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來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來

  

  只爲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宋·無門和尚

  禅家傳承的大事就是自我的醒覺,“一念覺,衆生是佛”。覺,表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接納自己,笃笃當當的去過自己的人生。醒覺是參悟出來的,它是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到自己原來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所表現的一切,就是那麼獨一無二,值得珍惜。

  人只有在生活的時空之中,當下接納自己,把生活本身當做目的,不要爲了追求物欲而把生活變成手段。這樣才會發現生活的妙悅,才能看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圓滿。你的喜悅,必須用你自己的心去體現,而不是用別人的贊譽來編織。掌聲的背後,往往就站立著一個寂寞孤獨的自己。

  禅者告訴我們,只要真心用餐,粗食淡飯卻也美味無窮。只要你真心去聽去看,隨處都可以耳聞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整個生活的自然環境,都充滿著愉悅之美。只要你靜下來觀察,事事物物都對自己有啓發作用,而心智的成長和生活智慧也是現成的。

  人最忌諱跟別人比較,因爲比較容易起分別心。分別心使人産生貪、嗔、癡叁毒,引導一個人不斷追求,而否定了自己如來的生活。每一個人的人生,畢竟是他自己的花朶。無論自己是什麼花,只有他自己才能綻放出純真的芳香。

  本章旨在闡述一個禅的重要智慧——你自己就是一顆明珠,自己即是如來,要接納自己,歡喜自己,肯定自己,那才有圓滿的人生。

  心中的明珠

  禅的宗旨在于開啓一個人在純淨的真我,孕育活潑自在的精神生活。因此,禅的本質不是要人守空修定,而是要淨心發慧,去過創造性的生活。它超越爲來生作准備的狹隘宗教理念,回歸到現在的生活,而體驗到當下與佛土並無差別。爲了悟見純淨的自我,禅家特別重視“即心即佛”。其所謂的心,就是如如實實地接納真實的自己。

  人的一切彷徨與痛苦是由于不接納自己,一切空虛和不安也都是由于違背自己的本質所致。當一個人不能肯定自己,而必須伏著權勢、虛榮、占有來肯定自己時,他就顯得非常脆弱,容易被物欲所迷,被挫折所激怒,被色相所蒙蔽。唐朝牛頭山法融禅師說:“一心有滯,諸法不通。”“樂道怡然,優遊真實。”

  在禅者的法眼裏,人類只有肯定自己,才可能擺脫一切誘惑,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去工作,去布施,去幫助別人,才會孕育出喜悅與活力,過成功而有意義的生活。人要懂得自尊和自愛,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潛能,好好伸展自己的能力,布施給社會,自己得到福報和愉悅,同時也實踐了無量功德,這就是所謂的“實現的生活”。

  唐朝有一位大珠慧海,爲了問道,特地從越州大雲寺,來到江西開元寺,拜見當時的禅宗大師馬祖。見面時,馬祖問道:

  “你來做什麼?”

  大珠回答說:

  “我來求佛法。”

  馬祖說:

  “我這裏沒有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寶藏不顧,離家亂走作什麼?”

  大珠便問:

  “什麼是我自己的寶藏呢?”

  馬祖說:

  “現在我問的就是你自己的寶藏,它一切具足,沒有欠缺,運用起來非常自在,何必要向外追求。”

  大珠慧海在聽完馬祖這段開示之後,便悟道了。後來寫了“頓悟入道要門”一卷,發揮了圓頓的禅理。馬祖贊美他說:“大珠圓明。”這段公案所揭示的就是接納自己,發現真我,不去跟別人比較和羨慕虛榮,而要笃笃當當地去實現自己生活。這樣一來處自然裏平靜,容易發揮自己的能力,服務娑婆世間,那就是“大珠圓明”的現代意義了。

  人如果一切跟別人比較,就會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就要東施交颦、焦慮不安,不能承擔生活上的種種挑戰。他活不出意義來,即使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快樂不起來。所以馬祖要對大珠說,你自己的寶藏一切具足,沒有欠缺,運用起來非常自在。

  現代人是愛慕虛榮的,大家生活在強烈競爭和貪圖占有上,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靈深處是蒼白的;物質生活看似安穩的,而精神生活顯得非常不安。我們的社會正處于上下交爭利的窘困局面,大部分的人爲了貪圖功利過度的工作,昧于伸自己的本質,而勉強追逐時髦,精神上的壓抑使他快樂不起來,除了借助于狂歡、逃避與麻醉外,又能如何?

  看看我們的社會,犯罪率不斷提高,離婚率節節上升,自殺率邁入十大死亡原因第九位(臺北市爲第八位)。國內心理學家對大學學生作抽樣調查,赫然發現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有優郁或心理不健康的傾向。再看看政|治上的訴求與抗爭,勞資間的糾紛對立,凡此足以說明,每一位國民正需要一顆“大珠圓明”,否則我們就不可能締造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社會。

  有識者也許會想到教育的力量,透過教育來喚醒一個人的真我,使每一個人能了解自己,接納自己,過實現的生活;也以了解別人,接納別人,尊得別人。但是我們的教育似乎又疏于這方面的教導,我們只是一味地升學,一味地往功利的幻影中去鑽,于是造就了迷失的一代。

  有一則寓言故事,很能發人深省當前教育的缺陷。這故事是說,有一天,許多動物聚集在一起開會,討論學校的課程。兔子說跑重要,一定要列入課程;鳥兒說飛翔重要,一定要列入課程;老鼠說挖洞重要,也一定要列入課程。最後,他們把各種重要的技能都列入課程,強製他們的孩子學習。結果鳥兒的飛翔課本應該考甲等的,後來,爲了學習用翅膀挖洞,把翅膀給弄壞了,牠既沒有學會挖洞,連飛翔也考個丙等。兔子爲了學飛翔,從樹上跌落而骨折,牠不但飛不成,連牠最專長的賽跑也出了問題。教育的結果,沒有一個孩子根據自性去發展成長,反而各個受到創傷,垂頭喪氣。

  現代的教育,一味強調功利及升學競爭,每個孩子的真我都被忽略。結果,所造成就出來的人,都不能滿意自己,而又不懂得尊重別人。每一個人似乎都要在同一個價值觀念下相互比較競爭,而致忽略開拓內在的精神生活。于是,我們的社會普通彌漫著人雲亦雲的習氣,因爲我們缺乏獨立自|由的判斷。到處看到一窩蜂的追逐熱潮,因爲每一個人缺乏充分屬于自己的價值取向。社會上呈現優柔寡斷的性格,因爲我們未曾學習過爲自己的生活做負責的抉擇。

  于是,我們需要禅的精神生活,需要禅的淨化,還我明珠使自己“大珠圓明”。

  畢竟是自己

  如果你想排解憤世嫉俗的習氣,讓自己生活得心平氣和,就得先接納自己。接納自己不是劃地自限,而是認清自己,接納自己的因緣,從自己的本質出發,去過實現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有其特有的能力、經驗和機會,他是獨一無二的,只有能接納自己,生活才可能變得朝氣蓬勃,充滿喜悅。否則,就等于否定自己,迷失自己,在生活上感到空虛、寂寞和無奈。

  生活是絕對主觀的,它是自己本質的全部投射,如果我們不能接納它,便看不出生活的可貴處。每項一個人無時無刻不是在扮演一個獨特的角色,無論當時你喜不喜歡,高不高興,你終究是在生活。既然如此,爲什麼不欣然接納它?

  許多人愛挑剔自己,拒絕接受現實的遭遇,一心想要逃避它。所以滿腹牢騷,激動的時候,更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铤而走險。

  禅者的生活態度不是逃避,而是接納。無論順逆、苦樂或得失,通通予以接納。只有接納才有喜悅,唯有接納,才知道痛下針砭。禅的本質是不造作,不回避,不向外馳求,不守空修定,而是如如實實地去接納生活,實現生活。

  你可能爲趕不上車子而抱怨,但爲什麼不爲搭上次一班車而慶幸呢?你埋怨爲上班打卡而趕路,爲什麼不爲自己擁有一雙健朗的雙腿而慶幸呢?你每天急急忙忙的上班,爲什麼不提早幾分鍾享受從容的氣氛呢?人唯有投注于生活,實際體驗到生活的本身,才感受到自己就是整個大自然節奏的一部分。只要沒有虛妄和造作,所有陳現出未來的就是本來面目,自己就是活在如來裏頭。

  禅宗有一則公案說,有一天達摩把學生們叫來,要他們說說自己的心得,好把衣缽傳給真正悟道的人。

  道副說:

  “依我看來,道的大用不在于執著文字或離言絕說。”

  達摩回答說:

  “你得到我的皮。”

  尼總持說:

  “依我的見解,好像慶喜見到阿閃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達摩回答說:

  “你得到我的肉。”

  道育說:

  “地、水、火、風四大萬物的要素,色、受、想、行、識五種知覺與色相之互動,只不過因緣的假合,並沒有什麼真實和永恒,我認爲無一法可得。”

  達摩回答說:

  “你得到我的骨。”

  最後輪到慧可,他走出來,向老師行個禮之後,就站在當弟子應該站的位子,一語未發。這時,達摩說:

  “你得到我的髓。”

  于是,達摩把禅宗的衣缽傳給了他。達摩所以肯定慧可,把禅宗的信物交給他,是因爲慧可已經把道從思惟的“理無礙”中,實現到生活的“事無礙”裏頭。他完全能接納自己,實現自己,成爲如來的實踐者。當下,他是學生,所以向老師行禮,一切都如法的生活,“從心所欲,不逾矩”。慧可是生活的實踐者,而不是言談的揣測者。

  人唯有接納自己,生活才不會疏離,感情和理智才不矛盾,才不會造成煩惱。在《莊子》大宗師這一篇裏,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子祀和子輿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輿害病,子祀就去探望他。見面時,子輿竟對著子祀調侃自己說:

  “偉大的造物者啊!意把我變成駝背模樣!背上生了五個瘡口,而頰因伛偻而低伏到肚臍,兩肩降起,高過頭頂,脖頸骨則朝天突起。”

  他感染了陰陽不調的邪氣,才變成這副模樣。但是他還是悠閑地一步一步走到井邊,從井裏照見了自己的樣子,更戲谑地說:

  “哎喲!造物者又要把我變成這滑稽的模樣呢!”

  子祀問他:

  …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