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慈悲縱橫處處彰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觀音菩薩《楞嚴經》今天承貴校晨曦社之邀,到貴校演講有關佛教對愛的看法。學術股的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我,希望能談談“佛陀的愛”。我的意思是佛家的慈悲與博愛很接近,但並非完全相同。不過爲了滿大家的願,還是把題目訂爲“愛、生活與佛法”,
所演講的內容就是慈悲。引申而言,佛教認爲慈悲就是生命力,就是萬物並榮的條件,也是周遍含容的精神力量。所以我要向各位提出一個重要的理念:有了慈悲心,必然使自己豐足堅強,在事業上所作皆成,在精神生活上優遊自得,所以叫作慈悲縱橫處處彰。
依照佛學經典的看法,特別是《華嚴經》,人類生活的範疇可分爲叁個部分,那就是器世間(物質的世界)、有情世間(感情的世界)和正覺世間(精神世界)。而貫穿這叁個生活範疇的力量就是智慧與慈悲。智慧屬于般若,慈悲屬于識。前者屬于性宗,後者屬于相宗
。兩者是不二法門,因爲沒有智慧就沒有慈悲,沒有慈悲就沒有轉識成智的可能。
慈悲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最珍貴的互動關系。慈的意思是給與衆生歡樂安穩,悲的意思是拔除衆生病苦與不適。這與博愛的意義是很相近的。現在我們來看看禅者在這叁個生活範疇中,如何表現出他們的大慈大悲。
大自然的慈悲
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禅者爲什麼會把物質的世界,當做能散發慈悲心,啓迪吾人慈悲心的主體。首先,你必須了解,佛教把一切的大地山河,花草樹木,都視爲一個存在的主體而予以尊重。因此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花有花神,稼有稼神,他們肯定它的“功能”,肯定
它的理則,把它視爲生命現象,于是油然而生慈悲之心。
佛教可能是人類最早注重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的先知。他們把山當做神,有其功能,有其存在的意義,所以不隨便動土。如果有需要與建寶塔寺廟,也必然仔細審慎,不隨意砍伐,影響水土保持。甚至于日常的生活行動,也不破壞物質世界的原始風貌。
禅家對于器世間采取懷抱的態度,所以才有南泉禅師所謂的“昨夜叁更月到窗”,才有大梅禅師的“一池荷葉衣無頸,才有景岑禅師的“始從方草去,又逐落花回”和他的誡斫松竹偈說:
“千年竹,萬年松,枝枝葉葉盡皆同,爲報四方玄學者,動手無非觸祖公。”
在禅家的眼裏,器世間的種種現象,被視爲一種神性而予以肯定,它雖然是無情的物,但是無情卻能對有情的衆生說法,相對的互相肯定彼此的存在。這就顯現出大慈大悲的精神力量。因此,不應該動心起分辨,把人從器世間中孤立出來,脫離自然。有一天,一位學生
問趙州禅師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所傳遞的心法?趙州說:
“庭前柏樹子。”
接著有幾個人都問相同的問題,而趙州的答案總是一樣。庭前那棵柏樹到底代表什麼呢?有一天一位學生就去問他:“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肯定的回答道:“有。”
于是學生很機警的反問:“柏樹子幾時能成佛?”
趙州說:“待虛空落地時成佛。”趙州的回答顯然是:肯定柏樹子就等于肯定自己,這個問題不必再追問,追問下去只是徒增分辨,造成疏離而不契道罷了。但是學生還是不肯罷休,又問道:
“虛空幾時落地呢
”
趙州說:“待柏樹子成佛時。”
在禅者的眼光中,一株草,一棵樹,都肯定它的存在。這種對自然的維護與重視,並不是現代人能及的。
反觀現代人,爲了蓋房子,濫挖山坡地,爲了生産果菜,樹木砍伐殆盡,連深山裏頭的原始林也砍伐無遺。接踵而來的是無止盡的汙染和破壞,我想山神是在痛心了,水神是在哭泣了,土地神也在愁眉不展了。這就是現代人對器世間的不慈悲,也就是現代人對生態及環
境的不知愛護。
各位!要生慈悲心呀!我們生活在器世間裏,器世間肯定了我們的存在,滋潤了萬物,其慈悲無量無邊,我們怎能任意糟蹋呢?
有情的慈悲
有情是指生命世界。這是一個有欲望、有意識的情性生活。人不但生活在物質世界裏,也同時要生活在有情的生命現象——愛及意識。
人爲了生活,在滿足基本的需要之後,必須有其感情生活。這些感情生活就是愛。這些愛表現于親情、友情及倫常上。孟子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裏所謂的恻隱就是有情世界的慈悲。
有情世界的慈悲是執著的,是感性的,所以這種慈悲往往令人動容、令人泣下,但也往往因爲它是情性的,所以有許多困境。比如說,我們對自己的孩子都很慈悲,所以許多人爲了孩子將來能生活得快樂無憂,于是未雨綢缪,爲他積存許多財物,過度的呵護産生溺愛。
這種慈悲,是一種錯誤,往往造成反慈悲。唐朝無業國師說:
“迷者不了,即爲境惑,一爲境惑,流轉不窮。”當一個人被有情的慈悲所迷時,就會招致許多煩惱,流轉不息,永無安甯。
各位!禅家是否就因爲有情世間具有遍計所執性,容易護生執著,而否定有情的生活呢?沒有。《六祖壇經》上記載唐朝韶州利史韋璩問六祖慧能,在家應如何修行。慧能則指出倫理的慈悲心,作爲修道的基礎,他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
凡人能做到恩、義、讓、忍就是大慈大悲。因爲它把有情的人性完全發揮出來,成爲博愛,成就溫暖,建造了人間樂土。現在請一起來看看恩、義、讓、忍四種慈悲的內涵。
恩的慈悲,必須實踐“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所要報的恩包括父母恩、佛恩(師恩)、國恩和衆生恩,學佛的人必須時時心存感恩,才能增長悲願,慈航普度,濟世度人。甚至對于墮入叁塗的衆生,如在地獄、餓鬼及畜生的衆生,都存報恩之心,慈心救度。
義的慈悲,是指衆生彼此相憐,手足情深,安穩得宜。相憐之心,就是民胞物與,其慈悲不但及于同胞,更及于一切衆生。這種情懷有如寒山子詩中所謂:“蜂蝶自雲樂,禽魚更可憐,朋遊情未已,徹夜不能眠”那樣的喜悅和歡心。
讓的慈悲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服務人群,給予別人溫暖、協助、財物和智慧。布施起源于給予的意志,而終于自我豐足的回應。因此布施的人,總是能寬容別人,曠達自在。
忍的慈悲建立在對衆生的尊重上,人唯有互相尊重才有真正的慈愛,真正的關懷。忍使自己的人際關系變好,使自己的心胸曠達,並淨化情緒,産生智慧。
慈悲是情性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稱它是一種由內在所發出來的意識行動。這種行動,使一個人由有情的生活,一躍而成爲般若智,這種轉識成智的過程,就是精神生活的提升。
觀世音菩薩慈悲叁十二應,無非是恩、義、忍、讓的表現。阿彌佛陀四十八願,願願都爲濟度衆生,無非慈悲的襟懷。維摩大士以衆生病而病,亦不離慈悲大願。各位想想!你我能以一天大發慈悲,從不退轉嗎?我們可曾日日對自己的國家、社會、家人、親長、朋友,
乃至世人及一切衆生發出慈悲的一念嗎?
正覺的慈悲
正覺世間就是精神生活的範疇。這個精神生活不應以有情世間的博愛爲滿足,而是進一步作價值的實現——從物質的生活世界,進一步到尊重有情的生命世界,再到智慧的或精神的世界。這個精神世界套用方東美教授的話,是“一個人,依據內心的反省和體驗,把自己
從生命的中心,變作最高的精神主體與智慧中心……最後把萬有歸屬到極高的智慧與精神共同體,分享宇宙萬有的佛性,都成了佛。”
當一個人能接觸到上層的精神本體(佛性)時,我們發現物質世界的存在是一種生命的資糧,它維持了生命有情,而有情的生命則成就了它的精神價值。于是物質世間、有情世間和正覺世間連續成爲一個周遍含容的精神共同體。當我們功參這個“造化”的時候,我們就
是佛,每一個人都成爲這個造化的主人。方教授所說的分享是透過證驗與發現,提升有情的人生而及于精神世界時完成的。換句話說,那是透過一種淨化與解脫的功德來完成,這個功德就是華嚴海會的精義: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是正覺世間的大慈大悲,業已證得法身,獲得圓滿的四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大圓鏡智)。人不再以分別識來看世界,慈悲的發心也就沒有差別,沒有所求,所有的行動都是無所求,那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慈悲,所以叫作“無緣大慈”。
另一方面由于精神主體已功參圓滿周遍,所以成就了極樂世界,契合了十方佛土。這時我們“不再把世界當醜陋的世界來詛咒,而當作一個莊嚴的世界來欣賞。”並發出回向之心,把自己的智慧與有情世界分享,然後忘掉自己是佛,回到平常的心境,順著器世間和有情
世間的情景和條件去生活,去教化布施,去實踐大慈大悲,過安祥自在的生活,那就是“同體大悲”了。
禅家非常注重這一層次的參悟與證驗。因此禅宗對于漸修的訓練談得較少,難怪許多人說禅宗的修行,有如一步直登精神法界的堂奧,倍感困難重重了。事實上也不盡然,禅家認爲平常的修行就是磨練,那是漸修的功夫,漸修就是有情世界的修行法門,只要你能在這個
階段,慧智雙運,一躍龍門,悟入精神法界,並不困難。有一次神會和尚問他的老師慧能:
“修行是先頓悟而後漸修,抑或漸修而後頓悟呢?”
慧能說:“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各位!精神世界的悟入,是頓漸兼用的。
當我們悟入正覺世間時,我們再度回到平常心來,心不存慈悲而行慈悲,所以是大慈大悲。這時的心境,有如羅漢和尚所謂:
“宇內爲閑客,人中作野僧,任從他笑我,隨處自騰騰。”
講到這裏,我們不免要想起過去在非洲行醫的聖哲史懷哲(公元1875年至1965年)。他爲了人道,爲了救度苦難衆生,排除萬難,“任從他人笑”,去非洲行醫。那種“隨處自騰騰”的自在與胸襟,不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典範?
此刻,你也許會問,史懷哲並不是禅家,但是,請注意!道是沒有界限的,這也正是禅的精神。
慈悲增長福慧
慈悲是最尊貴的人性,它不但是感性的,同時也是理性的。它同時兼具福德性與功德性,因此是心靈上轉識成智的關鍵。透過慈悲的情性,可使一個人邁入理性生活的領域,成就種種事業。企業家和資本家,透過慈悲心,才能消除勞資對立,周遍含容雙方的力量,提高
生産力,建立健全的企業製度。而勞工代表和工會,透過慈悲的力量,才能與資方協調,透過參與感而共同創造。
慈悲可以使一個人莊敬賢淑,佛陀的八十隨行好,是慈悲的化身。心地慈悲的人,總是豐足自在,他的儀表一定優美調和。各位!最好的美容術就是慈悲,最好的結緣與溝通也是慈悲。
自私的人多攻心機,多用心機的人不慈,所以其面目缺乏柔和之美。懂得喜舍的人心地少欲,常常覺得富足,顯得福相圓滿,所以福慧兼得。父母之愛發于慈悲,因其含容智慧,故不溺愛,所以有好子嗣。夫妻情深,因其有慈悲之緣,所以能相互體諒,建立美滿安穩的
家庭。
人生很短,也很珍貴,萬不可入此寶山空手而回,這個多苦多難的娑婆世界,正是磨練慈悲心的好地方,是成就精神法界的道常一念慈心,五蘊化爲淨土,一念悲願,何處不安。法眼禅師的弟子問:
“什麼是古佛的心。”
法眼禅師說:“是從那裏流出慈悲喜舍出來的……”
各位!慈悲心是心靈的資糧,是轉識成智,道行圓滿,成就法身的法寶。大家珍重,大家力行。(1987年春講于臺大晨曦社)
《禅語空人心 第四講 慈悲縱橫處處彰》全文閱讀結束。