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禅的悅樂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
教我如何說。
——唐·寒山子
快樂,從禅學的觀點來看,顯然是自然與和諧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造作和強求的結果。只是你想刻意追求一些享樂或快慰,它即刻像受驚的啼鳥,蓦然離去。反之,如果以踏實的態度去生活,投注其中,就能品味采多姿的體驗,享受到快樂的生活。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生活是現成的,快樂也是現成的。只要你開啓心胸,接納一切有情,澄淨一下你的耳目,去欣賞生活上的點點滴滴,走出狹隘的桎梏和成見,去結交親切的友誼,很容易就有了清新的情趣和快樂的感受。生活是一種實現,生活本身就是至高的喜悅。宋朝無門和尚說:
“青天白日,
切忌尋覓,
更問如何,
抱贓叫屈。”
這首偈了說明了生活的基本態度:生活本身有許多快樂,千萬不要以貪圖享樂之心做出過當的追求,要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去生活,去實現,這就有了生命的光輝。如果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到處想追求刺激性快樂,到頭來一定煩惱苦悶,就好象自己抱著髒物,還要到處喊冤一樣的可笑。
現代人的生活有一種共同的特質——不快樂。現代人顯得處處與禅的真理大相迳庭。因爲我們每天都在強求,每天在膨脹自己的欲望,以致産生了貪婪的饕餮情結。心理上産生一種永遠填不飽的饑荒感受,使自己成爲富有時代的“饑民”,對地位的饑餓,對利益的渴望,對虛僞自尊的堅持,對享樂的無盡欲求。由于我們窮困是自己的心,所以徹底的不快樂。
其次,人們太忙了,太累了。這個工商社會透過競爭和工作效率的製度,簡直把人們的體力和心力完全的壓榨出來,造成身心疲竭。許多人已經很久體驗不到什幺叫精力充沛,什幺叫活力。有更多人在工作之外,顯行無精打采。他們易怒,情緒暴躁,不知覺的緊張,睡眠不好和頭痛等等。當然,忙碌也成爲高血壓和心髒病的主要禍首。我們在這些時代病的折磨下,已有許多人面臨適應上的因難,並爲身體帶來病痛。唐朝雪峯禅師說“二龍爭珠,兩者俱錯”的話頭,對現代人不失爲當頭棒喝了。
忙碌已使人生活刻板化,許多人簡直不知道如何打發空閑的時間,于是只有透過吃喝來消遣自己。臺北市所以餐館林立,每當華燈初上,大小館子高朋滿座,揮金如土的吃喝,醉飲時的吆喝,燈紅酒綠中的夢魇,那是真正的暢快呢?抑或是心靈空虛的投射反應?
思想也帶來了快樂的障礙。民|主自|由的思想,提供了現代人平等的觀念。這個良法美意原本建立在每個人能自我肯定及自我控製的前提下。但是開放的社會,並沒有使每一個人獲得自我醒覺,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的潛能。相反的,現代人把自己拿來跟別人比較:別人有才華,自己希望有;別人有地位、財富,自己也希望和他一樣;別人有好的享受,自己更要看齊。就在這種比較,人們開始摹仿別人,東施效颦蔚爲風氣,在趕流行、趕新潮之中迷失了自己。現代人似乎竭力在使自己變成別人的樣子,日子久了,也就發生了否定自己的空虛感,這是快樂不起來的根本原因。
這種“背離自己”的生活態度,使現代人的思想和意識受到嚴重的扭曲。大家把趕流行錯當是生活的本身,于是生活失去實在性,只落得在比較虛幻中漂泊。結果,欲望脫離了生活的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欲求水准。欲求愈多,匮乏愈甚,相對地也就愈窮困了。窮困的感受就是痛苦,絕對不會是快樂。佛教經典中把精神生活分成十個範疇(十法界),其中地獄、畜生和餓鬼稱爲叁塗大的焦慮和優愁的折磨。畜生代表著不能自我控製和失去倫理的生活,在心靈上要蒙受欲與汙濁的奴役。至于餓鬼則代表著無盡的貪婪,以致永遠不得快樂的痛苦。餓鬼梵文稱爲薛荔哆(preta),這個名稱據說是上古時代的一種動物。牠永遠不會知足,不斷地吃,肚子也就會愈來愈大,相對的肚子也就愈餓。“餓鬼”在佛學上表示欲望的不斷擴大與提高,會導致貧困感受的強烈煎熬。人如果墮入無盡欲望的貪婪,也就陷入餓鬼的精神生活領域了。
思想上的扭曲子也是許多人不能快樂的原因。清醒使人獲得喜悅,因爲它令人賞心悅目。迷失使人感到彷徨,因爲它使你墮入一團混亂。當一個人很容易受別人的暗示,而不能我肯定時,就會猶豫不決,失掉了自己寶貴的意見和純真的生活態度。當一個人不能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幺,而茫然跟著別人附和時,自己就會無比的空虛。當一個人時時都在苛求自己,往虛幻的權勢地位去攀爬時,精神的壓力自然沈重。
思想上的錯誤使一個人喪盡快樂;消極的思想使人不能振作;自我中心的意識,使自己感到孤立不安;力求完美的觀念,簡直使人無法從容的生活。觀念上的錯誤,使我們變得不是爲了生活而生活。這種虛幻的生活是現代人普遍的現象。
人類追求快樂之道,必須先回歸到生活的本身。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不是占有。它本身就是一種喜悅,無需向外追求額外的快樂,當我們能珍惜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欣賞其中的妙悅,快樂也就在其中。唐朝百丈懷海禅師說:
“不被諸境所惑,
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禅的宗旨就是要我們回歸到生活上去,解脫種種煩惱,自|由自在的實現生活,流露著無盡的喜悅。
禅者總是以悠遊自的態度去生活,去披露純真的性情,所以懂得“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生活藝術。而現代人正好相反,總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這就快活不起來了。
禅學是一種精神生活的藝術,透過禅可使現代人更有能力享用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成就,獲得真正的快樂。以下我從禅家的生活態度,來說明禅能給現代人帶來精神悅樂的幾項啓示。
承擔與不挑剔
快樂本身就是一種美德,一種生活的實踐,而非從追求中所得到的報償。因爲快樂本身是一種主觀的體驗。當我們沒有能力承擔生活中所發生的事實時,才開始采取逃避,尋找替代物,或者用挑剔的方式對待自己和別人。禅家認爲一個心地穩健的人,總有一副好肚腸,他們能接納生活所發生的一切事物。也正因爲能接納,他們能看清楚事事物物,勇于改正,避免錯誤,那就是創造力的來源,也是快樂的本身。因此,無需用任何手段來抑製煩惱,而是生活的直下承擔中獲得心靈的豐足、成長與快樂。
沒有承擔就不可能投注于生活,這種疏離的後果,使一個人因爲空虛而失去快樂。沒有承擔就沒有挑戰,精神生活會逐漸的消沈,當然也會失去快樂。所以禅家非常重視承擔。唐朝的時候,玄沙師備和大普玄通兩位禅師,討論教導學生領悟生活的藝術時,有一段精辟的對答。
玄沙說:
“你要引導一個人懂得生活之道是很難的。”
大普說:
“確實困難。”
玄沙說:
“你看難在何處?”
大普說:
“就是難在他們不肯承擔。”
不能承擔的人總是缺乏寬容。失去寬容的人,又怎幺會是快樂的呢?
現在我們要問,怎幺樣才能有所承擔呢?禅家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在生活上不挑剔,不強求完美。人總是爲了完美而挑剔,因挑剔而不快樂,所以生活上要求完美是種缺憾,而不是美德。事實上,追求完美除了使你更容易挫折、沮喪和焦慮外,並沒有使事情做得更好,有時反而使自己喪失向前努力的勇氣。
每一個人都要在他的工作和事業上追求卓越,但不能以十全十美的態度來審度自己的生活。前者是一種承擔,是一種實現,可以獲得滿足和快樂,而信心和活力也很快可以培養起來。這樣的人比較容易激發潛能,獲得成功。後者則在強迫自己去完成現在達不到的目標。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總是多方挑剔自己,不滿意自己,天天都有挫折感,甚至時時覺得別人在對自己品頭論足。這不但有礙健康,會引起沮喪和焦慮,而且在工作效率上、人際關系上、情緒生活上,都會發生困擾。所以生活的至理就是唐朝僧衆璨大師所說的: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僧愛,
洞然明白。”
我相信最好心理衛生法則是對自己不要挑剔:不要挑剔自己的容貌,不要挑剔自己的能力,不要挑剔自己生活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不要挑剔你的家人、親人和朋友。把挑剔的習慣戒除,就不會爲瑣事煩心,就不把時間浪費在煩惱和不快樂的埋怨上。這樣才會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有清楚的腦力去創造,有和氣的態度去享受美好的人際關系,有恬靜的性情去享受悠閑。
我知道有許多人根本就不懂得清閑,因爲他老是帶著不滿意的心情去看別人,去批評世事。他一有了空閑就開始唠叨,或對一些芝麻小事發愁。這種人一天待在家裏,家人一天不得安甯;跟他一道去旅行,不是抱怨交通擁擠,服務不好,就是嫌風景不好,天氣太差。滿肚子牢騷和埋怨,把原本高興的旅行給破壞,把本來輕松愉快的休息給糟蹋了。
不挑剔可以培養恬靜常樂的性情,當然也可以孕育開闊的心胸。雪峯禅師說:
“本自天然,
不假雕琢。”
一個人若能放下挑剔和苛求,自然逍遙任運,喜悅自在。爲了避免挑剔和苛求,我建議:
不要一下子把自己的抱負水准訂行太高,要步步爲營,不適合自己的抱負往往是焦慮不安的來源。
要知道珍惜自己身在福中,對于當下不如意的際遇,要以接納和寬怒的態度處之,但別忘了還要從承擔的觀點積極充實自己。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它會像苛刻的暴君一樣折磨你,使你喪盡了生活的快樂。
要養成欣賞日常生活點滴的習慣,只要你稍加留心,每天都會過得妙悅愉快。
個人的價值、美麗、智能與性格,無需渴求別人贊美。沽名釣譽,處處在意,使你優慮發愁。
承擔自己的遭遇,可以使自己曠達,胸襟開闊;養成面對生活,接受挑戰的…
《禅·生命的微笑 第四章 禅的悅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