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纯真便是自在
朴落非他物,
縱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宋·洪寿禅师
禅的宗旨就是见性。见性不是看到什么自性,而是自然地流露出生活的种种妙悦自在。如果把见性当做看到自己有什么,那是错误的。把自己视为一个被发现的对象,并非真正的见性。见性是很自然地呈现了自己,流露出自己的纯真。
禅所谓的圆融即是纯真。人不在于使自己成为特别的样子,更不在为自己塑造一个典型。圆融表示自己确能无所障碍,无须依赖,无所执著的自在和安祥。唐朝道吾禅师说:
“乐道山僧纵性多,
天回地转任纵他,
闲卧孤峯无伴侣,
独唱无生一曲歌。”
这里所谓的纵性不是放纵,而单纯地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别无追逐,没有执著,无碍地和光接物,那是经过一番净化之后,存留的纯真。只是依照纯真的自己,任运放旷地生活,像“孤峯无伴”一样,没有比较,没有模仿,没有竞争,没有成见和对立,这样才把无明和尘劳洗去,才把成见和怨怼调伏。这时才能唱出“无生”(没有追逐和贪求)的生命之歌。这首生命之歌就是真空妙有谱出来的。
真空妙有
禅家对生命的态度,常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禅诗来比喻。它道尽了生命的现象:真空妙有。因为人生不过几十年岁月,再长寿也只能活一百来岁。人毕竟是要死的,所有的努力和执取,乃至躯体色身,都要随著死亡而消失。所以佛陀说,人生是“无常”的,生老病死是“苦”的,一切现象都要隐没于“空”。连经由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到最后也不存在,所以称为“无我”。但是,佛陀又告诉我们,这有血有肉的人身,却是难得的。人正好可以借著它的存在,活出光明的本性,活得清心自在,活得圆满有意义,从而证入精神法界。宋朝善能禅师说:“不可以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善能的意思是说,你不可以把有限的生命当做永恒,而在得失名利上看不开;不可以在贪、嗔、痴上钻不出来,而生活在狭隘的意识里;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执著,陷入无尽的苦闷中挣扎。相反的,你也不能因为一切本空,而不明白活泼有朝气的生命本质。要好好地生活,在恬淡中发现富足,在单纯中发现喜悦,在精进中看到光明,在慈悲中悟入圆融无碍。
人要想生活得好,就得从真空妙有出发。要根据自己的因缘去生活,去接纳,去欣赏,去体味自己跟前的“一朝风月”。唐朝的雪峯,有一天看到了一根树枝,觉得它很美,就捡回去,送给他的老师大安禅师,上而写著:
“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大安禅师收到了这件礼物,便一边欣赏,一边赞美他的学生说:
“本色住山人,且无力斧痕。”
生活在真空妙有的人是不造作、不贪婪、不虚伪的。这就是佛法里头“空”的修行宗旨。
在日常生活上,我们若能把握万古长空,就不会有成见,就有好的度量,好的人缘,好的思考,好的态度,所有的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样自然的流露出来,无需勉强修治。
人与人相处,有了空间,彼此就没有计较,没有对立,友谊自然流露出来。这就像花朶在你的苗圃中自然绽放著清香一样。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能够相互尊重,互相宽容和尊敬,彼此之间就会减少磨擦,这就是空间。有了空间,家庭就会和睦,处处显得温暖和快乐,这就是真空妙有。家庭生活需要空间,社会活动需要空间,政|治运作也需要空间。空是人类生就是真空妙有。家庭生活需要空间,社会活动需要空间,政|治运作也需要空间。空是人类生活的瑰宝,有了它便能孕育一切。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佛教经典更随处流泻著“空”的智慧,并且肯定空性即是实性,空性即是慧性。因为空孕育了万物。
一个冲突,一次车祸,一起战事,一场灾难,都是因为失去空间而造成的。因此,在禅者的眼里,宽容是性情的空间,所以有容乃大;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所以要稍安勿躁;戒律是自我的空间,所以要遵守戒律才不役于物;布施是实现的空间,所以有布施才有欢喜;禅定是智慧的空间,所以要定慧等持。
读书太用功了,必然失去原则创性的智慧,因为失去了智慧的空间。爱情太执太深了,必然要产生烦恼和痛苦,因为彼此没有空间可以回旋。工作太忙碌了,就失去了生活上种种情趣,因为没有空间闲让自己恬适下来欣赏。个性太急躁了,就会刚愎自用而坏了大事,因为丧失了洞察事理和空间。欲望太多了,自己就会陷在贫穷的意识里,因为失去了知足的空间。
禅家常说“水清月自现”,只有水清净了,高空的月才明朗。要想生活得惬意闲适,看出生活的丰富意义,就得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不与别人竞相比较,那才是真空妙有的生活。禅师们常说:
“无形无相大毗卢,
尘劳灭尽真如在。”
唯有放下一切贪执、不安、防卫机制,我们才能看到光明的毗庐遮那如来,呈现光明自在的人生。也唯有把一切尘劳、争夺、高傲和自负放下,我们才活在真实的如来之中。
清纯的性情
人只有在醒觉的时候才有良好的性情。性情是精神生活的体质;清妙、恬淡、无私的性情表现了一个人的气质,同时也投射出慈、悲、喜、舍的无量光辉。有的人性情刚烈,令人望而生畏,避之犹恐不及。有的人性情怯弱,处处显得回避而缺乏信心。更有多愁善感的人,终日像杞人优天一样的烦恼著。但是,我们也可看到一种温柔纯稳的性情,他们时时流露著智慧和光芒,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你可以感受到温暖、宽容和喜悦。他们的亲切鼓舞了你,他们的宽容启发了你,他们的恬适令你自在。
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情。性情如果是执著的,就会产生暴烈或优郁,消极或退却,于是,性情成为烦恼的来源。反之,经过醒觉洗灈过的性情,便具有愉悦清妙的品质,它产生精神生活的神韵和力量。
每一位父母亲都会爱护子女,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因为爱得深,爱得执迷,所以会强烈地指责过错,赏罚失据;或者溺爱太深,以致造成错误的教育,甚而影响亲子之间的情感。
没有经过醒觉澄清的爱,会化为汹涌的激情,它具有伤害性。男女之间的恋爱,夫妻之间的情爱,朋友之间的友爱,都会被一时的激情所迷,突然的冲动所乱,强烈的气愤所扭曲。于是性情的调养,成为一个人是否沉稳乐观,愉悦而有回应力的主要关键。
禅者认为好的性情是从布施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布施能消除性情的障碍,开阔性情的柔美和视野。佛经上记载,佛陀弟子之中,解义能力最好的阿难,有一天在一个贫民地区乞食。一位施主对他说:
“我贫穷,不能布施。”
阿难说:
“布施可以使你富有。”
施主说:
“我贫穷到三餐不继,怎么能布施呢?”
阿难说:
“那你就把贫穷拿来布施。”
布施使人感到富足和实现的心理回馈,这是心理学家能肯定的。但是怎么把贫穷拿来布施呢?这是说,如果你奉行布施波罗蜜,你的贫穷之心将随著布施而消失。
就性情的孕育而言,光是布施还是不够。因为性情的流泻,需要有个悠然开阔的空间。首先,宽容是性情的空间。人如能宽容别人,就能维持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父母懂得宽容孩子一时犯错,就能冷静坐下来,陪著孩子检讨错误,改正疏忽。从而养成避免错误,勇于改正的态度,而亲子之间,也就更富情感。宽容可以把性情升华为有能力的爱和慈悲心,则时也创造了心智成长和喜悦的气氛。宽容在生活上所导致的影响,正如六祖慧能所说: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当我们能忍让宽容时,处处显和睦,遇事反而容易沟通。当我们能忍一时之愤,事后再作处置时,所有的恶业也就无从发生。
其次,慈悲也是性情的空间。我们甚至可以说,慈悲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性情。一念慈悲,能与一切有众生比朋而游,而发现参赞之美,陶冶清妙之性情。寒山子诗云:“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朋游情未已,彻夜不能眠。”那是多么令人悦乐自在呀!
禅者在行住坐卧中,无时不是表露著他们的慈悲。对弟子的教导,更以慈悲为宗旨。有一位弟子,在归宗禅师门下参学多年,他征得老师的同意,要出去行脚参学。归宗禅师告诉他说,你去准备衣物,回头再来这里,我要告诉你禅的旨意和心传。过一会儿,学生回来向禅师辞行,并请问禅的精要。归宗禅师告诉他说:
“天气严寒,途中善处珍重。”
这句话是实际的关怀,真正的流露著老师的慈悲。它可以使失落的人重拾欢乐,使空虚的人充实,使绝望的人再度看到希望。慈悲的感人真的可以一“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其三,欣赏与无嗔也是性情的空间。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就能表现得悦乐谦冲;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就有和睦相处的情谊。欣赏一个人的优点,等于肯定一个人的生命;蔑视一个人的优点,就等于否定了他的存在。教育的失败是由于师长疏于肯定孩子的优点,成天在他失败的地方挑剔。人情上的破坏,是由于彼此揭发丑陋的隐私,而不去欣赏别人的成就。所有的固执、偏见、纷争和嗔怒、都源自不懂得欣赏别人和接纳别人。
唐朝天台山上有一位禅者叫拾得。听说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他也乐得接纳别人叫人这个现成的名字,平常做些不起眼的洒扫杂工作,别人并不看重他。但是他却是一个肢踏实地的禅者。有一天,四众来天台山念戒。拾得真情流露地对著大众说:“你们聚集在一起念戒做什么呢?”当时,维那厉色地叱责他胡闹。拾得便对他说:
“大德且住!
无嗔即是戒,
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你合,
…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三章 纯真便是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