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禅的悦乐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唐·寒山子
快乐,从禅学的观点来看,显然是自然与和谐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造作和强求的结果。只是你想刻意追求一些享乐或快慰,它即刻像受惊的啼鸟,蓦然离去。反之,如果以踏实的态度去生活,投注其中,就能品味采多姿的体验,享受到快乐的生活。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生活是现成的,快乐也是现成的。只要你开启心胸,接纳一切有情,澄净一下你的耳目,去欣赏生活上的点点滴滴,走出狭隘的桎梏和成见,去结交亲切的友谊,很容易就有了清新的情趣和快乐的感受。生活是一种实现,生活本身就是至高的喜悦。宋朝无门和尚说:
“青天白日,
切忌寻觅,
更问如何,
抱赃叫屈。”
这首偈了说明了生活的基本态度:生活本身有许多快乐,千万不要以贪图享乐之心做出过当的追求,要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生活,去实现,这就有了生命的光辉。如果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到处想追求刺激性快乐,到头来一定烦恼苦闷,就好象自己抱着脏物,还要到处喊冤一样的可笑。
现代人的生活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不快乐。现代人显得处处与禅的真理大相迳庭。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强求,每天在膨胀自己的欲望,以致产生了贪婪的饕餮情结。心理上产生一种永远填不饱的饥荒感受,使自己成为富有时代的“饥民”,对地位的饥饿,对利益的渴望,对虚伪自尊的坚持,对享乐的无尽欲求。由于我们穷困是自己的心,所以彻底的不快乐。
其次,人们太忙了,太累了。这个工商社会透过竞争和工作效率的制度,简直把人们的体力和心力完全的压榨出来,造成身心疲竭。许多人已经很久体验不到什幺叫精力充沛,什幺叫活力。有更多人在工作之外,显行无精打采。他们易怒,情绪暴躁,不知觉的紧张,睡眠不好和头痛等等。当然,忙碌也成为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主要祸首。我们在这些时代病的折磨下,已有许多人面临适应上的因难,并为身体带来病痛。唐朝雪峯禅师说“二龙争珠,两者俱错”的话头,对现代人不失为当头棒喝了。
忙碌已使人生活刻板化,许多人简直不知道如何打发空闲的时间,于是只有透过吃喝来消遣自己。台北市所以餐馆林立,每当华灯初上,大小馆子高朋满座,挥金如土的吃喝,醉饮时的吆喝,灯红酒绿中的梦魇,那是真正的畅快呢?抑或是心灵空虚的投射反应?
思想也带来了快乐的障碍。民|主自|由的思想,提供了现代人平等的观念。这个良法美意原本建立在每个人能自我肯定及自我控制的前提下。但是开放的社会,并没有使每一个人获得自我醒觉,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相反的,现代人把自己拿来跟别人比较:别人有才华,自己希望有;别人有地位、财富,自己也希望和他一样;别人有好的享受,自己更要看齐。就在这种比较,人们开始摹仿别人,东施效颦蔚为风气,在赶流行、赶新潮之中迷失了自己。现代人似乎竭力在使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日子久了,也就发生了否定自己的空虚感,这是快乐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这种“背离自己”的生活态度,使现代人的思想和意识受到严重的扭曲。大家把赶流行错当是生活的本身,于是生活失去实在性,只落得在比较虚幻中漂泊。结果,欲望脱离了生活的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欲求水准。欲求愈多,匮乏愈甚,相对地也就愈穷困了。穷困的感受就是痛苦,绝对不会是快乐。佛教经典中把精神生活分成十个范畴(十法界),其中地狱、畜生和饿鬼称为三涂大的焦虑和优愁的折磨。畜生代表着不能自我控制和失去伦理的生活,在心灵上要蒙受欲与污浊的奴役。至于饿鬼则代表着无尽的贪婪,以致永远不得快乐的痛苦。饿鬼梵文称为薛荔哆(preta),这个名称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动物。牠永远不会知足,不断地吃,肚子也就会愈来愈大,相对的肚子也就愈饿。“饿鬼”在佛学上表示欲望的不断扩大与提高,会导致贫困感受的强烈煎熬。人如果堕入无尽欲望的贪婪,也就陷入饿鬼的精神生活领域了。
思想上的扭曲子也是许多人不能快乐的原因。清醒使人获得喜悦,因为它令人赏心悦目。迷失使人感到彷徨,因为它使你堕入一团混乱。当一个人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而不能我肯定时,就会犹豫不决,失掉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和纯真的生活态度。当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幺,而茫然跟着别人附和时,自己就会无比的空虚。当一个人时时都在苛求自己,往虚幻的权势地位去攀爬时,精神的压力自然沉重。
思想上的错误使一个人丧尽快乐;消极的思想使人不能振作;自我中心的意识,使自己感到孤立不安;力求完美的观念,简直使人无法从容的生活。观念上的错误,使我们变得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这种虚幻的生活是现代人普遍的现象。
人类追求快乐之道,必须先回归到生活的本身。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无需向外追求额外的快乐,当我们能珍惜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欣赏其中的妙悦,快乐也就在其中。唐朝百丈怀海禅师说:
“不被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禅的宗旨就是要我们回归到生活上去,解脱种种烦恼,自|由自在的实现生活,流露着无尽的喜悦。
禅者总是以悠游自的态度去生活,去披露纯真的性情,所以懂得“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生活艺术。而现代人正好相反,总是“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就快活不起来了。
禅学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艺术,透过禅可使现代人更有能力享用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成就,获得真正的快乐。以下我从禅家的生活态度,来说明禅能给现代人带来精神悦乐的几项启示。
承担与不挑剔
快乐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一种生活的实践,而非从追求中所得到的报偿。因为快乐本身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当我们没有能力承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实时,才开始采取逃避,寻找替代物,或者用挑剔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别人。禅家认为一个心地稳健的人,总有一副好肚肠,他们能接纳生活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也正因为能接纳,他们能看清楚事事物物,勇于改正,避免错误,那就是创造力的来源,也是快乐的本身。因此,无需用任何手段来抑制烦恼,而是生活的直下承担中获得心灵的丰足、成长与快乐。
没有承担就不可能投注于生活,这种疏离的后果,使一个人因为空虚而失去快乐。没有承担就没有挑战,精神生活会逐渐的消沉,当然也会失去快乐。所以禅家非常重视承担。唐朝的时候,玄沙师备和大普玄通两位禅师,讨论教导学生领悟生活的艺术时,有一段精辟的对答。
玄沙说:
“你要引导一个人懂得生活之道是很难的。”
大普说:
“确实困难。”
玄沙说:
“你看难在何处?”
大普说:
“就是难在他们不肯承担。”
不能承担的人总是缺乏宽容。失去宽容的人,又怎幺会是快乐的呢?
现在我们要问,怎幺样才能有所承担呢?禅家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在生活上不挑剔,不强求完美。人总是为了完美而挑剔,因挑剔而不快乐,所以生活上要求完美是种缺憾,而不是美德。事实上,追求完美除了使你更容易挫折、沮丧和焦虑外,并没有使事情做得更好,有时反而使自己丧失向前努力的勇气。
每一个人都要在他的工作和事业上追求卓越,但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态度来审度自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承担,是一种实现,可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而信心和活力也很快可以培养起来。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激发潜能,获得成功。后者则在强迫自己去完成现在达不到的目标。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总是多方挑剔自己,不满意自己,天天都有挫折感,甚至时时觉得别人在对自己品头论足。这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沮丧和焦虑,而且在工作效率上、人际关系上、情绪生活上,都会发生困扰。所以生活的至理就是唐朝僧众璨大师所说的: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僧爱,
洞然明白。”
我相信最好心理卫生法则是对自己不要挑剔:不要挑剔自己的容貌,不要挑剔自己的能力,不要挑剔自己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不要挑剔你的家人、亲人和朋友。把挑剔的习惯戒除,就不会为琐事烦心,就不把时间浪费在烦恼和不快乐的埋怨上。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有清楚的脑力去创造,有和气的态度去享受美好的人际关系,有恬静的性情去享受悠闲。
我知道有许多人根本就不懂得清闲,因为他老是带着不满意的心情去看别人,去批评世事。他一有了空闲就开始唠叨,或对一些芝麻小事发愁。这种人一天待在家里,家人一天不得安宁;跟他一道去旅行,不是抱怨交通拥挤,服务不好,就是嫌风景不好,天气太差。满肚子牢骚和埋怨,把原本高兴的旅行给破坏,把本来轻松愉快的休息给糟蹋了。
不挑剔可以培养恬静常乐的性情,当然也可以孕育开阔的心胸。雪峯禅师说:
“本自天然,
不假雕琢。”
一个人若能放下挑剔和苛求,自然逍遥任运,喜悦自在。为了避免挑剔和苛求,我建议:
不要一下子把自己的抱负水准订行太高,要步步为营,不适合自己的抱负往往是焦虑不安的来源。
要知道珍惜自己身在福中,对于当下不如意的际遇,要以接纳和宽怒的态度处之,但别忘了还要从承担的观点积极充实自己。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它会像苛刻的暴君一样折磨你,使你丧尽了生活的快乐。
要养成欣赏日常生活点滴的习惯,只要你稍加留心,每天都会过得妙悦愉快。
个人的价值、美丽、智能与性格,无需渴求别人赞美。沽名钓誉,处处在意,使你优虑发愁。
承担自己的遭遇,可以使自己旷达,胸襟开阔;养成面对生活,接受挑战的…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