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觀態度。不求完美,則使我們過得自在無優,更能自我肯定。承擔與不求完美即禅家所謂的平常心,它能給我們真正的愉快和活力。
精進即是好日辰
人的思想方式和處世態度,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快樂。如果臨事老是往壞處想,從消極面去擔優,那幺無論做什幺事都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精神負擔重了,當然快樂不起來。相反的,倘若能樂觀些,倒反而有了活力,做起事來就比較帶勁。因此,樂觀積極的思想,確能帶來快樂的人生。禅家們常常說:“萬法唯心。”你心裏想著的,正是你現在或未來要遭遇的。
每一個人都可以借著改變思想或態度改善自己的心情,創造快樂的生活氣氛。這種方法在佛學上稱爲“轉識成智”。每當我們感到沮喪或遭遇到挫折時,我們要一念轉入精進,使自己光明本性自然流露。唐朝光慶禅師的學生有一天問他:
“心月孤圓,光吞萬象,真正的意思是什幺?”
他說:
“只要抖擻精神就行了。”
什幺叫精進,什幺叫抖擻精神呢?我們可以從心理分折學家容格(c.j.jung)對思想力量的強調得到了解。容格曾回憶自己的往事說:他不喜歡學校生活,雖然他大部分科目成績優異,但在數學和體育上卻有了困難。如果任其選擇,他甯可每天待在家裏。這種不喜歡上學的消極念頭,使他無法抖擻精神,當然也是不快樂的。十二歲時,一位同學在街上把他擊到,他一頭撞到地上,一陣昏眩,旋即又恢複來。不過從那時起,只要一到上學他就覺得頭暈,群醫束手無策,而這種疾病卻一直提供了他不上學的理由。可是過了幾個月,他在無意中聽到父親優心忡忡地告訴朋友說:“我現在連手上那一點積畜也花化光了,不知道他將來怎幺辦?”他突然覺悟到自己的病所造成的困境,于是抖擻了起來,奮力抗拒昏厥,努力學念書,病也就很快好了。容格後來說:“我從那時起,知道了什幺叫精神病。”
當我們以能積極的心智和光明的思想去面對生活上的種種挫折時,我們産生了驚人的精神力量和智能。它使我們生活得快樂,支持我們完成許多目標,從成就感中得到無比的喜悅。這種心智正是禅家所謂的般若心智。龍冊曉榮禅師(天臺德韶的大弟子)的學生有一次問說,什幺是般若大禅珠,他回答說:
“般若大神珠,
分形萬億軀,
塵塵彰妙體,
刹刹盡毗廬。”
很明顯地,當一個人能以精進光明的心智去生活時,順逆已經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而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把“毗廬性”(指光的本性)發揮出來,使自己保持著活力。誠如美國職業籃球明星柏德(Larry
Bird)所說:“對我來說,一個勝利者就是體認造物賦予的天分,努力把它發展,並用這些技巧完成自己目標的人。在我輸球的時候,我會發覺自己的弱點,第二天出賽便可把弱點化爲力量。”
精進的人心中永遠有個太陽:它給自己希望,給自己溫暖和活力。反以他的生活能落實在工作上,工作能帶給他豐富的意義和喜悅。禅者和一般的佛教徒不同,他們非常重視工作
因爲只有工作才能實現生活,否則就會落空。這個觀念起源于唐朝的百丈懷海。他創立禅林製度,製定生活規範,揭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格律。工作生産不只是行計問題,而是一種道的實現。禅者把工作視爲一種生命的積極實現與享受。因此在工作中並沒有勉強所産生的焦慮,相反的是“作而無作”的“爲法忘軀”。這也是禅師對學生的一項得要訓練。
我們都知道禅林的規矩,他們非常重視搬柴運水,他們強調的是享受辛勤的工作,獲得清淨自在。唐朝臨濟義玄禅師是臨濟宗的祖師爺,他是黃檗禅師的學生。有一天正當臨濟很認爲真的除草時,黃檗走過來看他。臨濟看到老師來了,就柱著鋤頭站著。黃檗就問:
“我看你是累了。”
臨濟回答說:
“我連鋤一下都沒鋤,怎幺會累呢?”
黃檗業已和道臨濟已經領悟到“作而無作”的道理,便用棒子表示了認可。這種把工作當做一種實現,而不視爲一種負擔的積極思想和精進態度,正現代所人所缺乏的。我們深信,許多人即使把工作降低到一周只工作五天,還是覺得工作是一種壓力與不快。
就到這裏,我想起了伏爾泰(F.M.Voltaire,1694-1778)的一段話。他說:“沒有工作和死亡是一樣的……一個人應努力的工作,才能避免對生活厭煩。我年紀愈大愈覺得工作的需要,一切工作最後總是變成無的快樂。”不精勤的工作不但不能帶來實現的滿足,也無法體會閑時的愉快和快樂。
唐朝法眼文益禅師就是非常重視積極實踐的一位禅者。有一次一位學生問他:
“什麼才是人生之道”
法眼真截了當地告訴他:
“一願也教你行,二願也叫你行。”
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積極的實現而獲得真正的喜悅與幸福。我們的心中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想實現什麼的力量,只有透過積極精進的思想,才可能引發出來,成爲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滿足感。特別是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如世萬金”的光明面發揮出來,否則會形成壓抑,導致不快樂。禅家常說:
“不經一番寒徹骨,
爭得梅花撲鼻香。”
沒有經過一番努力實現,快樂永遠被自己消極和懶惰隱藏起來。心理學家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會把快樂的來源分成叁大類,即倫理精神生活的實踐,完成工作或活動的滿足,以及經過一番辛勤工作的輕松。我們可以從他的心理學著作中發現,無論是倫理的精神生活,工作與輕松的喜悅,都必須經過一番積極精進的努力。如果沒來經過一番振作與努力,快樂似乎根本不可能。
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一句古諺:“富有不超過叁代”有相當的道理。這句話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大部分的富裕家庭,都疏于培養子女精進奮勵的習慣。這使下一代失去快活積極的能力和快樂,隨之走向“被娛樂”的物欲享受。這使他們失掉生命的活力,失去由積極精進所帶來的活潑熱情與快樂,繼而導致失落與頹廢。
一個精進的人,總是先訂下合理的目標,然後努力去實現它,籍著實現獲得快樂與滿足。因此,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必須有其合理的人生目標,每一天也都必須有合理的具體計劃。一生的目標是一個人的希望,它帶給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和方向,它使我們的生活具有豐富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一天的計劃則引導我們不會空手而回,它能證明自己沒來白活,而且帶回絢爛的豐收。因此,有了目標就有了積極振奮的心志,就有了生活的意義。能如此,豐足感就會伴隨著快樂,綻放著生命之光。
人生總免不了有喜有悲,有順有逆,遭逢困厄和失意是在所難免的。我深信挫敗與順遂的輪番出現是生活的本質。要想不讓苦惱紛至沓來,就必須拿出精進的態度。記住!積極的邁向目標工作,就是生命力量的來源,它能治愈哀傷,是落寞哀傷的止痛劑,同時它也引導你走向創造性生活的最佳途徑。就在這個途徑上,你會更進一步體驗到生活的豐足和意義。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純澈的光明面,那就是禅家所謂的“毗廬”自性,也是我們在生活難體驗快樂的根源。只要我們能經常把心中的優郁和煩惱加以清除,自己很快就會變得開朗,情緒狀況改善,快活自己然流露出來。要想培養這種與生俱來的精進力量,建議你實踐以下幾種方法:
培養正面看問題的習慣。當你全盤了解事情真相之後,要以信心和榮觀的態度去面對它,訂出計劃,勤奮地付諸實行。
當你遇到難題時,要誠心檢討,尋求改進,不可以推诿或找借口原諒自己。
身體狀況會影響你的工兒態度,更會影響生活情緒,所以你一定要規律的作息,每天作適當的運動,不可間斷。
精進的態度和思想,最容易從朋友那裏得來,因此你要交幾位品德好,生活態度積極樂觀的朋友。從那兒你不但可以得到友情,又可以得到好的精神生活和處世智能。
你要經常閱讀籍,要養成閱讀名人傳記的習慣。積極精進是每一個位成功者的共同特質,從傳記中,你有機會與他們神交,獲得許多啓示。
積極精進的心志,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幸福和快樂的必要能力。六祖慧能說:“若能贊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如果我們把這個理念用在日常生活中,那正是麥當勞創造者雷
克洛(Rqy
Kloc)在其自傳中所說的:“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幸福,每個人都應該爲自己遇到的種種難題負起責任。”事實上,人生是一個不斷去解決難題的過程,它本身就能帶給我們快樂。
清醒中得到快樂
就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生活可以解釋爲一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作用。在這互動作用之中,如果個人成爲環境的因變數,他的生活隨著環境的更疊而變化,那就是禅家所謂的“隨境枉遷流。”在這種處境下,他只能算是環境的奴隸,而不是清醒的主人。比如說,朋友對著我開了一個難堪的玩笑,一時很下不了臺,結果弄得老羞成怒,面紅耳赤,那是自己被境轉了,是刹那間自己失掉了自主性的結果。反之,如果自己也能幽自己一默,或者平淡地對它莞爾一笑,就可以心平氣和。
當一個人失去清醒的覺性時,環境就會不斷地幹擾他的感受性,從而影響到正確的判斷,幹擾他的情緒,使他感到不快樂。
每一個人都具有豐足自在的本質,唯一的不同是平凡的人總是給自己一個虛幻的價值評估,認爲自己應是一個重要的、比別人好的、受到別人贊美和稱贊的人,並把這些比較性、虛幻性的價值當做目標,而竟忽略了生活的“實現性”本質;所以才被虛幻的目標所迷惑,專注于自以爲是目標,而被它牽著鼻子走,疲憊不堪,痛苦難耐。一般而言,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可分爲兩類:一種是實現型,他們有個清楚的頭腦,知道錯在那裏,而且願意去改正;另一種人是辯解型的人,…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悅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