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P2

  ..续本文上一页

  “你是不是讨厌这种病?”

  子舆说:

  “不,我为什么要讨厌它呢?假使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便用它在夜里报晓;假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便用它去打斑鸠来烤了吃;假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辆,我的精神变成了马,我便可以乘著它遨游,无需另备马车了。再说吧!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哀乐自然不侵入心中来。这就是自古以来所谓的“解脱”(悬解)。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就要被外物奴役束缚了。物不能胜天,这是不易的理则,当我改变不了它的时候,我又为什么要讨厌它呢?”

  庄子讲的这则故事,真正道尽了生活和智慧,也触及了禅的核心。人必须先接纳自己,依照自己的本质,好好地生活,那就是禅家所谓的“一切现成”。禅宗第三祖僧璨在《信心铭》中说:

  “至道无难,唯嫌揀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消遥绝恼。”

  禅者给予我们最大的生活启示就是接纳与实现。你之所以是你,正因为有你的因缘和本质,好好接纳它、实现它,成功的生活和人生的光明面不就展现在眼前了吗?

  人生最忌讳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嫉羡别人,一味跟著别人而随波逐流。禅家说“讳顺相争,是为心病”,只有依照自己所有的本质,好好地生活,去成就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意义,才是“如来”的生活,才是有朝气的生活。

  日日是好日

  我们平常生活的种种际遇,无论是家庭上的,工作上的,乃至触目遇缘所看到的、听到的或闻到的,都具有深妙的意义,均能启迪心智,陶冶心性,引发我们悟入甚深了义的精神生活。禅者把这些触目员缘的际遇称作无情,而生活便是用“正法眼藏”去聆听它的说法,看出它的光明面和丰富的意义。

  禅者认为,人若想生活得成功,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看出无情所泄露的启发性。这样才可能勘破一切烦恼隐晦,掌握光明的人生,在种种经历之中学到教训,孕育剔透明的睿的智慧。更具体的说,人必须在挫折与人败中学会成功的诀窍;在得意和成功中学会谦虚;在顺逆际遇中认识生活的无常;在耳听目遇的色相中发现理则。只有真正懂得无情说法的人,他才可能是一位有创造力、有智慧的觉者。宋朝苏东坡居士说:

  “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偶,

  他日如举似人?”

  这首诗无非在告诉我们,生活上的事事物物,随时随地都在现“广长舌相”,处处蕴涵著甚深的真理。溪声或山色给我们空的旋律,表露了自然与圆满;日常的俗务给予我们的精神生活的素材,它形成了生命的智慧。一本经典,及至一个生活的插曲,只要你用正眼观看,都能发现它所流泄的高妙讯息,随时给予我们生动的启发。而在感动省悟之中,总给自己留下雀跃的欢喜。我们正啜饮著无情所流泌出来的浮汁,使心智不断地成长,醒悟到不可思义的法界。

  唐朝洞山良价禅师为了问法,特地参访了当时的大师云岩昙成,一见面便问:

  “无情说法能听得到吗?”

  云岩答道:

  “无情说法当然能听得到。”

  洞山又问:

  “老师,你听得到无情说法吗?”

  云岩说:

  “假如我听得到,我便成为法身,那么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按:所谓法身是指精神生活的本体,它不是语言所能叙述,现象界所能比喻,它是菩提自性。这个部分是千百亿化身及一切现象的根头,唯有透过内证与反省才能“看”到它。云岩所以这么说,是要引导洞山去看和听“那个正在说话的自己”。)

  洞山还是不解的问:

  “那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这时云岩便举走一只佛尘,问洞山说:“你听到了没有?”洞山说听不到,于是云岩说:

  “我说法,你尚且听不到,更何况无情说法呢?”

  的确不错,经过老师刻意指点的道理,尚且不容易明白,又何况直接去了解无情说法呢?这时,洞山还是不明白无情说法是什么,于是又问:“无情说法出自何典?”云岩告诉他说:

  “《阿弥陀经》上不是明明白白地说:“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吗?”

  这时洞山恍然大悟,原来无情说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以没有成见、没有偏执的谦冲之情,去聆听一切事相。就在那聆听之中,我们孕育了智慧,我们也流露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那就是大乘佛法的精妙之处。这时,自己就是如来的觉者了。洞山于是写了一首偈子说:

  “也大奇!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

  眼处闻声方得知。”

  洞山所说的“眼处闻声”,就是不要让自己的眼睛被视觉的成见所障碍。当然耳朶的听力,也不能被它的刻板模式所束缚。要全部的跃入,才能体会到整个生命的丰富意义。这种通全完整的把握,颇有完形心理学所说整体认知的意味。

  这时,洞山有所领悟了。云岩问他:“现在你觉得如何?是不是很高兴?”洞山回禀老师说:“那岂止是高兴,简直就像在垃圾堆中发现了珍宝一样。”对了,当我们明白到这一点,便不难相信禅者对生活的赞叹: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日日是好日,

  夜夜是春宵。”

  因为随时地都能体会到无情的甚深了义,事事物物对自己都有著无尽的启发。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听到的、因应的,都是无情。它们都在为我们说法,科学家聆听其就法而发现了新知,哲学家聆听其说法而领会到高深的哲理。一个平常的人听聆听其说法,可以受用无穷。但是,只要心中存有一点成见,便听不到无情说法。

  在《吕氏春秋》这本古书中,记著一则有趣的故事。高阳应先生要盖房子,准备了许多建材,并找来工匠。工匠看过材料之后说:

  “现在还不可以盖房子。因为木料是湿的,盖上去敷上一层泥,一定会弯曲,而且湿木头盖房子,现在看起来虽好,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倒塌。”

  高阳应自负地对工匠说:

  “照你的就法,那房子不应该会倒塌。因为木料乾了之后就愈结实,泥土乾了就愈轻;拿愈来愈结实的木料去承担愈来愈轻的泥,房子一定不会倒塌。”

  于是高阳应颐指气使地下令要工匠盖房子。果然,房子好不久便倒塌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聆听无情不可意义的就法,这是增长智慧和勘破烦恼的微妙法门。比如说,你到公园或郊外散步,只要静下心来,让自己与周遭融合共鸣,花鸟树木便会令你神往忘我。工作之中,若能打起精神全神专注,便会体会到个中的禅趣。只要你稍加留意,聆听无情给我们的启示,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自然而然有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可思议妙用。

  接纳与珍惜

  在生活之中,触目遇缘,所到之处,都可以透过开放的心灵,而体验到事物的完美。发现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都是生命的花朶,都是值得赞赏的。从而内心泛起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对自己的生命,乃至对一切有情众生,均报以会心的微笑,衷心的赞叹它的存在。当我们接纳它时,就会欣赏它;珍惜它时,就会爱喜它。要以雀跃的心情面对自己的生活。

  我们之以欢喜因为现在活著,而不是拥有计多财富和头衔;这正像喜欢一朶花,而不是喜欢系在花上的彩带。

  佛陀告诉他的弟子,在大地上长了各色各样的花。它们的类别不同,香气互异,清馨的莲花一定不会把自己变为雍容宣贵的牡丹;山坡上的小野黄花,也绝不羡慕院子里艳冶的玫瑰。同样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尊贵的。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自己,无论是什么,都得接纳它,喜欢它,因为那毕竟是你自己。人只有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去过实现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喜悦,才能绽放著高贵的生命花朶,流露出芳香和微笑。

  人是不能互相比较的,只要一堕入比较,就会否定自己,妒羡别人,坠入迷失。然而,今天人类却普遍走向比较与炫耀的歧路:大部分的人不是在肯定自己,把生活孕育出意义丰富的花朶,而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恨不得把自己变成跟别人一样。于是人类生活的夸耀、自大和争取别人的掌声之中,他们一味往外寻找生活的答案,而内心却显得空虚和苍白。教育家利奥

  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叫莫拉的人,在大街上找东西,他的朋友看到了,问他:

  “莫拉,你在找什么?”

  “找钥匙。”他说。

  “我来帮你找!”朋友说著,也蹲在地上到处找。

  “莫拉!你记得钥匙掉在那个角落吗?”

  “我在屋子里掉的。”他说。

  “那你在大街上找什么?”朋友们责怪他。

  “因为街上比较亮啊!”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寓言。现代人已遗失了“自我之钥”,但却不回到自己的生活园地中寻找,而汲汲灯红酒缘和纸醉金迷中寻找。

  我们有了宝贵的生命是为了生活,如今却因为处心积虚想占有,而完全遗忘了生活的本身。赚钱是为了生活,如今却为了赚钱而否定或牺牲生活。这是在否定那宝贵的生命之莲华。人类占有之心愈重,欲望愈高,心里头愈觉得匮乏,终至造成精神生活的饥饿、苦闷状态,甚至疯狂。

  每一个人毕竟是他自己的花朶,嫉妒和羡慕别人是愚昧的,虽然你也许有一点缺陷,但是你却有足够的潜能去生活得好。你不一定成为一棵大松树,但你至少可以成为一棵好的小灌木。你不一定是江海中的大鱼,但一定可以当一条活泼喜悦的小鱼。你不一定是庄子所说的大鹏,但一定可以是快乐的一只鸟。

  在禅者的眼里,生命就像花朶,每一朶花都是美的,所以大松树和小灌木没有不同,因为他们都在实现生命;大鱼和小鱼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实现的喜悦是没有不同的呀!大鹏和小鸟也没有差别,因为他们都在飞翔里赞美著生命的高贵。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