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
只为分明极,
翻令所得迟,
早知灯是火,
饭熟已多时。
——宋·无门和尚
禅家传承的大事就是自我的醒觉,“一念觉,众生是佛”。觉,表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接纳自己,笃笃当当的去过自己的人生。醒觉是参悟出来的,它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到自己原来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所表现的一切,就是那么独一无二,值得珍惜。
人只有在生活的时空之中,当下接纳自己,把生活本身当做目的,不要为了追求物欲而把生活变成手段。这样才会发现生活的妙悦,才能看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圆满。你的喜悦,必须用你自己的心去体现,而不是用别人的赞誉来编织。掌声的背后,往往就站立著一个寂寞孤独的自己。
禅者告诉我们,只要真心用餐,粗食淡饭却也美味无穷。只要你真心去听去看,随处都可以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整个生活的自然环境,都充满著愉悦之美。只要你静下来观察,事事物物都对自己有启发作用,而心智的成长和生活智慧也是现成的。
人最忌讳跟别人比较,因为比较容易起分别心。分别心使人产生贪、嗔、痴三毒,引导一个人不断追求,而否定了自己如来的生活。每一个人的人生,毕竟是他自己的花朶。无论自己是什么花,只有他自己才能绽放出纯真的芳香。
本章旨在阐述一个禅的重要智慧——你自己就是一颗明珠,自己即是如来,要接纳自己,欢喜自己,肯定自己,那才有圆满的人生。
心中的明珠
禅的宗旨在于开启一个人在纯净的真我,孕育活泼自在的精神生活。因此,禅的本质不是要人守空修定,而是要净心发慧,去过创造性的生活。它超越为来生作准备的狭隘宗教理念,回归到现在的生活,而体验到当下与佛土并无差别。为了悟见纯净的自我,禅家特别重视“即心即佛”。其所谓的心,就是如如实实地接纳真实的自己。
人的一切彷徨与痛苦是由于不接纳自己,一切空虚和不安也都是由于违背自己的本质所致。当一个人不能肯定自己,而必须伏著权势、虚荣、占有来肯定自己时,他就显得非常脆弱,容易被物欲所迷,被挫折所激怒,被色相所蒙蔽。唐朝牛头山法融禅师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乐道怡然,优游真实。”
在禅者的法眼里,人类只有肯定自己,才可能摆脱一切诱惑,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生活,去工作,去布施,去帮助别人,才会孕育出喜悦与活力,过成功而有意义的生活。人要懂得自尊和自爱,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潜能,好好伸展自己的能力,布施给社会,自己得到福报和愉悦,同时也实践了无量功德,这就是所谓的“实现的生活”。
唐朝有一位大珠慧海,为了问道,特地从越州大云寺,来到江西开元寺,拜见当时的禅宗大师马祖。见面时,马祖问道:
“你来做什么?”
大珠回答说:
“我来求佛法。”
马祖说:
“我这里没有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宝藏不顾,离家乱走作什么?”
大珠便问:
“什么是我自己的宝藏呢?”
马祖说:
“现在我问的就是你自己的宝藏,它一切具足,没有欠缺,运用起来非常自在,何必要向外追求。”
大珠慧海在听完马祖这段开示之后,便悟道了。后来写了“顿悟入道要门”一卷,发挥了圆顿的禅理。马祖赞美他说:“大珠圆明。”这段公案所揭示的就是接纳自己,发现真我,不去跟别人比较和羡慕虚荣,而要笃笃当当地去实现自己生活。这样一来处自然里平静,容易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娑婆世间,那就是“大珠圆明”的现代意义了。
人如果一切跟别人比较,就会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就要东施交颦、焦虑不安,不能承担生活上的种种挑战。他活不出意义来,即使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也快乐不起来。所以马祖要对大珠说,你自己的宝藏一切具足,没有欠缺,运用起来非常自在。
现代人是爱慕虚荣的,大家生活在强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上,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灵深处是苍白的;物质生活看似安稳的,而精神生活显得非常不安。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上下交争利的窘困局面,大部分的人为了贪图功利过度的工作,昧于伸自己的本质,而勉强追逐时髦,精神上的压抑使他快乐不起来,除了借助于狂欢、逃避与麻醉外,又能如何?
看看我们的社会,犯罪率不断提高,离婚率节节上升,自杀率迈入十大死亡原因第九位(台北市为第八位)。国内心理学家对大学学生作抽样调查,赫然发现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有优郁或心理不健康的倾向。再看看政|治上的诉求与抗争,劳资间的纠纷对立,凡此足以说明,每一位国民正需要一颗“大珠圆明”,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缔造一个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
有识者也许会想到教育的力量,透过教育来唤醒一个人的真我,使每一个人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过实现的生活;也以了解别人,接纳别人,尊得别人。但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又疏于这方面的教导,我们只是一味地升学,一味地往功利的幻影中去钻,于是造就了迷失的一代。
有一则寓言故事,很能发人深省当前教育的缺陷。这故事是说,有一天,许多动物聚集在一起开会,讨论学校的课程。兔子说跑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鸟儿说飞翔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老鼠说挖洞重要,也一定要列入课程。最后,他们把各种重要的技能都列入课程,强制他们的孩子学习。结果鸟儿的飞翔课本应该考甲等的,后来,为了学习用翅膀挖洞,把翅膀给弄坏了,牠既没有学会挖洞,连飞翔也考个丙等。兔子为了学飞翔,从树上跌落而骨折,牠不但飞不成,连牠最专长的赛跑也出了问题。教育的结果,没有一个孩子根据自性去发展成长,反而各个受到创伤,垂头丧气。
现代的教育,一味强调功利及升学竞争,每个孩子的真我都被忽略。结果,所造成就出来的人,都不能满意自己,而又不懂得尊重别人。每一个人似乎都要在同一个价值观念下相互比较竞争,而致忽略开拓内在的精神生活。于是,我们的社会普通弥漫著人云亦云的习气,因为我们缺乏独立自|由的判断。到处看到一窝蜂的追逐热潮,因为每一个人缺乏充分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社会上呈现优柔寡断的性格,因为我们未曾学习过为自己的生活做负责的抉择。
于是,我们需要禅的精神生活,需要禅的净化,还我明珠使自己“大珠圆明”。
毕竟是自己
如果你想排解愤世嫉俗的习气,让自己生活得心平气和,就得先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不是划地自限,而是认清自己,接纳自己的因缘,从自己的本质出发,去过实现的生活。每个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有其特有的能力、经验和机会,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能接纳自己,生活才可能变得朝气蓬勃,充满喜悦。否则,就等于否定自己,迷失自己,在生活上感到空虚、寂寞和无奈。
生活是绝对主观的,它是自己本质的全部投射,如果我们不能接纳它,便看不出生活的可贵处。每项一个人无时无刻不是在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无论当时你喜不喜欢,高不高兴,你终究是在生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欣然接纳它?
许多人爱挑剔自己,拒绝接受现实的遭遇,一心想要逃避它。所以满腹牢骚,激动的时候,更会做出错误的决定,铤而走险。
禅者的生活态度不是逃避,而是接纳。无论顺逆、苦乐或得失,通通予以接纳。只有接纳才有喜悦,唯有接纳,才知道痛下针砭。禅的本质是不造作,不回避,不向外驰求,不守空修定,而是如如实实地去接纳生活,实现生活。
你可能为赶不上车子而抱怨,但为什么不为搭上次一班车而庆幸呢?你埋怨为上班打卡而赶路,为什么不为自己拥有一双健朗的双腿而庆幸呢?你每天急急忙忙的上班,为什么不提早几分钟享受从容的气氛呢?人唯有投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生活的本身,才感受到自己就是整个大自然节奏的一部分。只要没有虚妄和造作,所有陈现出未来的就是本来面目,自己就是活在如来里头。
禅宗有一则公案说,有一天达摩把学生们叫来,要他们说说自己的心得,好把衣钵传给真正悟道的人。
道副说:
“依我看来,道的大用不在于执著文字或离言绝说。”
达摩回答说:
“你得到我的皮。”
尼总持说:
“依我的见解,好像庆喜见到阿闪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达摩回答说:
“你得到我的肉。”
道育说:
“地、水、火、风四大万物的要素,色、受、想、行、识五种知觉与色相之互动,只不过因缘的假合,并没有什么真实和永恒,我认为无一法可得。”
达摩回答说:
“你得到我的骨。”
最后轮到慧可,他走出来,向老师行个礼之后,就站在当弟子应该站的位子,一语未发。这时,达摩说:
“你得到我的髓。”
于是,达摩把禅宗的衣钵传给了他。达摩所以肯定慧可,把禅宗的信物交给他,是因为慧可已经把道从思惟的“理无碍”中,实现到生活的“事无碍”里头。他完全能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成为如来的实践者。当下,他是学生,所以向老师行礼,一切都如法的生活,“从心所欲,不逾矩”。慧可是生活的实践者,而不是言谈的揣测者。
人唯有接纳自己,生活才不会疏离,感情和理智才不矛盾,才不会造成烦恼。在《庄子》大宗师这一篇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子祀和子舆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舆害病,子祀就去探望他。见面时,子舆竟对著子祀调侃自己说:
“伟大的造物者啊!意把我变成驼背模样!背上生了五个疮口,而颊因伛偻而低伏到肚脐,两肩降起,高过头顶,脖颈骨则朝天突起。”
他感染了阴阳不调的邪气,才变成这副模样。但是他还是悠闲地一步一步走到井边,从井里照见了自己的样子,更戏谑地说:
“哎哟!造物者又要把我变成这滑稽的模样呢!”
子祀问他:
…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