缘故?“无日不明”,没有阳光你什么也看不到。明是因为什么?因为日,因为日光照耀才明。把这个明还归于日,光明就没有了,那你所观的都是黑暗。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垺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白还于日,那暗呢?暗还于黑月,黑月就指下半月,十六到三十逐渐的黑。那我们通达,把窗户、门都打开,这个通还于户牖。把门关上了,还于墙宇。门关上了,一个墙,一个窗户,门都关上了,那就不通了。因为什么?因为分别是缘,缘起诸法。缘起诸法是有分别的,把这个缘还于分别。顽虚是空,这个加个虚、加个顽,顽就不是性的意思,顽冥不性的意思,顽虚还于空。郁垺还于尘,清明还于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明、暗、塞、空,明怎么有的,暗怎么生起的,通,壅塞(不通),像这门、墙壁都是不通的,那门打开就通了。明、暗、塞、空就是这些个意义。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但是你的见,见是明、暗、塞、空这些诸相,这八种汝见的见精明性,能见那个性体,能见的性体它又有还吗?从何而起,又还于何处?起无起处,还无还处,显你这个性,能见之性体无还。前面讲的居亭主人,这一切尘有来有去,依的客,客尘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就像客栈似的,来往的客人是无常的,来了住住就走了。这个店主人不会动的,这前头已经作了比喻了,真正主人无所动。所以他欲谁还,他到哪里去?

  你的这个见性元明是常住不动的、是主人。这个意思就告诉我们,让我们认识,我们有个真常不变、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有个真的性体。就是我们经常说,我们讲华严经就讲只是迷了,迷了把这性体好像失掉了,其实并没失掉;没失掉不能运用,没有作用了,迷了。所以佛以下给阿难解释,“何以故”?要把这个明、暗、塞、空,明还于明,暗还于暗。要把明还于明的时候,那不明的时候,你看见还是黑暗。明、暗、塞、空这些种种差别是现相、客尘,你的见性是没有差别的。佛就解释你这个能见的见性的元明之体,从来没有失掉过,何所还?所以阿难问佛说:我见精明元之体怎么无还?这些个都有还。佛就给他解释这段,说见精之体没有还,就是你本来具足的如来的藏性,本具的佛性,无来无去,它是主人,它不会动的。客尘,客人走走来来、来来走走,他不是常灭。这是佛给阿难显他的见性,如果是见性有还的话、可还的话,下文又解释了。上文解释的是不可还,下文解释要还的话,还就不是你了。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要可还的就不是你了,不是你才有还,要是你就无还。你问见性还到何处?“不汝还者”,不是你,是谁?可还了就不是你了,因为不可还才知道你有个真正的你。显性!就是显见,显见不还。我们的见性无还,能见的性体是无还的,就是主人,那些客尘各还所有,明还于日,暗还于暗,就是这样子。

  这是指什么意思呢?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从缘而有的,然后再还之于缘,有缘则现,无缘就没有了,缘无则无。前头的六识是缘六尘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缘“色声香味触法”的,那外头的尘缘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什么作用,什么作用就没有了。因为咱们这“眼耳鼻舌身意”对待外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是因尘而有的。因为“眼耳鼻舌身意”是因为“色声香味触法”才生起的,尘还于尘,尘生则法生,尘生则这个缘念就生,生灭了则灭,缘生则有,缘灭则无,这是随因缘的,所以它有可还之处。那你的见性、你的真心,常住的真性它是不动的,它是没有变化的,还能把它还之于何处?所以阿难问:我那个元明见性之体为什么不还?佛就给他解释说,因为那个不还的才是你,让你认识真我。那不是你是谁呢?“非汝而谁”,这个话就是让我们参的。我们始终不明了,不明了就是什么?不能见性,必须破除这些无明的黑暗,你能还原。在起信论上讲,就是最初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叫业识、转识、现识,现在这个不还的就是你的本识,转、现就是本来的现。说一念不觉,等一念觉了就还本还原了。因此就知道你的心,妙明元净的心体。只是你迷了,把迷惘除掉,仍然能够显现。虽然在你生死流转当中、漂流当中,它并没有失掉,也不是因为你生死流转就把它失掉了,没有!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

《梦参老和尚:楞严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学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