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P42

  ..續本文上一頁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

  “雲何本因”,什麼是它的本因,佛又舉例來說了。這些事物它的變化相各有所因,什麼是它的因呢?下一段就來解釋,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這一個變化相先說明暗。因爲明(就是光明的意思)你才能見諸相;要是沒有明,諸相就見不到了。所以明是因爲日。說你看見這些變化相是各有所因的,因爲什麼而起的這些變化相呢。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爲主?】

  以前所講過的,阿難曾問佛,他說我這個心性要各有所還的話,那如來所說的妙明真心有沒有還處?別的一切事物都能還歸于本體,那我這個妙明的心(妙明元心)有沒有所還?佛跟阿難說一切事物各有所還,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就是它的本因。一切事物都有本因,緣還歸于因。就像日輪,日輪它什麼原因是明的呢?要把日輪還原,那世界就黑暗了,就不光明了。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本也)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爲我宣 說。】

  所以阿難就問佛,若我的心性各有所還的話,那如來說這個妙明元心它又還到何處,雲何無所還?這個後文來解釋這個意思,就是佛跟他解釋前頭的這段因緣。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就告訴阿難說,你現在看見我沒有?當然是看見了。“且汝見我”,你拿什麼見的我。“見精明元”,就是你所見我的是見精,這個見精就是你的見性,但是跟真心相近,又不是真心,也不是幻化的,也不是常滅的。佛就給阿難分析這個妙明元心的意思,什麼是妙明元心呢?就是你所見我的這個見精明元。

  佛給他顯示這個心沒有還的地方,爲什麼沒有還呢?就是我們說我們的心,心依何起而還于何處,它起無起處,所以還無還處。這個就是明你的見性,就是說我們的那個真心。阿難問佛的意思,他說我每天所用的這個見的見有還沒還?佛說這個見性沒有還,也無起處,也無還處。因爲什麼?它是我們一切諸法的根本,根本之中的真正根本,但是這個既不是真,也不是假。你能見我的這個見,這個見精明元雖然不是真心,但是不是月影呢,“如第二月”,第二月非是月影,月影是不真實的。譬如兩個月,這是佛給他作比喻的意思。

  汝應谛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你應當好好的聽,“汝應谛聽”,這個問題我再跟你說,就是這麼個含義。“今當示汝,無所還地”,爲什麼無所還?佛就講了,用法恐怕他不能明白,就用這比喻來說。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垺之象,則纡昏塵;澄霁斂氛,又觀清淨。】

  像咱們這個大講堂,洞開東方,把東邊的窗戶打開,你可以看見太陽升出來了,太陽升天,你看見光明照耀。若到夜間,到黑夜的夜間那就昏暗了,除了雲霧的晦瞑,則複昏暗,這時你什麼也看不見了。形容我們這個心,拿日輪來形容我們的心,這是開知見的意思。此大講堂,你在東邊,洞開東方,日輪升空,這是一個明曜之相。因爲拿月亮比,月亮它分兩部分,一個是滿月,一個是晦月,初一到十五,十五是最圓滿的時間,從十五到叁十這是漸漸漸漸昏暗的時間,上半月就叫白月,下半月就叫黑月。看,以月亮爲主,以太陽爲主。在我們中國是講陰曆的,我們按陰曆計算的,十六到叁十,從新月到滿月,後半月我們稱白月,白月就有光明,黑月變成昏暗,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的。昏,就是什麼都不明了。漸漸的昏,十五、十六號開始,到叁十號就昏到極點了,什麼也看不見了;光明逐漸的減少,減到全部的黑暗。這個道理,咱們都是初一、十五,十六到叁十,一個稱爲黑月,一個稱爲白月。

  你在房子裏頭,把這窗戶、門都打開就通達了。關上呢?關上就壅塞了,壅塞就不通達了。有光明的時候,你能見一切事物,沒有光明你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就說我們人的心性是空無障礙的(形容空性),有障礙就不空,無障礙就空。這個道理很簡單,誰都明了。所以佛跟阿難講“郁垺之象,則纡昏塵;澄霁斂氛,又觀清淨”,就是觀這個清淨跟黑暗的。

  【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

  在這個種種的變化相中,你看見了,“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變化相都有因的,緣是助成,因是顯現,我們把它各個都還本所因處,明、暗、塞、空,就是你能見的是一個,所見的相通塞昏暗各有不同,但是都在你一見之中。昏暗也好,光明也好,通也好,壅塞也好,但是就是你這一見當中。見是一個,沒有差別的,外頭的緣,物質的現相,各個不同。

  【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

  那它怎麼起來的,因什麼而起的?所以佛跟他說,你看這些變化相,咱們還歸它本來的因。不是緣。因緣所生法,是緣生,現在把它各個法還它本因。什麼叫做本因,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因什麼你見的變化?因爲是日輪,有光明,你才能見。那我們把這個再還回日輪。什麼緣故?“無日不明”,沒有陽光你什麼也看不到。明是因爲什麼?因爲日,因爲日光照耀才明。把這個明還歸于日,光明就沒有了,那你所觀的都是黑暗。

  【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垺還塵,清明還霁,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白還于日,那暗呢?暗還于黑月,黑月就指下半月,十六到叁十逐漸的黑。那我們通達,把窗戶、門都打開,這個通還于戶牖。把門關上了,還于牆宇。門關上了,一個牆,一個窗戶,門都關上了,那就不通了。因爲什麼?因爲分別是緣,緣起諸法。緣起諸法是有分別的,把這個緣還于分別。頑虛是空,這個加個虛、加個頑,頑就不是性的意思,頑冥不性的意思,頑虛還于空。郁垺還于塵,清明還于霁。“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明、暗、塞、空,明怎麼有的,暗怎麼生起的,通,壅塞(不通),像這門、牆壁都是不通的,那門打開就通了。明、暗、塞、空就是這些個意義。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于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但是你的見,見是明、暗、塞、空這些諸相,這八種汝見的見精明性,能見那個性體,能見的性體它又有還嗎?從何而起,又還于何處?起無起處,還無還處,顯你這個性,能見之性體無還。前面講的居亭主人,這一切塵有來有去,依的客,客塵都是無常的、變化的,就像客棧似的,來往的客人是無常的,來了住住就走了。這個店主人不會動的,這前頭已經作了比喻了,真正主人無所動。所以他欲誰還,他到哪裏去?

  你的這個見性元明是常住不動的、是主人。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讓我們認識,我們有個真常不變、不生不滅、無去無來,有個真的性體。就是我們經常說,我們講華嚴經就講只是迷了,迷了把這性體好像失掉了,其實並沒失掉;沒失掉不能運用,沒有作用了,迷了。所以佛以下給阿難解釋,“何以故”?要把這個明、暗、塞、空,明還于明,暗還于暗。要把明還于明的時候,那不明的時候,你看見還是黑暗。明、暗、塞、空這些種種差別是現相、客塵,你的見性是沒有差別的。佛就解釋你這個能見的見性的元明之體,從來沒有失掉過,何所還?所以阿難問佛說:我見精明元之體怎麼無還?這些個都有還。佛就給他解釋這段,說見精之體沒有還,就是你本來具足的如來的藏性,本具的佛性,無來無去,它是主人,它不會動的。客塵,客人走走來來、來來走走,他不是常滅。這是佛給阿難顯他的見性,如果是見性有還的話、可還的話,下文又解釋了。上文解釋的是不可還,下文解釋要還的話,還就不是你了。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要可還的就不是你了,不是你才有還,要是你就無還。你問見性還到何處?“不汝還者”,不是你,是誰?可還了就不是你了,因爲不可還才知道你有個真正的你。顯性!就是顯見,顯見不還。我們的見性無還,能見的性體是無還的,就是主人,那些客塵各還所有,明還于日,暗還于暗,就是這樣子。

  這是指什麼意思呢?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從緣而有的,然後再還之于緣,有緣則現,無緣就沒有了,緣無則無。前頭的六識是緣六塵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緣“色聲香味觸法”的,那外頭的塵緣沒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還有什麼作用,什麼作用就沒有了。因爲咱們這“眼耳鼻舌身意”對待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識是因塵而有的。因爲“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爲“色聲香味觸法”才生起的,塵還于塵,塵生則法生,塵生則這個緣念就生,生滅了則滅,緣生則有,緣滅則無,這是隨因緣的,所以它有可還之處。那你的見性、你的真心,常住的真性它是不動的,它是沒有變化的,還能把它還之于何處?所以阿難問:我那個元明見性之體爲什麼不還?佛就給他解釋說,因爲那個不還的才是你,讓你認識真我。那不是你是誰呢?“非汝而誰”,這個話就是讓我們參的。我們始終不明了,不明了就是什麼?不能見性,必須破除這些無明的黑暗,你能還原。在起信論上講,就是最初的一念不覺生叁細,叫業識、轉識、現識,現在這個不還的就是你的本識,轉、現就是本來的現。說一念不覺,等一念覺了就還本還原了。因此就知道你的心,妙明元淨的心體。只是你迷了,把迷惘除掉,仍然能夠顯現。雖然在你生死流轉當中、漂流當中,它並沒有失掉,也不是因爲你生死流轉就把它失掉了,沒有!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淪,于生死中,常被漂…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向佛陀學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