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悅樂▪P3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遇到錯誤和挫敗時總是找藉口掩飾,所以成功永遠屬于實現者。

  一個清醒的人總是能落實現在自己的生活上。我所謂的“自己的生活”絕非自私的生活,而是了解並根據自己的性格物質、能力、體力和環境情況去生活。當一個人能了解自己的時候,就能發現自己的優點,予以發揮實現;清楚自己的缺點,而予以接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地二,都是高貴的,只有自己能接納自己,才有了尊榮,才有快樂。一般人很喜歡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愈是比較摹仿,愈是偏離自己的本質,這種生活的態度,不但抑製了自己的真正能力,同時也否定了自己求自|由、求實現的天性,那是不快樂的來源。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只墮入比較,就會失去清醒的生活,就會失去快樂。禅家常說:

  “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無心道人是一個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財勢名利所牽,不被環境色相所蒙蔽的人。這樣一個無心道人,就是能忠于“真我”,去實現自己,過成功快樂生活的人。

  因此,一個人要從虛幻的色相中解脫出來,要從錯誤的價值觀念中走出來,落落實實地生活,笃笃當當地去實現自己的生活,那時就有一種無比的充實感和快樂。這就是禅家們所說的:“無事于心,無心于事,虛而靈,空而妙”的真正意義。

  心理學家舒滋(William

  Schutz)非常重視個人潛能實現的重要性。因爲唯有接納自己,實現自己才有真正的快樂,並一展長才,做一個成功的人。當然,一個人也要能接納自己的遭遇,接納自己的貧富,只有接納它,了解它,才能超越于煩惱執著,保持快樂。

  人本來就是快樂的,他的快樂是因爲他活著,落實地生活。根據他的因緣去實現自己的生活,沒有另外一個頭上安頭的目標,沒有旁生枝節的雜亂,那就是真正的“自在”,一種純然的自我肯定,那就是真正的清醒與快樂。

  第二種清醒的本質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系上。當我們能了解別人的感覺和立場,尊重他,體諒他,接納他時,我們即刻建立了一個和諧的關系,那就是愛,也就是慈悲。這種清醒的人際關系,使我們不再想統治對方或控製對方,更不會是淩駕對方。這樣便自然流露出溫柔和平等,安穩和喜悅。清醒的人際關系建立在以下幾個原則上:

  要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不宜跟別人比較,拿自己跟別人比較等于否定自己,那就不快樂了。

  必須養成幫助別人的習慣。幫助別人不但使自己體驗到豐足感,同時可以建立和諧快樂的人際關系。

  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快樂,大部分建立在語言的溝通上,幾句話不投機,很可能使朋友鬧翻臉,傷了和氣。所以你一定要學習良好的溝通技巧,但最重要的是你能贊常別人。

  隨緣給予別人一點方便,必能從對方的喜悅中獲得共鳴,而隨緣方便的回流,就成爲你的福氣。

  記得尊重別人,能以同情心和同理心去考慮別人的立場;相對的,自己並享受到被尊重的快樂。

  第叁個清醒的本質是回歸到生活上。生活的本質就是實現,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種喜悅。禅家總是在工作中體驗到快樂,在行、住、坐、臥中發現妙悅。要從欣賞聽態度去生活,而不是以追求的角度去生活。一個欣賞者懂得珍惜工作的意義,懂得“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的樂趣,懂得參贊化育本身的神聖與永恒,懂得接物利物生的快樂。

  能落實在生活之中才能體會到快樂。禅家認爲開門推窗,觸目遇緣,都是美妙無比;窗前的一朶花使你喜悅,孩童的嬉戲令你忘優。唐朝時長慶慧稜禅師,有一天在倦起簾來見天下的時候,因爲看到窗外景物之美,忽然大悟。他寫下頌語說:“也大奇,也大奇,倦起簾來見天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佛子劈口打。”他在倦起簾子時悟到什幺呢?很明顯的,那是現成能看到,能品解到的一切,那就是生命的反映,是生活上如如自在的本身,而不是在生活之外另行追求虛幻的目標。因此,如果有人要在生活以外,去追問道是什幺,他當然要拈起佛子來警示他了。

  因爲我們投注生活,所以我們才能自我肯定,醒覺到自己的存在。這個發現,使我們更懂得生活情趣,但這些情趣則須懂得“把握現成”,及時發現才行。世間事林林總總,只有自己保持清醒,才可能發現到“水清月現”的喜悅,才可能體驗“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的快樂。長慶禅師有一首偈頌:

  “萬象之中獨露身,

  唯人自肯乃方親,

  昔時謬向途中覓,

  今日看來火裏冰。”

  這首偈子把生活的道理說得淋漓盡致。它的大意是說:如果自己不清醒過來,投注于生活,享受生活之妙悅,做生活的主人,就不可能領會到萬物相親和諧共存的樂趣。如果生活與真我疏離,那麼就等于把過程當目的,弄錯了生活的本質,那簡直就像在火裏找冰一樣不可能。

  生活透過醒覺才落實,才能體會到“一段光明,未曾昏昧”的喜悅。這樣才有“牢籠不肯住”的放曠與自在。因此,我們把生活變成手段是錯誤的,是悲哀的;當然如果把生活之外的虛幻當做目的,是錯,也是悲劇。人只有投注于生活中,才能體會到“刹刹見形儀,塵塵見覺知”的喜悅。

  對于現代人而言,生活的目的和手段總是混淆不清,從而導致許多精神生活上的痛楚。比如說,人們工作是爲了賺錢,而賺錢是爲了有錢可以維生,充實生活的樂趣;工作是手段,快樂的生活應該是目的。可是大部分的人並不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清醒觀念下,而努力工作賺錢,有了錢之後再用以賺更多的錢;這中間卻忘了快樂的生活這個目的。結果一直生活在手段和勞碌之中,而不得快樂。我的意思不是教人不要賺錢,而是要注意到生活的目的性,否則會因迷失而失去快樂。

  輕松與恬淡

  最後一種快樂的來源就是輕松與恬淡。所謂輕是生理上處于不出力狀況,而心理上感到一種清淨悠然的舒泰。輕松可以使我的身心得到調節,恢複原有的精神與活力。因此,它也能給予一種無比的快樂。

  輕松是在完成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時,把自己放松下來暫不工作,所體會到的快樂。因爲在那一刹那間,不擔把工作本身的壓力移開,同時還能從欣賞已完成的工作中獲得喜悅,這種輕松是完整的輕松,是最珍貴的快樂。當你完成了一個演講、一篇文稿或教完了一堂課時,總是得到既輕松又充實的快樂。每天下班回來,總是有一種萬緣放下的愉快樂。因此,輕松是與工作相輔相成,相伴存在的。如果你想享受生活的快樂,不可不勤奮工作,瑞士哲學家艾彌爾(H.F.Ammiel)說:“工作使你的生活更有味。”這並不是哲學上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是心理學上可以證驗的命題。不過,勤奮工作只是輕松喜悅的條件,絕非它的充要條件。因爲勤奮工作者如果不懂得休閑,也會造成緊張和焦慮。

  我們是一個標榜勤勞的民族,生活價值標准建立在“但問耕耘”上,所以有許多人都在拼命的工作,缺少適當的休閑,而導致緊張與焦慮。有些人甚至把休閑也當做一種活動,勉強投注于“休閑活動”上,更增加了疲勞。就我所知道的,許多人一到了星期一總帶著更疲憊的身心去上班。

  輕松是忙碌的工商社會所必需的一種休閑藝術。輕松是把工作放下來,讓自己生活的節拍緩慢下來,無論你要旅行、散行、作各種運動,你一定要放下萬緣,不再去顧慮工作或惦記俗務,甚至把時間觀念也一起放下,要讓自己投注在那悠遊的情趣之中。這樣才能獲得輕松與喜悅,才能使自己充分的從另一種生活中蘇醒過來。這種蘇醒作用,不但使你快樂無窮,同時還能恢複你的活力。

  輕松並非只有專程放下工作去度假才能獲得,而是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就要保持輕松。這種輕松可透過以下幾種途徑獲得:

  工作的時間不宜過長。把工作分成幾個階段,中間稍作休息,伸伸懶腰,起來走動一下,容易維持快樂的心情,使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不要急于把工作完成。急性子一定與緊張結下不解之緣,它不但無益于工作,而且有損于健康。急性子容易暴躁,造成不愉快的情緒。

  平常說話和走路要保持輕松,不要把嗓門提得太高,也不要讓自己走得太快。

  你要深通聊天的藝術,多問少說,保持興趣與聆聽,使你覺得輕松有趣。

  身體疲倦時運用腦筋,用腦疲倦時應運動一下身體。

  此外,你可以學習靜坐,它有助于身心的松弛。你也可學習禅觀,收斂眼、耳、鼻、舌、身之根,專注于觀看眼前的靜物,遠方的花樹山色,天空的白雲、彩霞。它使你渾然忘我,得到清靜與喜悅。宋朝法雲禅師說:

  “秋雲秋水,

  看山滿目,

  這裏明得,

  千足萬足。”

  喜悅和快樂就建立在這“千足萬足”上。

  其次,恬淡也是快樂的根源。恬淡就是不貪婪的意思。輕松顯然是要從少欲中獲得,因爲多欲的人總是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恬淡所以是一種美德,正因爲它不是懶惰,不是消極,不是不工作不精進,而是懂得在生活上知足少欲。一位恬淡者,絕對不被過度的物欲所牽,不會成爲欲望的奴隸,也正因爲如此,他能保持著清涼的心境。

  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輕松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經過一天辛勞,晚上回到家裏,最好能有洗滌塵勞的機會。這時坐禅可能是最簡便,最能有效消除疲勞的方法,因爲它能徹底纾解你的緊張,讓自己沐浴在“凝然萬慮忘”的輕松狀況。唐代南臺守安禅師說:

  “南臺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都緣無事可思量。”

  只要每天晚上抽出一點時間,靜坐一兩則,身心自覺泰然。在無事思量,萬緣放下時,不但所有塵勞自然解除,可以沐浴一番輕松喜悅,同時也可以透過禅定,發現清妙自的真我。

  現代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快樂,但卻被追求快樂的貪念壓得透不過氣來。我們不斷向外追求物欲的快樂,但卻疏忽了真正的快樂是知足。我們用盡心思想獲得最多的快樂,卻沒有注意到“風動心樹搖,雲生性起塵”,而帶來許多煩惱與不快。

  快樂不是追求能得到的,也不是用名利財富以換來的。它是一個人的主觀意識狀態,而不是尋求刺激亢奮的結果。因此,唯有你才能決定自己的快樂。而快樂的法門,就禅家的觀點來看,又何其簡單:從虛幻的生活中醒覺,去過實現性的生活,真心而行,自然豐足自在,快樂無優了。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悅樂》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