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们遇到错误和挫败时总是找藉口掩饰,所以成功永远属于实现者。
一个清醒的人总是能落实现在自己的生活上。我所谓的“自己的生活”绝非自私的生活,而是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性格物质、能力、体力和环境情况去生活。当一个人能了解自己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予以发挥实现;清楚自己的缺点,而予以接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地二,都是高贵的,只有自己能接纳自己,才有了尊荣,才有快乐。一般人很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愈是比较摹仿,愈是偏离自己的本质,这种生活的态度,不但抑制了自己的真正能力,同时也否定了自己求自|由、求实现的天性,那是不快乐的来源。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只堕入比较,就会失去清醒的生活,就会失去快乐。禅家常说:
“供养百千诸佛,
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无心道人是一个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财势名利所牵,不被环境色相所蒙蔽的人。这样一个无心道人,就是能忠于“真我”,去实现自己,过成功快乐生活的人。
因此,一个人要从虚幻的色相中解脱出来,要从错误的价值观念中走出来,落落实实地生活,笃笃当当地去实现自己的生活,那时就有一种无比的充实感和快乐。这就是禅家们所说的:“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虚而灵,空而妙”的真正意义。
心理学家舒滋(William
Schutz)非常重视个人潜能实现的重要性。因为唯有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才有真正的快乐,并一展长才,做一个成功的人。当然,一个人也要能接纳自己的遭遇,接纳自己的贫富,只有接纳它,了解它,才能超越于烦恼执着,保持快乐。
人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是因为他活着,落实地生活。根据他的因缘去实现自己的生活,没有另外一个头上安头的目标,没有旁生枝节的杂乱,那就是真正的“自在”,一种纯然的自我肯定,那就是真正的清醒与快乐。
第二种清醒的本质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当我们能了解别人的感觉和立场,尊重他,体谅他,接纳他时,我们即刻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关系,那就是爱,也就是慈悲。这种清醒的人际关系,使我们不再想统治对方或控制对方,更不会是凌驾对方。这样便自然流露出温柔和平等,安稳和喜悦。清醒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以下几个原则上:
要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不宜跟别人比较,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等于否定自己,那就不快乐了。
必须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帮助别人不但使自己体验到丰足感,同时可以建立和谐快乐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快乐,大部分建立在语言的沟通上,几句话不投机,很可能使朋友闹翻脸,伤了和气。所以你一定要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但最重要的是你能赞常别人。
随缘给予别人一点方便,必能从对方的喜悦中获得共鸣,而随缘方便的回流,就成为你的福气。
记得尊重别人,能以同情心和同理心去考虑别人的立场;相对的,自己并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
第三个清醒的本质是回归到生活上。生活的本质就是实现,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种喜悦。禅家总是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在行、住、坐、卧中发现妙悦。要从欣赏听态度去生活,而不是以追求的角度去生活。一个欣赏者懂得珍惜工作的意义,懂得“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乐趣,懂得参赞化育本身的神圣与永恒,懂得接物利物生的快乐。
能落实在生活之中才能体会到快乐。禅家认为开门推窗,触目遇缘,都是美妙无比;窗前的一朶花使你喜悦,孩童的嬉戏令你忘优。唐朝时长庆慧稜禅师,有一天在倦起帘来见天下的时候,因为看到窗外景物之美,忽然大悟。他写下颂语说:“也大奇,也大奇,倦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佛子劈口打。”他在倦起帘子时悟到什幺呢?很明显的,那是现成能看到,能品解到的一切,那就是生命的反映,是生活上如如自在的本身,而不是在生活之外另行追求虚幻的目标。因此,如果有人要在生活以外,去追问道是什幺,他当然要拈起佛子来警示他了。
因为我们投注生活,所以我们才能自我肯定,醒觉到自己的存在。这个发现,使我们更懂得生活情趣,但这些情趣则须懂得“把握现成”,及时发现才行。世间事林林总总,只有自己保持清醒,才可能发现到“水清月现”的喜悦,才可能体验“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的快乐。长庆禅师有一首偈颂:
“万象之中独露身,
唯人自肯乃方亲,
昔时谬向途中觅,
今日看来火里冰。”
这首偈子把生活的道理说得淋漓尽致。它的大意是说:如果自己不清醒过来,投注于生活,享受生活之妙悦,做生活的主人,就不可能领会到万物相亲和谐共存的乐趣。如果生活与真我疏离,那么就等于把过程当目的,弄错了生活的本质,那简直就像在火里找冰一样不可能。
生活透过醒觉才落实,才能体会到“一段光明,未曾昏昧”的喜悦。这样才有“牢笼不肯住”的放旷与自在。因此,我们把生活变成手段是错误的,是悲哀的;当然如果把生活之外的虚幻当做目的,是错,也是悲剧。人只有投注于生活中,才能体会到“刹刹见形仪,尘尘见觉知”的喜悦。
对于现代人而言,生活的目的和手段总是混淆不清,从而导致许多精神生活上的痛楚。比如说,人们工作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是为了有钱可以维生,充实生活的乐趣;工作是手段,快乐的生活应该是目的。可是大部分的人并不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清醒观念下,而努力工作赚钱,有了钱之后再用以赚更多的钱;这中间却忘了快乐的生活这个目的。结果一直生活在手段和劳碌之中,而不得快乐。我的意思不是教人不要赚钱,而是要注意到生活的目的性,否则会因迷失而失去快乐。
轻松与恬淡
最后一种快乐的来源就是轻松与恬淡。所谓轻是生理上处于不出力状况,而心理上感到一种清净悠然的舒泰。轻松可以使我的身心得到调节,恢复原有的精神与活力。因此,它也能给予一种无比的快乐。
轻松是在完成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时,把自己放松下来暂不工作,所体会到的快乐。因为在那一刹那间,不担把工作本身的压力移开,同时还能从欣赏已完成的工作中获得喜悦,这种轻松是完整的轻松,是最珍贵的快乐。当你完成了一个演讲、一篇文稿或教完了一堂课时,总是得到既轻松又充实的快乐。每天下班回来,总是有一种万缘放下的愉快乐。因此,轻松是与工作相辅相成,相伴存在的。如果你想享受生活的快乐,不可不勤奋工作,瑞士哲学家艾弥尔(H.F.Ammiel)说:“工作使你的生活更有味。”这并不是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心理学上可以证验的命题。不过,勤奋工作只是轻松喜悦的条件,绝非它的充要条件。因为勤奋工作者如果不懂得休闲,也会造成紧张和焦虑。
我们是一个标榜勤劳的民族,生活价值标准建立在“但问耕耘”上,所以有许多人都在拼命的工作,缺少适当的休闲,而导致紧张与焦虑。有些人甚至把休闲也当做一种活动,勉强投注于“休闲活动”上,更增加了疲劳。就我所知道的,许多人一到了星期一总带着更疲惫的身心去上班。
轻松是忙碌的工商社会所必需的一种休闲艺术。轻松是把工作放下来,让自己生活的节拍缓慢下来,无论你要旅行、散行、作各种运动,你一定要放下万缘,不再去顾虑工作或惦记俗务,甚至把时间观念也一起放下,要让自己投注在那悠游的情趣之中。这样才能获得轻松与喜悦,才能使自己充分的从另一种生活中苏醒过来。这种苏醒作用,不但使你快乐无穷,同时还能恢复你的活力。
轻松并非只有专程放下工作去度假才能获得,而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就要保持轻松。这种轻松可透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
工作的时间不宜过长。把工作分成几个阶段,中间稍作休息,伸伸懒腰,起来走动一下,容易维持快乐的心情,使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不要急于把工作完成。急性子一定与紧张结下不解之缘,它不但无益于工作,而且有损于健康。急性子容易暴躁,造成不愉快的情绪。
平常说话和走路要保持轻松,不要把嗓门提得太高,也不要让自己走得太快。
你要深通聊天的艺术,多问少说,保持兴趣与聆听,使你觉得轻松有趣。
身体疲倦时运用脑筋,用脑疲倦时应运动一下身体。
此外,你可以学习静坐,它有助于身心的松弛。你也可学习禅观,收敛眼、耳、鼻、舌、身之根,专注于观看眼前的静物,远方的花树山色,天空的白云、彩霞。它使你浑然忘我,得到清静与喜悦。宋朝法云禅师说:
“秋云秋水,
看山满目,
这里明得,
千足万足。”
喜悦和快乐就建立在这“千足万足”上。
其次,恬淡也是快乐的根源。恬淡就是不贪婪的意思。轻松显然是要从少欲中获得,因为多欲的人总是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恬淡所以是一种美德,正因为它不是懒惰,不是消极,不是不工作不精进,而是懂得在生活上知足少欲。一位恬淡者,绝对不被过度的物欲所牵,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也正因为如此,他能保持着清凉的心境。
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轻松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经过一天辛劳,晚上回到家里,最好能有洗涤尘劳的机会。这时坐禅可能是最简便,最能有效消除疲劳的方法,因为它能彻底纾解你的紧张,让自己沐浴在“凝然万虑忘”的轻松状况。唐代南台守安禅师说: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都缘无事可思量。”
只要每天晚上抽出一点时间,静坐一两则,身心自觉泰然。在无事思量,万缘放下时,不但所有尘劳自然解除,可以沐浴一番轻松喜悦,同时也可以透过禅定,发现清妙自的真我。
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快乐,但却被追求快乐的贪念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们不断向外追求物欲的快乐,但却疏忽了真正的快乐是知足。我们用尽心思想获得最多的快乐,却没有注意到“风动心树摇,云生性起尘”,而带来许多烦恼与不快。
快乐不是追求能得到的,也不是用名利财富以换来的。它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状态,而不是寻求刺激亢奋的结果。因此,唯有你才能决定自己的快乐。而快乐的法门,就禅家的观点来看,又何其简单:从虚幻的生活中醒觉,去过实现性的生活,真心而行,自然丰足自在,快乐无优了。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悦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