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P2

  ..续本文上一页乐观态度。不求完美,则使我们过得自在无优,更能自我肯定。承担与不求完美即禅家所谓的平常心,它能给我们真正的愉快和活力。

  精进即是好日辰

  人的思想方式和处世态度,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快乐。如果临事老是往坏处想,从消极面去担优,那幺无论做什幺事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重了,当然快乐不起来。相反的,倘若能乐观些,倒反而有了活力,做起事来就比较带劲。因此,乐观积极的思想,确能带来快乐的人生。禅家们常常说:“万法唯心。”你心里想着的,正是你现在或未来要遭遇的。

  每一个人都可以借着改变思想或态度改善自己的心情,创造快乐的生活气氛。这种方法在佛学上称为“转识成智”。每当我们感到沮丧或遭遇到挫折时,我们要一念转入精进,使自己光明本性自然流露。唐朝光庆禅师的学生有一天问他:

  “心月孤圆,光吞万象,真正的意思是什幺?”

  他说:

  “只要抖擞精神就行了。”

  什幺叫精进,什幺叫抖擞精神呢?我们可以从心理分折学家容格(c.j.jung)对思想力量的强调得到了解。容格曾回忆自己的往事说:他不喜欢学校生活,虽然他大部分科目成绩优异,但在数学和体育上却有了困难。如果任其选择,他宁可每天待在家里。这种不喜欢上学的消极念头,使他无法抖擞精神,当然也是不快乐的。十二岁时,一位同学在街上把他击到,他一头撞到地上,一阵昏眩,旋即又恢复来。不过从那时起,只要一到上学他就觉得头晕,群医束手无策,而这种疾病却一直提供了他不上学的理由。可是过了几个月,他在无意中听到父亲优心忡忡地告诉朋友说:“我现在连手上那一点积畜也花化光了,不知道他将来怎幺办?”他突然觉悟到自己的病所造成的困境,于是抖擞了起来,奋力抗拒昏厥,努力学念书,病也就很快好了。容格后来说:“我从那时起,知道了什幺叫精神病。”

  当我们以能积极的心智和光明的思想去面对生活上的种种挫折时,我们产生了惊人的精神力量和智能。它使我们生活得快乐,支持我们完成许多目标,从成就感中得到无比的喜悦。这种心智正是禅家所谓的般若心智。龙册晓荣禅师(天台德韶的大弟子)的学生有一次问说,什幺是般若大禅珠,他回答说:

  “般若大神珠,

  分形万亿躯,

  尘尘彰妙体,

  刹刹尽毗庐。”

  很明显地,当一个人能以精进光明的心智去生活时,顺逆已经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把“毗庐性”(指光的本性)发挥出来,使自己保持着活力。诚如美国职业篮球明星柏德(Larry

  Bird)所说:“对我来说,一个胜利者就是体认造物赋予的天分,努力把它发展,并用这些技巧完成自己目标的人。在我输球的时候,我会发觉自己的弱点,第二天出赛便可把弱点化为力量。”

  精进的人心中永远有个太阳: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温暖和活力。反以他的生活能落实在工作上,工作能带给他丰富的意义和喜悦。禅者和一般的佛教徒不同,他们非常重视工作

  因为只有工作才能实现生活,否则就会落空。这个观念起源于唐朝的百丈怀海。他创立禅林制度,制定生活规范,揭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格律。工作生产不只是行计问题,而是一种道的实现。禅者把工作视为一种生命的积极实现与享受。因此在工作中并没有勉强所产生的焦虑,相反的是“作而无作”的“为法忘躯”。这也是禅师对学生的一项得要训练。

  我们都知道禅林的规矩,他们非常重视搬柴运水,他们强调的是享受辛勤的工作,获得清净自在。唐朝临济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祖师爷,他是黄檗禅师的学生。有一天正当临济很认为真的除草时,黄檗走过来看他。临济看到老师来了,就柱着锄头站着。黄檗就问:

  “我看你是累了。”

  临济回答说:

  “我连锄一下都没锄,怎幺会累呢?”

  黄檗业已和道临济已经领悟到“作而无作”的道理,便用棒子表示了认可。这种把工作当做一种实现,而不视为一种负担的积极思想和精进态度,正现代所人所缺乏的。我们深信,许多人即使把工作降低到一周只工作五天,还是觉得工作是一种压力与不快。

  就到这里,我想起了伏尔泰(F.M.Voltaire,1694-1778)的一段话。他说:“没有工作和死亡是一样的……一个人应努力的工作,才能避免对生活厌烦。我年纪愈大愈觉得工作的需要,一切工作最后总是变成无的快乐。”不精勤的工作不但不能带来实现的满足,也无法体会闲时的愉快和快乐。

  唐朝法眼文益禅师就是非常重视积极实践的一位禅者。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

  “什么才是人生之道”

  法眼真截了当地告诉他:

  “一愿也教你行,二愿也叫你行。”

  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积极的实现而获得真正的喜悦与幸福。我们的心中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想实现什么的力量,只有透过积极精进的思想,才可能引发出来,成为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满足感。特别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如世万金”的光明面发挥出来,否则会形成压抑,导致不快乐。禅家常说:

  “不经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

  没有经过一番努力实现,快乐永远被自己消极和懒惰隐藏起来。心理学家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会把快乐的来源分成三大类,即伦理精神生活的实践,完成工作或活动的满足,以及经过一番辛勤工作的轻松。我们可以从他的心理学著作中发现,无论是伦理的精神生活,工作与轻松的喜悦,都必须经过一番积极精进的努力。如果没来经过一番振作与努力,快乐似乎根本不可能。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一句古谚:“富有不超过三代”有相当的道理。这句话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的富裕家庭,都疏于培养子女精进奋励的习惯。这使下一代失去快活积极的能力和快乐,随之走向“被娱乐”的物欲享受。这使他们失掉生命的活力,失去由积极精进所带来的活泼热情与快乐,继而导致失落与颓废。

  一个精进的人,总是先订下合理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籍着实现获得快乐与满足。因此,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必须有其合理的人生目标,每一天也都必须有合理的具体计划。一生的目标是一个人的希望,它带给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方向,它使我们的生活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一天的计划则引导我们不会空手而回,它能证明自己没来白活,而且带回绚烂的丰收。因此,有了目标就有了积极振奋的心志,就有了生活的意义。能如此,丰足感就会伴随着快乐,绽放着生命之光。

  人生总免不了有喜有悲,有顺有逆,遭逢困厄和失意是在所难免的。我深信挫败与顺遂的轮番出现是生活的本质。要想不让苦恼纷至沓来,就必须拿出精进的态度。记住!积极的迈向目标工作,就是生命力量的来源,它能治愈哀伤,是落寞哀伤的止痛剂,同时它也引导你走向创造性生活的最佳途径。就在这个途径上,你会更进一步体验到生活的丰足和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纯澈的光明面,那就是禅家所谓的“毗庐”自性,也是我们在生活难体验快乐的根源。只要我们能经常把心中的优郁和烦恼加以清除,自己很快就会变得开朗,情绪状况改善,快活自己然流露出来。要想培养这种与生俱来的精进力量,建议你实践以下几种方法:

  培养正面看问题的习惯。当你全盘了解事情真相之后,要以信心和荣观的态度去面对它,订出计划,勤奋地付诸实行。

  当你遇到难题时,要诚心检讨,寻求改进,不可以推诿或找借口原谅自己。

  身体状况会影响你的工儿态度,更会影响生活情绪,所以你一定要规律的作息,每天作适当的运动,不可间断。

  精进的态度和思想,最容易从朋友那里得来,因此你要交几位品德好,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朋友。从那儿你不但可以得到友情,又可以得到好的精神生活和处世智能。

  你要经常阅读籍,要养成阅读名人传记的习惯。积极精进是每一个位成功者的共同特质,从传记中,你有机会与他们神交,获得许多启示。

  积极精进的心志,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幸福和快乐的必要能力。六祖慧能说:“若能赞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如果我们把这个理念用在日常生活中,那正是麦当劳创造者雷

  克洛(Rqy

  Kloc)在其自传中所说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遇到的种种难题负起责任。”事实上,人生是一个不断去解决难题的过程,它本身就能带给我们快乐。

  清醒中得到快乐

  就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生活可以解释为一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这互动作用之中,如果个人成为环境的因变数,他的生活随着环境的更迭而变化,那就是禅家所谓的“随境枉迁流。”在这种处境下,他只能算是环境的奴隶,而不是清醒的主人。比如说,朋友对着我开了一个难堪的玩笑,一时很下不了台,结果弄得老羞成怒,面红耳赤,那是自己被境转了,是刹那间自己失掉了自主性的结果。反之,如果自己也能幽自己一默,或者平淡地对它莞尔一笑,就可以心平气和。

  当一个人失去清醒的觉性时,环境就会不断地干扰他的感受性,从而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干扰他的情绪,使他感到不快乐。

  每一个人都具有丰足自在的本质,唯一的不同是平凡的人总是给自己一个虚幻的价值评估,认为自己应是一个重要的、比别人好的、受到别人赞美和称赞的人,并把这些比较性、虚幻性的价值当做目标,而竟忽略了生活的“实现性”本质;所以才被虚幻的目标所迷惑,专注于自以为是目标,而被它牵着鼻子走,疲惫不堪,痛苦难耐。一般而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实现型,他们有个清楚的头脑,知道错在那里,而且愿意去改正;另一种人是辩解型的人,…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