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禅·生命的微笑
許多人以爲禅是很玄很神秘的。事實不然,禅是自己從種種貪婪和執著中解脫出來之後的恬悅、閒適和睿智。它完全表現于生活之中,所以禅家說搬柴運水是禅,行住坐臥是禅,揚處眉瞬目是禅,澄心靜慮是禅。解脫煩惱和執著,便現出自己的“清淨法身”,適應于千變萬化的行爲角色就是“千百億化身”,在日常生活中圓滿成功就是“圓滿報身”。因此,禅不但不神秘,相反的,它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它沃開了生命的花朶,讓我們對著自己的生活報以微笑與欣悅。許多人問道,學禅究竟有什麼好處?有時我說,學禅可以給自己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帶給自己喜悅自在。有時我說,它能啓發自己的性靈,讓自己默契超脫的精神生活。有時我說,它能促動自己對生命之微笑與實現。禅的好處實在是很多,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它讓每個人拭亮自己的“法眼”,認清真正的自己,好過活潑喜悅的生活。
學禅,基本的出發點要正確,不要把“空”看作虛無消極,更不能把“如如不動”當作守空修定。真正的空是淨化自己,接納自己,放下貪婪、嗔恕、愚癡、傲慢和懷疑;真正的“如如不動”是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不被物欲所牽,不做境界色相的奴隸,讓自己充分地醒覺過來。這個簡單的出發點就是禅的微妙本質。它孕育了“真空妙有”的生活智慧,使空宗和有宗的人生哲學,完全融會在生活的實現之中,而成爲所謂的圓滿法。
般若和悟也是學禅的人首先要窺悉的。般若即是佛性,是智慧的活水源頭。如果我們被貪婪和執著等無明所障礙,被成見、偏見和虛僞所蒙蔽,般若的光明性便被塵封,智慧也就無從流露出來,那就要迷失,就會造成許多煩惱與痛苦。至于悟則表示一個人能看穿那些蒙蔽自己的“無明”,從許多塵勞、無明和煩惱中解脫出來,那就是覺醒。
生活並不單是真空妙有和覺悟的理念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實現的本身。所以要在生活之中保持禅定,保持不被色相所牽,內心不被外境所動的修養。這樣才能在生活之中見性。也唯有在生活之中見性,才能回歸到一切現成的禅法,入“平常心是道”的真正義谛。
禅的宗旨就是教人見性成佛的法門。因此,禅一方面是出世間的,是要透過頓悟,度脫一切愚迷,直了成佛,入十方諸佛法界。但是,禅者又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見性的曆程,如果不在生活之中見性悟道,便無從證悟成佛,所以禅是世出世間法不二的,是圓融無礙的生命之道。
現代人受到科學的薰染很深,凡事講究科學的證驗和證據。這本來沒有什麼不對,但日子既久,心靈被科學刻板化,結果把許多不屬于科學的精神生活領域遺忘了,因而造成精神生活的空虛與苦悶。禅能打開我們的法眼,看到廣闊的視野,看出精神生活的希望與光明。
生活在文明的工商社會,物質的享受是充裕的,但是人心被物欲誘惑,而變得更貪婪,使自己的心靈備覺窮因不安。匮乏感加上忙碌、競爭和緊張的生活方式,往往使許多人苦悶異常。而禅正好提共了一個嶄新的生活態度和智慧,讓我們在既有科學文明上,孕育出完美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把禅的基本要義作通俗的闡釋,它的目的是爲讀者提供一個簡要的門徑,去打開自己的法眼,看到生命實現的原貌,它正像花朶一樣,綻放著清香,露出微笑與歡喜。
鄭石岩
七十八年十月寫于木柵
內容簡介:
禅的宗旨就是教人見性成佛的法門,因此,禅一方面是出世間的,是要透過頓悟,度脫一切愚迷,直了成佛,入十方諸佛法界。但是,禅者又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見性的曆程,如果不在生活之中見性悟道,便無從證悟成佛,所以禅是世出世間法不二的,是圓融無礙的生命之道。
本書把禅的基本要義作通俗的闡釋,它的目的是爲讀者提供一個簡要的門徑,去打開自己的法眼,看到生命實現的原貌,它正像花朵一樣,綻放著清香,露出微笑與歡喜。
作者簡介:
鄭石岩教授,中國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深造研究,從事心理咨詢與教學研究多年;對佛學與禅學素有修持,是融心理學、教育學與禅學于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著作豐富,包括《人生路這麼走》《教師的大愛》《父母之愛》《換個想法更好》等30多本書,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典範。
目錄
自序:禅·生命的微笑
第一章 生命的微笑與實現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來
第叁章 純真便是自在
第四章 禅的悅樂
第五章 從禅定到自|由
第七章 頓悟與參禅
第八章 空與智慧
第九章 在見性中實現生活
第十章 結語——禅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