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禅定到自由
一击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
不堕悄然机。
——唐·智闲禅师
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要我们先从许多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不要让自己成为物欲奴隶,然后要面对自己,去承担一切生活的事实。自由的心智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道德判断和内在的属灵生活。它决定了自己是否能活得自在,生活行充实有朝气。
达摩首先为禅门建立四道行,这是一门净化自性,训练禅定的法门。经过四道行的洗涤,才能从许多无明中解脱出来,启开心灵的自由,过著清新妙悦的生活。
自由对现代人而言是耳熟能详的,但多数人对自由的了解则很肤浅。现代人常把自由曲解成“为所欲为”,以致自由与纵欲分不清楚。禅家讲的自由是高层次的心灵自由,他们相信,如果一个人为了享受、占有和贪取而为欲为,是心灵的不自由。因为我们的心智已被物欲和境界所转动。被境转是物奴,能转境才是超然的智者。
被名利物欲所迷是不自由,被生活情境所激怒是不自由。所有一切烦恼,都是心智失去自由的结果,于是禅家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修行法门,看入自由的真性。现在我们从四道行、自由的心智、无所住的禅法和洗净无明四方而加以解释。
禅定四道行
生活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点禅定修养,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发挥好的工作效率,维持健康的身心生活。没有禅定就好像海港不设防波堤一样,外头的涛天大浪,很容易打进来,造成港内的大灾难。没有禅定的人,容易被激怒,被诱惑,失去耐性,乱了生活的阵脚。
禅门非常重视定功,他们相信只有定功才能使一个人的心智真正的自由。中国禅的始祖达摩为了训练他的弟子,特别立了“四道行”,要求他的弟子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久之定力日增,慧性也就开展出来。这简要的四道行,于焉成为中国禅宗璀烂智慧的滥觞。
四道行的第一行是“报怨行”。它的意思是人必须承担和接纳一切不如意的果报。任何挫折或失败,既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须去承担它,这就是生命存在的现象。只有接纳不如意,才可能变为如意;只有接纳不如意,才可能面对它,克服它,从而超越它,解脱它。这就是生活的真理。
你也许长得其貌不扬,身体瘦弱,或者家境清寒,每天工作得疲惫不堪,甚或遭受很大的打击。不如意的事可能人人不同,但处理的态度却是一样——接纳。你不能逃避困难,而必然面对它,毫无怨怼地接纳它,然后才可能以平静的态度去设法解决它。
有些不如意事情,只要你接纳它,承认它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悲愤的心情自然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坚韧的心志力量。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m·James)曾说,当我们越过优郁和不安时,积极光明的心志自然呈现。怨怼的情绪正足以扰乱心境,除非你接纳它,否则它会掀起更多情绪,把你清明的心志破坏。因此,以接纳的态度去看待挫折和屈辱,反而能使自己振作起来。唐朝马祖道一说:“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能接纳一切不如意,就能照破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缠缚我们的境界,就能使自己过成功的生活。就好像你必须先接纳水,才能游泳过河;如果你惧怕它,不敢下水一泅,好坏就永远也过不了烦恼之河。
四道行的第二个法则是“随缘行”。生活是在随缘中实现,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缘去生活,依自己的因缘成就人生。“嫉妒是愚昧的,模仿毁了自己”,把握自己的经验、知识、环境和个性,如实地发挥,不跟别人比较,就是“如来”的生活。有一首禅诗说: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麽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为他闲事长无明。”
人最忌讳生活在比较和嫉妒的“闲事”裹,因为它使人情绪紊乱;也最忌讳模仿,因为抑制了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人只有“不求名利不求荣”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好的自我肯定;唯有随缘去发挥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喜悦和成功的人生。
达摩揭示的第三个禅法是“称法行”。称法就是根据佛法的指引去生活。佛陀对生活的实现提出三个要件,即戒、定、慧三学。戒即是戒律,它至少有两层意义:
培养良好垢生活习惯。
训练正确的工作习惯。
生活无非要随缘成就一切菩萨行(利益社会或一切有情众生的行为),每一菩萨行都是具体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具备某些能力,而每一种能力都要紮根在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上。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失败的风险就很大。无论你的年龄如何,没有好的生活习惯,灾祸随时可能闯进你的生活之中。于是戒成为生命的护法神,也是生存的条件。
佛陀要人起码坚持五戒:戒杀是为了培养仁慈的习惯,戒盗是为了确立无贪和知足态度,戒淫是为了养成健康的心志力量,戒妄语是为了维护心平气和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戒饮酒是为了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
至于定学,是指一个人的禅定功夫。人可以透过定而觉得心安理得,在社会行为上表现出较高的肯定性和自信心。六祖慧能曾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在慧学方面,是指不被成见和偏见所拘束,不被物欲所欺瞒,不被色相所障蔽,这样才能觉醒,发挥生活的创造性。
第四个禅法是“无所求行”。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需索。实现者充满丰足、喜悦和光明的意义;需索者的心态总是饥饿和匮乏。实现的生活,一切具足;挑剔需索的态度,处处造业不安。
无所求即是空,亦是放下。当我们把一切虚幻放下时,我们开始真正去实现自己,披露自己的“如来”,这样就有了成就。这是真空妙有的第一步。然而,做为一位禅的实践者,并不就此停顿,他还要把成就拿来跟自己的袍泽、乃至一切有情众生分享,从布施中实践“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菩萨行。这又开始进入空的阶段,这一次的空使他见到如实的本体,这便是真空妙有的第二步。禅者不断地在真空妙有中提升自己,不断在放下和实现的过程中成长。最后他彻悟了,证入如来。
达摩的四道行,是一个人性提升的轨迹,是生命圆觉之路,它使类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无限的希望,也使匮乏多欲的人生,得到丰足和喜悦。这四道行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达摩留给后人的珍贵心传。
自由的心智
现代人没有不崇尚自由,向往自由,尽力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我们已经从打破封建、推翻专制、摆脱旧礼教中,建立起人身自由的理念、自由化的经济生活和逐渐上轨道的民|主制度。我们在争取自由的努力上,已稍见成果,但是我们现有的成就,可能因为心灵之不自由,而导致希望的破灭。
大部分的人在初尝自由的同时,以为所欲为和放纵的态度,去满足自己的欲求。因此,我们正面临著伦理道理的解体。这个现象,不但会造成社会的紊乱,也要威胁到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智状况。
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必须建立在自由心灵的基础上。人如果缺乏自由的心灵,即使生活在自由的社会制度下,他还是不自由。他不但享受不到自由的幸福与快乐,反而扰乱了自由的社会制度。哲学家杜威(Jihn
Dewey)曾说:“发主政|治的最严重威胁,不在外头,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因此,自由的心灵是生活开放社会制度下的必要条件。
禅是孕育自由心灵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要开启内心的生活空间,让一个人从许多成见、执著和偏见中解脱出来,去过清醒的生活。对现代人而言,禅是培养自由心智,增强对自由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确立健全社会制度的教导方法。禅有助于个人身心功能之提升,有助于快乐与幸福的实现。
禅者怎样去培养他的自由心灵呢?首先,禅者指出,那没有障碍的心智本体,是绝对自由的。当我们披露了它时,就显得清醒有智慧,处处不会有障碍。这个自由的性体发挥了理性的功能,它正像是心理学学皮亚杰(Jean·Piaget,1896-1890)所谓由个体和环境作用秘孕育出来的先验(schema).我们靠著先验的图示,去处理种种复杂的事物,但是这个先验图示,如果说被情感上困扰乱和扭曲的社会关系所压抑,它的智慧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伸展和成长。
所以,心灵的自由,必须配合情感和人际的正常运作。智慧必须在破除情绪不安、情感障碍和心理困扰等“烦恼障”之后,才可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事实上,禅者不只要一个人破除烦恼障,还要人破除所知障和业障。所知障是成见、偏见和既有知识观念,人唯有破除这些障碍,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心灵。
唐朝的时候,沩山灵祐是百丈夫怀海的学生。有一天,百丈要他拨拨炉中,看看是否还有火。沩山拨了一下,看不到火,便对百丈说,炉里头没有火了。于是,百丈亲自走过去,深深地拨开表面的一层灰,居然被他拨出火来,便指著火对山说:
“这不是火吗?”
沩山听了,恍然大悟。沩山所领悟的是什么呢?很明显的,他看到老师彻底拨开灰烬,才看到火。人也必须彻底放下一切烦恼和所知障碍,才会使智慧之火大放光明。
其次,自由的心灵来自稳定的性情。就心理学上来看,它是一种肯定性,能肯定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较好的自信心。正因为如此,肯定性好的人,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比较好,做人做事也比较能守住原则,不会为一点不如意小事而忐忑不安,或者拘泥曲怯。仰山是沩山的学生,有一年,仰山到别处度过暑假回来。见面时,沩山便问他:
“一个暑假不见面,你在那边究竟做些什么?”
仰山便告诉他说:
“我耕作了一块地,播下种子。”
沩山便说:
“这…
《禅·生命的微笑 第五章 从禅定到自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