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禅定到自由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
不墮悄然機。
——唐·智閑禅師
禅定是開啓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門。它的本質是要我們先從許多追逐與占有中解脫出來,不要讓自己成爲物欲奴隸,然後要面對自己,去承擔一切生活的事實。自由的心智決定了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道德判斷和內在的屬靈生活。它決定了自己是否能活得自在,生活行充實有朝氣。
達摩首先爲禅門建立四道行,這是一門淨化自性,訓練禅定的法門。經過四道行的洗滌,才能從許多無明中解脫出來,啓開心靈的自由,過著清新妙悅的生活。
自由對現代人而言是耳熟能詳的,但多數人對自由的了解則很膚淺。現代人常把自由曲解成“爲所欲爲”,以致自由與縱欲分不清楚。禅家講的自由是高層次的心靈自由,他們相信,如果一個人爲了享受、占有和貪取而爲欲爲,是心靈的不自由。因爲我們的心智已被物欲和境界所轉動。被境轉是物奴,能轉境才是超然的智者。
被名利物欲所迷是不自由,被生活情境所激怒是不自由。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心智失去自由的結果,于是禅家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爲修行法門,看入自由的真性。現在我們從四道行、自由的心智、無所住的禅法和洗淨無明四方而加以解釋。
禅定四道行
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每一個人都需要一點禅定修養,才能夠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發揮好的工作效率,維持健康的身心生活。沒有禅定就好像海港不設防波堤一樣,外頭的濤天大浪,很容易打進來,造成港內的大災難。沒有禅定的人,容易被激怒,被誘惑,失去耐性,亂了生活的陣腳。
禅門非常重視定功,他們相信只有定功才能使一個人的心智真正的自由。中國禅的始祖達摩爲了訓練他的弟子,特別立了“四道行”,要求他的弟子時時刻刻鍛煉自己,在生活中體驗、磨練,久之定力日增,慧性也就開展出來。這簡要的四道行,于焉成爲中國禅宗璀爛智慧的濫觞。
四道行的第一行是“報怨行”。它的意思是人必須承擔和接納一切不如意的果報。任何挫折或失敗,既然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須去承擔它,這就是生命存在的現象。只有接納不如意,才可能變爲如意;只有接納不如意,才可能面對它,克服它,從而超越它,解脫它。這就是生活的真理。
你也許長得其貌不揚,身體瘦弱,或者家境清寒,每天工作得疲憊不堪,甚或遭受很大的打擊。不如意的事可能人人不同,但處理的態度卻是一樣——接納。你不能逃避困難,而必然面對它,毫無怨怼地接納它,然後才可能以平靜的態度去設法解決它。
有些不如意事情,只要你接納它,承認它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悲憤的心情自然消失,隨之而來的就是堅韌的心志力量。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James)曾說,當我們越過優郁和不安時,積極光明的心志自然呈現。怨怼的情緒正足以擾亂心境,除非你接納它,否則它會掀起更多情緒,把你清明的心志破壞。因此,以接納的態度去看待挫折和屈辱,反而能使自己振作起來。唐朝馬祖道一說:“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能接納一切不如意,就能照破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纏縛我們的境界,就能使自己過成功的生活。就好像你必須先接納水,才能遊泳過河;如果你懼怕它,不敢下水一泅,好壞就永遠也過不了煩惱之河。
四道行的第二個法則是“隨緣行”。生活是在隨緣中實現,心智也在隨緣中成長。每一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緣去生活,依自己的因緣成就人生。“嫉妒是愚昧的,模仿毀了自己”,把握自己的經驗、知識、環境和個性,如實地發揮,不跟別人比較,就是“如來”的生活。有一首禅詩說:
“不求名利不求榮,
只麽隨緣度此生,
一個幻軀能幾日,
爲他閑事長無明。”
人最忌諱生活在比較和嫉妒的“閑事”裹,因爲它使人情緒紊亂;也最忌諱模仿,因爲抑製了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人只有“不求名利不求榮”時,才能實現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好的自我肯定;唯有隨緣去發揮潛能,才會得到充分的喜悅和成功的人生。
達摩揭示的第叁個禅法是“稱法行”。稱法就是根據佛法的指引去生活。佛陀對生活的實現提出叁個要件,即戒、定、慧叁學。戒即是戒律,它至少有兩層意義:
培養良好垢生活習慣。
訓練正確的工作習慣。
生活無非要隨緣成就一切菩薩行(利益社會或一切有情衆生的行爲),每一菩薩行都是具體目標;爲了達到目標必須具備某些能力,而每一種能力都要紮根在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上。無論你的工作是什麼,如果沒有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失敗的風險就很大。無論你的年齡如何,沒有好的生活習慣,災禍隨時可能闖進你的生活之中。于是戒成爲生命的護法神,也是生存的條件。
佛陀要人起碼堅持五戒:戒殺是爲了培養仁慈的習慣,戒盜是爲了確立無貪和知足態度,戒淫是爲了養成健康的心志力量,戒妄語是爲了維護心平氣和與良好的人際關系,戒飲酒是爲了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
至于定學,是指一個人的禅定功夫。人可以透過定而覺得心安理得,在社會行爲上表現出較高的肯定性和自信心。六祖慧能曾說:“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在慧學方面,是指不被成見和偏見所拘束,不被物欲所欺瞞,不被色相所障蔽,這樣才能覺醒,發揮生活的創造性。
第四個禅法是“無所求行”。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不是需索。實現者充滿豐足、喜悅和光明的意義;需索者的心態總是饑餓和匮乏。實現的生活,一切具足;挑剔需索的態度,處處造業不安。
無所求即是空,亦是放下。當我們把一切虛幻放下時,我們開始真正去實現自己,披露自己的“如來”,這樣就有了成就。這是真空妙有的第一步。然而,做爲一位禅的實踐者,並不就此停頓,他還要把成就拿來跟自己的袍澤、乃至一切有情衆生分享,從布施中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菩薩行。這又開始進入空的階段,這一次的空使他見到如實的本體,這便是真空妙有的第二步。禅者不斷地在真空妙有中提升自己,不斷在放下和實現的過程中成長。最後他徹悟了,證入如來。
達摩的四道行,是一個人性提升的軌迹,是生命圓覺之路,它使類在有限的生命中發現無限的希望,也使匮乏多欲的人生,得到豐足和喜悅。這四道行正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達摩留給後人的珍貴心傳。
自由的心智
現代人沒有不崇尚自由,向往自由,盡力爲自己爭取自由的。我們已經從打破封建、推翻專製、擺脫舊禮教中,建立起人身自由的理念、自由化的經濟生活和逐漸上軌道的民|主製度。我們在爭取自由的努力上,已稍見成果,但是我們現有的成就,可能因爲心靈之不自由,而導致希望的破滅。
大部分的人在初嘗自由的同時,以爲所欲爲和放縱的態度,去滿足自己的欲求。因此,我們正面臨著倫理道理的解體。這個現象,不但會造成社會的紊亂,也要威脅到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心智狀況。
自由民|主的社會製度,必須建立在自由心靈的基礎上。人如果缺乏自由的心靈,即使生活在自由的社會製度下,他還是不自由。他不但享受不到自由的幸福與快樂,反而擾亂了自由的社會製度。哲學家杜威(Jihn
Dewey)曾說:“發主政|治的最嚴重威脅,不在外頭,而是在我們的心中。”因此,自由的心靈是生活開放社會製度下的必要條件。
禅是孕育自由心靈的微妙法門。它的本質是要開啓內心的生活空間,讓一個人從許多成見、執著和偏見中解脫出來,去過清醒的生活。對現代人而言,禅是培養自由心智,增強對自由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確立健全社會製度的教導方法。禅有助于個人身心功能之提升,有助于快樂與幸福的實現。
禅者怎樣去培養他的自由心靈呢?首先,禅者指出,那沒有障礙的心智本體,是絕對自由的。當我們披露了它時,就顯得清醒有智慧,處處不會有障礙。這個自由的性體發揮了理性的功能,它正像是心理學學皮亞傑(Jean·Piaget,1896-1890)所謂由個體和環境作用秘孕育出來的先驗(schema).我們靠著先驗的圖示,去處理種種複雜的事物,但是這個先驗圖示,如果說被情感上困擾亂和扭曲的社會關系所壓抑,它的智慧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伸展和成長。
所以,心靈的自由,必須配合情感和人際的正常運作。智慧必須在破除情緒不安、情感障礙和心理困擾等“煩惱障”之後,才可能真正發揮它的功能。事實上,禅者不只要一個人破除煩惱障,還要人破除所知障和業障。所知障是成見、偏見和既有知識觀念,人唯有破除這些障礙,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心靈。
唐朝的時候,沩山靈祐是百丈夫懷海的學生。有一天,百丈要他撥撥爐中,看看是否還有火。沩山撥了一下,看不到火,便對百丈說,爐裏頭沒有火了。于是,百丈親自走過去,深深地撥開表面的一層灰,居然被他撥出火來,便指著火對山說:
“這不是火嗎?”
沩山聽了,恍然大悟。沩山所領悟的是什麼呢?很明顯的,他看到老師徹底撥開灰燼,才看到火。人也必須徹底放下一切煩惱和所知障礙,才會使智慧之火大放光明。
其次,自由的心靈來自穩定的性情。就心理學上來看,它是一種肯定性,能肯定自己的情感,表現出較好的自信心。正因爲如此,肯定性好的人,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比較好,做人做事也比較能守住原則,不會爲一點不如意小事而忐忑不安,或者拘泥曲怯。仰山是沩山的學生,有一年,仰山到別處度過暑假回來。見面時,沩山便問他:
“一個暑假不見面,你在那邊究竟做些什麼?”
仰山便告訴他說:
“我耕作了一塊地,播下種子。”
沩山便說:
“這…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五章 從禅定到自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